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建构路径探析

2020-01-08 14:54:29匡翠芳刘小勇
科教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建构思政生态

匡翠芳 刘小勇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1)

1 “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建构的实践价值

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方向。高校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急需破解的一个新命题。因此“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建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打破了原有课堂的时空局限,让传统课堂从封闭转向开放,提供名师在线课程、线上学习资料库等共享资源,不仅可以汇聚大量优质师资和优质课程,而且能创造新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弥合地区、校际差异带来的教育鸿沟。

(2)利用高校的校园网、CRP系统(高校数字化信息平台)、学生网络交流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官方微博微信、世界大学城、自动化办公平台等生成的大数据,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轨迹进行跟踪分析,能挖掘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真实感受、情绪、态度等本无法量化的信息,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侧”和“价值需求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是基于每个学生个体特点开展的教育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填鸭式”传道教育,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与网络活动,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而教师主动回应高校学生思想困惑,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师生的在线互动中,引导大学生在不断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4)应用互联网技术重新建构和优化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倒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使思政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合理利用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建立“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形成“大思政”的新格局。

2 “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建构的可行性

何谓“生态课堂”?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素质的教育观(即素质教育和教学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和自然主义的学生观,生态课堂就是指从生态学视角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示范,让学生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互动,使师生的潜能不断得以开发、自我不断得以完善,进而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建构可行不?

(1)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解读教育部长陈宝生《人民日报》撰文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势在必行,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和教学价值观已刻不容缓。因此“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提出是“因事而化”的。

(2)“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提出是“因时而进”的,即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满足了提升中国未来承担更大国际责任所需要的大规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需要和走出思政课堂非生态现实困境的需要。

(3)“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提出是“因势而新”的,即顺应形势、局势和趋势而创新。高校思政教学要因势而为,因势利导,善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大胆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话语表达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

3 “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建构的现实困境

3.1 生态主体(师生)间生态位偏离

生态位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系统内,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理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师生生态位应处于交叉状态,两者之间协同进化、双向互动、共同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益。自高校思政课“05 方案”实施以来,高职思政课堂实施与应用了启发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思政课的实效性得以不断提升。但部分高校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满堂灌”的教学组织形式,师生间信息单向流动,学生在课程中、生活中的困惑无法及时得以解决,教师也因没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授课,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用生态学理论解释,学生生态位被教师生态位覆盖或挤占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扼杀了。

3.2 教学生态环境失衡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态环境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受课程“原生态”框架限制,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需求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教学生态环境间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二是课程资源开发不足,课程间逻辑关联度不高,人与课程之间关系“失谐”;三是教学方法创新不够,教学生态圈相对固化,延伸与拓展不够,多元场域“一体化”演进失衡。

3.3 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与相关生态系统疏离

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系统与相关生态系统疏离具体表现为:(1)思政课教学主体负责德育,而专业课教学主体负责智育,两者在育人权责中过度梳理,泾渭分明,使得两者无法形成最大育人合力;(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工人员的日常思政工作各自为政,思政课教师无法了解学工人员、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和学习生活中所思所想,从而易导致其在教学中空谈理论,脱离实际;(3)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学主体生态并没有主动开放原有边界与新媒体生态系统进行互动,在面对信息与知识爆炸、多元和自获等冲击时显得应对不足。

4 “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建构的实现路径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高校展开调查,分析课堂生态系统中“非生态”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互联网+高校思政生态课堂”模式建构的实现路径。

(1)倡导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观,构建师生和谐的情感课堂。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地位和价值是等同的,应使其在高职思政课生态课堂系统中占据其应有的生态位。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转变观念,不能固守过去工具价值取向,而应转向生命价值取向;二是摒弃过去“一言堂”“填鸭式”教师专权教学方式,采取“双向互动”“顺畅沟通”的平等对话式教学方法;三是尊重学生主体人格、个体差异和学生发展的自然性,营造知识化、人文化、人本化的和谐教学氛围,构建师生和谐的情感课堂。

(2)强调以生为本的学生观,构建生生平等的人文课堂。在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即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中心,摒弃过去“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传统课堂教师专权控制,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促进教师、学生、教材、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课堂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互动,构建生生平等的人文课堂。

(3)主张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观,构建合作探究的兴趣课堂。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即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教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以学生兴奋点、敏感点和共鸣点等为突破口,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树立高效科学的课堂评价观,构建多元评价的差异课堂。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倡导发展性评价,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摒弃过去“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多元评价的差异课堂。

总之,本文以“互联网+教育”相关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剖析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学信息、环境等要素,从主体间平等对话关系建立、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环境改善等方面,全面打造出“绿色、健康、生命、和谐、共生、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

猜你喜欢
建构思政生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