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萍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哲商小学 浙江台州 317000)
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往往会转变成有效的学习“催化剂”,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成就课堂的精彩。
错误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错误的存在,要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资源,让“错误”成就真实的课堂。
回想我们平时的公开课,经常有这样的“精彩”: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滴水不漏,与教师配合得天衣无缝。学生“一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教学活动成为了一种神秘的魔术,偶有学生发言出错,教师立即“快刀斩乱麻”,或者一个“请坐”,再走马灯似地换学生回答,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真实的。我们应允许学生将错误想法讲完,并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而且能使全班学生都在这个错误中得到启发。
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浮标,是一种学习的体验,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敏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有这么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拨有6:55的钟面,让学生判断钟面显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生1:6时55分。
生2:不对,应该7时55分。
师:到底是6时55分,还是7时55分?我们来讨论一下,认为6时55分的同学举手,认为7时55分的同学也举一下手,你们各自派代表说一下理由。
生1:我先看到时针靠近7,就是7时,再看分针指着11,就是55分。所以是7时55分。
生2:不对,如果是7时55分,时针应该靠近8,而不是7,因为分针走了55分,快到一小时,时针应超出7很多,快到8了,而现在钟面上时针是快到7,就是还没有到7,所以应该是6时55分。
师:两位同学都看出时针靠近7,分针指向11,光靠嘴巴说,还有同学说服不了,到底哪个对呢?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证明呢?
生:我们可以拨一拨小闹钟,先把分针时针都指向12,时针从12到1是1时,这样往下拨,看看拨到老师给的这个时刻到底是几时几分。
师:这个办法不错,你们可以试一试。
……
接近整点时刻的认读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处理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曾设想直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有没有到7,可能会很快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但这样的教学处理其实是以教师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以教师的传授代替学生的经历,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钟面的经验,所以我采用暴露学生错误,辩论错误原因,追寻时针转动规律的方案,在活动中,不直接判断谁对谁错,而是通过正反两方的说理,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走动的实际变化,学生在拨钟、看钟的动态过程中尽情体验,充分感悟,从而正确揭示钟面显示时间的表面现象所隐藏的本质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对待学生解题时出现的错误,教师一般采用订正和评讲的方法,让学生纠错。但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方式很大程度是外因在起作用,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与印象并不深刻。其实,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可以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以错为契机,采用顺错更题的方法,矫枉扶正,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80+20-80+20,让学生用记号标出先算部分,再进行递等式计算。许多学生都认为先算80+20,再算100-100=0。只有个别学生说不对,应该先算80+20,再算100-80=20,最后算20+20=40。教师没有直接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先讨论,有学生说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所以第二种算法正确。接下来,教师又别出心裁地问:怎样改,能使前后的80与20先算呢?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想出多种方法:(80+20)-(80+20),80+20-(80+20),80×20-80÷20……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有问题的课堂”,我们应以平和、客观、公正的心态正视问题,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把错误看作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变“废”为宝,让错误价值发挥得恰到好处。
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又能展现课堂理性、真实的魅力。
有这样一道习题:2.05m=( )dm=( )cm,开始全班大部分同学都这样填:2.05m=( 2 )dm=( 5 )cm。这时,教师并没有生气,也没有立即否认,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填,在教师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很快就找到了错误的原因。但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变换了角度提问:要使所填的两个数是正确的,该怎样修正条件?这超出寻常的一问,引起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他们马上联想到2.05m=( 2 ) m ( 5 ) cm。
经过这么一分析、一比较,让学生从错误中反思,从反思中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同学们豁然开朗,原来2.05m=( )dm=( )cm和2.05m=( ) m ( ) cm这两道题目这么容易混淆,以后要格外注意。
生活中不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光。课堂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换一个角度,错误就成了一种教学资源,而且是一种“创造性”资源,我们不要怕在教学过程中遭遇暗礁顽石,要在错与对的碰撞中激起真实思维的浪花,创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