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探索

2020-01-08 14:54:29王博儒梁羡飞
科教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辅导员

韩 冬 王博儒 梁羡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广东·深圳 518000)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否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还关系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自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师和辅导员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接受导师更偏向科研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辅导员在思想教育、日常生活上的指导,这样“偏科”的教育毫无疑问对人才的培养是有缺失的。所以辅导员在“三全育人”工作中,需要发挥工作特性,处理好与导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课堂、融入科研、融入生活情境。

1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现状与存在问题

在现阶段要想实现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长期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攻读研究生群体社会经验不同,年龄分散。近年来就业压力增大,每年的考研人数逐年增长。这其中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很多即将毕业的应届生担心只接受本科教育便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未来发展有局限;二是考研失利,继续复习重新再考的毕业生;三是经过几年工作个人发展未达到预期,想通过读研来提高自己职场竞争力的往届生。由此可见,目前研究生群体来源广泛,年龄跨度大,很难像年龄相仿的本科生那样统一管理。

(2)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独木难支。新时代下国家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内涵不断提高,研究生育人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和困难,尤其是辅导员任务多样且执行复杂,除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外,还要负责学生奖助补贷、心理健康、学生活动等诸多日常事务性工作。与此同时,很多研究生辅导员身兼数职,不仅关注研究生群体的日常生活,还兼任学院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等职务,负责院内党建、团建等活动,工作量极其巨大,工作种类多样,如果研究生导师不能够分担部分压力,双方协同育人,现实中工作起来确实捉襟见肘。[1]

(3)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着重单一职责,难以形成合力。导师更关注研究生学业方面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和未来职业规划、个人发展等问题,而辅导员则对学生科研进度、学业困难等方面缺乏关注。归根结底,还是二者对自身职责定位分隔的过于明确,没有达成共同培养学生的共识。学生不只是导师的学生,还是学院的学生、更是学校的学生,是需要全校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培养出来的,两者均作为研究生学生生涯中十分重要的角色,两位老师就更应该全方位的关注学生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科研或者是生活一个方面,应该多交流沟通,对每位学生有一个了解,打破墨守陈规的工作职责的划分,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2]

(4)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未形成优势互补。研究生导师通过教学科研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辅导员通过举办学生活动,例如心理健康、就业求职规划等活动锻炼学生,形式都很单调。在国家双创政策的鼓励下,辅导员和导师是完全有更多机会一起培养学生的,比如导师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课题参加创新创业一类的比赛,并指导后期进展,项目书、专利的撰写等,同时由辅导员指导学生完成商业计划书、路演推广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各自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完成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的意义

新时代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在校研究生全方位发展,打好今后建设祖国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导师和辅导员,必须齐心协力,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与对方的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并肩努力实现协同育人。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包括创新创业、求职、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好交流沟通,为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制定好培养方案、长期计划,培养出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要求,又能兼顾学生个人兴趣发展的优秀青年。

此外,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不但能助力学生的培养,同时对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导师与辅导员作为协同育人的执行者,导师通过科研、学习等方面指导引领学生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辅导员将丰富实用的思想教育、社会经验补充进来,通过开展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更敢想、更敢做,在新鲜事物的冲击下成长起来,成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3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攻读硕士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如何形成两者之间的通力合作,是培养出优秀研究生的关键。导师和辅导员的交流沟通,时刻关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科研进度及心理健康等工作,做好良好呼应、相互配合,一定会形成学思互补、双导相长的良好局面。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不完整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校导师、辅导员和几个年级研究生及近几年毕业的往届生进行采访调研,结合国内高校教育、研究生培养方面文献分析,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1)提高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关注。导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书,还有育人,何谓育人?育人就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对生活的关怀,对未来发展的指导。一直以来,有一种谬论,认为导师只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相关实验、完成课题内容、发表毕业论文等工作就足够了,而对学生生活成长的关心无需太多,主要还有辅导员呢,把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的事情都划到了辅导员的身上。这是十分错误的,辅导员由于自身工作的特殊性,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接触较少,研究生导师则是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接触最多的人,如果忽略了这些学生发展成才的德育内容,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缺少社会竞争力,也是不合格的。虽然导师科研压力大,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课题研究上,但对学生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就更应该与研究生辅导员做好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高效高质地培养学生。[3]

(2)加强辅导员导师协同育人本领。现在不少高校已经尝试在研究生工作中的诸多方面利用辅导员、导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比如同济大学方勤老师采用学生年龄差距不大的年轻教师任研究生班班主任,消除学生与自身导师之间的距离感以促进学生配合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的办法;林芳、刘子奋老师采用辅导员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来提升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张园园、史永姣老师谈论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去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更多的成绩。高校应该邀请早期建设协同育人机制的高校老师对本校内的老师进行培训,学习基础理论和避开常见误区;组织研究生导师一起探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经验;做好学生的意见收集,注意导师层面易忽略的问题,目的终归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生的感受是我们最要着重考虑的。

(3)建立教师协同育人考核机制。高校还应该建立科学严谨的教师考核机制,对于导师,不要仅考虑其科研方面的成果和学术成绩,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等学术外的能力纳入导师考核标准中;对于辅导员,也要把学生的学业进展、双创成果纳入考核范围,摆脱传统的二者任务划分束缚,辅导员与导师在科研层面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思考和成果生成。[4]

(4)建立完善的学生反馈机制。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所采取的一切思路、办法都是服务于学生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主动权始终在老师手里,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意见建议去做,自己发声的机会很少。建立健全学生定期反馈机制,设立相关反馈邮箱,定期汇总通报相关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结语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到培养管理各个环节,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局面。建立完善的机制,除了上文提到的几点建议外,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导师首要责任人的重要作用,重视并合理运用导师的权威性和示范性,树立协同意识、大局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科学合理、学生认可、高效可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多级联动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辅导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