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青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教学研究室 宁夏石嘴山 753400)
有幸听了一节在全国教材研讨会上的公开课,是四川省绵阳市某小学的一名年轻教师执教的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我是什么》。本课是一篇科普知识性的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雨、露、雪、霜)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课堂上教师以猜谜语引入教学,教师神采飞扬,学生兴趣盎然,按照识字、理解内容的环节完整、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在研讨评课环节,专家点评的三句话激起千层浪。这篇课文不应该编入教材,编入教材教师也不应该去教,即使教也不应该这样教。一语道破了现如今教师就教材而教教材的问题。其实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凭借,只有倾心研读教材,和作者、编者对话、共鸣,才能让教学更精彩。
先来说说教材。在课改之下,各种版本的教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但没有一套教材能够完美到没有半点差错,教材总是在使用中完善和发展的,对教材的辩证的批判也是永远需要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以课文为例,学语言、用语言,用教材教语文。《2011年版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课文(阅读教学)绝不是为了得到文本内容(如故事、情节、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获得言语的学习、运用与积累,以及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语文教师要紧紧把握这个基本点,用好课文这个例子。首先,教师要和编者相互默契,要形成合力,协同用力,车快如飞,只有把课文编写的意图吃透了,才能从儿童学习心理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再不能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上了。一句话,就是要把握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教学生怎么朗读、怎么用词、怎么把话说清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认知到模仿,从实践到迁移。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春天的色彩》一课时,没有逐句讲解,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小鸟?他们在干什么?三种鸟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请从文中找出,用“~”画出来。引导学生读、画、说,教师趁势引导:“在你眼中草地、桃花、油菜花是什么样的?说说你们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意想不到的精彩出现了,学生纷纷发言,学生的语言丰富优美,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然地采用了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法,老师将学生的发言组合在一起就是另外一首写春雨的小诗,老师及时鼓励学生“看,这是你们刚刚写的诗歌,比课文中的还美,你们真是小诗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教师每教学一篇课文,都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巧妙安排学语言,运语言的环节,让学生从模仿到积累语言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课文这个例子学到了怎么用词,怎么表达,一年级的学生就如此了得,试想,如果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习得谋篇布局,叙述描写的方法,写作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活用教材,把握每篇课文的特色,针对不同年段训练重点,设计展开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设计教学,学习语言。例如,写景文章语言美、表达美,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品味语言用词,感受、积累美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写人记事的文章重点放在描写、叙述的方法上,作者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地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只有这样依据文本不同特色展开教学,才是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语文教材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一段时期,我们过分强调“人文性”,对语文学科本质认识模糊,导致阅读教学中一篇篇课文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如今,教师们对语文学科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有些教师在两者如何相融,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感到困惑。其实,新课标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课文首先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从善的,这是每篇选文的特点。现行的语文版教材也是以思想主题编排的,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它的真面目。把握工具性本位特点,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学语言、用语言。许多教师引导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很到位,而忽略了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句、段之间的承接连贯,以及篇章结构的安排,表达方法的运用。
教学中,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训练中就要将“人文性”这一特点,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文训练中自然习得,而不是割裂开来,教师单独讲“思想性”,尤其是许多阅读教学课堂在总结时,总是会让学生“学习了XXX课,你想对XX说什么?”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美其名曰是“拓展延伸”或“感情升华”,其实,课课这样的模式,不但令学生失去兴趣,而且让“人文性”显得呆板形式化。许多文本思想性很强,关键看老师如何处理。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失去的一天》中结束做总结时提了这样的问题:学习了这课有怎样的启示?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或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结果可想而知,许多学生都是很敬佩主人公,向主人公学习之类的套话、根本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其实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一节课结束做总结时课课都是这样的模式,造成学生没有新鲜感,形成了固定模式的套话、假话。我们不妨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写法特点、构段方式等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写一写,达到迁移、训练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中学生自然受到思想教育,让人文性融入字里行间,达到语文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只有用心钻研教材,慧心解读教材,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才能演绎出课堂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