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优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德育学习的重要性,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不够成熟,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将德育教育生活化,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1]。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进行引导,要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学习状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场景,结合教育模式深度挖掘潜藏其中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运用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德育重要性的理解,回归生活,使德育理论简单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做每一件小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当然,仅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具有环保意识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活动与环节。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活动中,比如,在捡垃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变废为宝的环节,用废旧塑料瓶进行手工制作,这样学生的活动兴趣会被激发出来,也能间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2]。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引导,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积极构建新颖的教学关系,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寻找生活化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格。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设置情境教学现场,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助独居孤寡老人等。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生活化引导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样。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针对生活化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适当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励志电影,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正确的观点,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对于一些错误的观点,教师应及时纠正,避免学生效仿。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真善美”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如何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可以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格修养。
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渗透德育教育目标。但由于德育教育理念过于抽象,因此,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德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辨析与思考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