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欢 李云燕 袁 敬
(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在 2020 的新年贺词中,习总书记指出:2020 年将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年份。在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一个大学生的就业,可以达到“一人脱贫全家脱贫”的目标。但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逐渐从唯学历转变到精挑细选,且遵循“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此情境下,高校经济困难生受其群体属性的影响,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
大多数贫困生就业能力较弱,就业满意度低,而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家庭条件较差,很难控制好自身情绪,精神状态容易发生波动。但在校期间相比非贫困生而言更努力,他们坚信“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学习成绩更加突出,却忽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而由于到就业时,往往出现贫困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求职竞争力不够,综合能力偏低,两极化严重等现象,最终导致贫困生的就业难度增加。
大多数贫困生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学习上,而忽视创新实践,导致部分贫困生们虽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将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导致他们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不足。①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贫困生经常会因为经济实力不足,削减日常开销,甚至避免参加一些娱乐社交活动。进而降低交际能力,从而表现出内向或不够自信,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偏低。②正是由于对自身的价值提升过程的忽视,致使贫困生在动手、组织、语言表达、社交、实践创新等能力方面与家庭条件占优势的大学生相比“相形见绌”。③
虽然各高校已有专人负责就业工作,但由于毕业生基数太大,一个老师往往对应两三百名学生,没有办法做到一一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明确、科学的职业规划。④导致贫困大学生对就业目标上自我定位的失准形成两种极端情况,具体表现为:其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对自身实力的客观考量,将目标定的过于“浮夸”,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从而丢失很多就业的好机会,此外,这部分学生往往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常常因此怀才不遇;其二,部分贫困大学生缺乏对就业的认知和对自我的不自信,将就业目标设置的过低,致使其在工作中往往从事着和自身专业不对口的职业,缺乏技术含量,晋升和加薪空间不足,就业质量难保证,进而会频繁的变更自己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承受了时间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
在求职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两拨人,一拨人早早就准备好求职简历,活跃在各种招聘会现场,积极推销自己,不放过任何一个面试机会,最后收到多份offer 可供选择。另一拨人截然相反,他们每天呆在宿舍,活跃在各个网吧,制作简历草草了事,甚至因为不自信没有参加一场招聘会,离开学校后后悔莫及。⑤
贫困生因为经济水平有限,在求职中受到诸如高额的求职费用等限制进而丧失很多的就业潜在机会。⑥⑦很多学生会因为违约金过高放弃适合自己的工作,导致毕业后辞职率骤增。此外,相比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压力,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更多的是在毕业之后尽快的投入工作之中,这进一步增加了贫困生就业的局限性。
高校贫困生的另一大难题是在新的形势下帮扶体系并未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支撑作用,尽管各大高校已构建“奖、助、补、贷、免”等一系列贫困生资助体系,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激发和培育高校贫困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抉择等能力。⑧同时,忽视了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贫困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自卑、心理压力大等消极的心理问题,需要对其采取心理疏导等工作。此外,高校对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就业帮扶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个人,未真正的发挥相关活动的作用。
(1)政府应完善就业保障体系,优化就业环境。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想要优化就业环境,就一定离不开政府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支持。不仅需要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也要保障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并尽全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健全法律法规,通过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规范就业协议、提高招聘的透明度等方式,为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保证他们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就业,为顺利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2)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想要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企业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载体,应多和高校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和高校之间签订实习实践基地、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开展企业家进校园等方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提升的机会,并为之后的就业奠定基础。此外,企业可定向点对点以物质资助或者精神支持的方式,如企业奖助学金等,对在校经济困难学生予以成长帮扶,在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有了大幅度提高;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招收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实习等方式对他们提前进行考察,对认真、踏实、勤劳等优良品质,有重点的优先录用等权限,这样能进一步避免人才的流失,也可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3)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业精准帮扶。学校应该通过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梳理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就业现状及方向,让他们了解目前所面临处境,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进行精准测量,心理压力进行疏解。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分析整理,统计经济困难学生毕业生每年就业情况,对其就业难度做出精确判断。同时指导好学生找好自己的定位,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端正态度,形成就业地域的多元思想,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相应祖国号召,鼓励更多大学生服务基层,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依托“第二课堂”,构建完善的就业训练模式,和“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为主,更具生动性、开放性、多样性,是大多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高校应该利用好“第二课堂”,开展好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求职能力,适应社会。
(4)增强贫困生的求职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面向毕业生招聘时,除了单一的学习成绩外,更多的在意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表现。因此,作为现如今的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等,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但由于经济困难学生从小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会存在内向、缺乏人际交往等问题,因此在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鼓动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活动,并从中受益。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涯规划目标,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前往往存在就业目标不明确,对个人认识不到位等情况,导致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偏差。所以,除了锻炼好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贫困大学生,单纯的给予式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从思想上改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将传统的“助人”转变为“育人”,从政府、社会、学校、个人全方位切入并展开,注重贫困大学生过程的培养,强化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做好生涯规划,求职支持等,进一步提高求职竞争力,才能真正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率。
注释
① 庄金鑫.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对策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8,381(18):29-30.
② 钟春果, 张翎.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02):119-121.
③ 田知君.浅析高校贫困生的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J].党史文苑,2011(18):81-82.
④ 车向清.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基于经济与精神双重贫困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378(12):62-66.
⑤ 陈登科.高校贫困生职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0):92-93.
⑥ 吉海霞.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与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29-32.
⑦ 柏丽华.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⑧ 孙向前.新时代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8,486(1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