毛玉芳
(广西柳州市第一中学 广西柳州 545000)
高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与辨证思考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进入高中时期后,数学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专业,所涉及的公式越来越复杂,计算过程也变得繁琐,加之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数学课堂很容易陷入气氛沉闷、枯燥无趣的境地,这显然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然而,随着数学课堂改革的实施,“翻转课堂”理念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将“翻转课堂”贯彻落实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以此改变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兴趣,最终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了值得所有高中数学教师思考与解决的问题[1]。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纲要性的作用与意义。教师所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与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此时,教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翻转课堂是以“生本教育理念”为主导的,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的中心与主体地位将进一步突显出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堂教学进度、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等,要杜绝脱离实际谈目标的现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更要追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教师要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细化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例如,在制定高中人教A版“空间向量及其运算”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笼统地将目标设置为掌握空间向量的定义与运算方法,应进一步将教学目标细化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发展等各个层面,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杜绝“一刀切”的现象,将学生的中心地位落实到目标设定中,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各个学生及学生各个层面能力都能通过数学教学获得进步与发展。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过来,改变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学—复习巩固”的教学流程与模式。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与将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提高与发展。为了改变学生积极性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教师要改变数学教学模式,加强对课前教学活动的重视,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前置性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高中人教A版“椭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课前教学活动,为学生布置一些前置性的任务与作业,要求学生在正式教学前先根据自己的认知与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资源的辅助下展开观察与思考,对椭圆的定义、特征、椭圆方程的计算方式及椭圆的几何性质等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与认知。这样一来,后续的课堂教学就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展开,可避免时间上的浪费,教学过程的推进也会更加顺利。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中心与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教师习惯性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追求学生解题能力与考试成绩的提高。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在知识灌输与机械化的练习中会失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组织小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沟通与交流,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变被动为主动,在集体的智慧下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索与追求。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沟通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集体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例如,教授高中人教A版“数列”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数列的定义与概念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给出学生几组数列,要求各小组通过内部讨论探究分别计算出这几组数列的通项公式,并通过得出的答案总结计算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与步骤,在小组探究结束后,每组成员分别派代表进行讲解与展示。将获取知识的过程从教师的讲解变为学生的自主思考过程,在求解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数列的定义产生更深的理解,也能在探究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可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要强化对翻转课堂的认知,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