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1-08 14:54李建明
科教导刊 2020年33期
关键词:岗位院校智能

李建明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航空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工厂等领域人才需求量增加,急需增加智能制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智能制造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就必须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大量的智能制造专业高素质人才。

1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模式陈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充当着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的引领者,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要求学生能够尽快掌握系统化的专业理论构架。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下,虽然高职院校也做了各种努力并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近几年高职院校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地不断创新,促使国内产业内部结构急需优化,以尽快适应社会的转型与升级,各大企业对智能制造专业领域实操能力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创新型应用人才需求数量逐步上升,但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

(2)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清。随着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需要的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制造和维修等岗位,而更多的涉及到编程、设计、组装甚至参与到项目的研发和工程应用等工作。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内涵与之前相比更高、更丰富。因此可以看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需要技能与技术并重的人才。

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如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与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上有很多类似方面,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清。

(3)智能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特色,课程内容陈旧。现阶段智能制造企业对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在工作岗位中要具备自动化、信息化等多门学科知识背景,还要了解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过程中整个系统的运营过程。

从目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智能制造新专业的课程仍然依附于老专业。如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有较高的重叠性,尽管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也新增部分智能制造相关课程,但由于传统课程名称长期不变,任课教师仍然沿用老的知识体系来跟学生讲授,没有将智能制造最新的技术和技能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导致课程内容亘古不变,课程建设缺乏特色。

(4)智能制造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器材匮乏,无法满足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它直接影响到智能制造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但由于智能制造专业起步较晚,“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空缺,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居多,年轻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但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过硬,行业企业经验不足,无法满足高质量教学要求。另外,智能制造专业相对于传统专业来说,对实训设备和实训教材等教学资源上要求更高,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成本过高,设备陈旧不能及时更换,从而导致智能制造专业发展受限。

2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培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要转变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需要在校内从上而下的学习并提升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推动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模式转变,真正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地。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注重知识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前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智能制造行业的岗位为基础进行定制培养,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和背诵记忆转变为学生对具体岗位技能的实操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以主动实践的创新模式逐渐取代传统教学被动接受的固态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不断完善自我、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2)调整智能制造专业设置,重置人才培养目标。在智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入智能制造行业企业开展深入调研。首先,根据企业的发展在原有的智能制造专业基础上进行调整;其次,准确分析智能制造相关岗位职业能力,明确智能制造专业发展方向及特色,确定更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各相近专业相近岗位之间出现人才培养目标雷同。

(3)加大对智能制造专业的教学资源投入。要使智能制造专业教学与快速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不脱节,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加大对智能制造专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首先,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目前行业的发展,将现有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和完善,并及时更新现有的教学设备,并增加设备的数量,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其次,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师遴选的思路,除了挑选一部分来自高校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研究生、博士,还应当聘请一些智能制造专业领域的专家来校任教。并定期组织教师们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和研究教学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不定期组织教师团队下企业培训,了解和掌握目前智能制造行业的科技前沿,从而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智能制造行业的技能更好地衔接起来。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各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行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各院校之间的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4)加强智能制造专业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合作,转变校企合作模式,从以前单一的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转变为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深度合作,让企业真正参与合作专业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将企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引进到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操机会。进一步加强校企强强联合,组建智能制造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进行学生岗位定制培养,真正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要同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进一步加深合作,就要双方共同参与和制定一套符合学校实际教学和企业发展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目前实际岗位需求和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根据各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和人才质量筛选标准,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来制定相应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挑选合适地人才培养内容,确保每项培训内容都能与企业的实际岗位人才需求相符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工学交替、组建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教学模式,积极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学校来说,这都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的过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以使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从而真正达到实践与理论的一体化。首先,由合作企业选派优秀高级工程师或者专家进入学校给学生授课,通过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专家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案例,使学生们更好地去了解当前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前沿技术,以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从而为实习、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其次,学校可以通过选派一些校内的优秀专业骨干教师去企业学习,向企业的一线的员工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和开展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强化企业员工的专业文化知识结构,并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来进行相关的科研攻关,将研究的科技创新转化为成果,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岗位院校智能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