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思考

2020-01-08 13:26陈茜茜
科教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大思政校园文化育人

陈茜茜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武汉 430299)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1]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把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领域,需要实现由理论认同向实践认同转化,由形式认同向心理认同的转化。校园文化活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展,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思政教育类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发展的步伐还是过于缓慢,大部分思政教育类实践活动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很难实现新的突破。

1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大高校都争前恐后地搞相关理论学习和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大部分理论学习内容枯燥,活动形式单一,没能真正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里。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只看到了党和国家大旗一挥就盲目跟风,不去思考怎样的教育方式更适应时代发展,更不关心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

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思政教育仅仅被看作是一门课程,是少数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事,是高校学生工作部和共青团的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思政理论课只是枯燥乏味的“学分课”,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只是走个形式。思政教育工作面临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不足,理论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不足、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的融合不足等问题。[2]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也面临内容无趣、形式单一、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2 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探索

在很多高校,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以讲座、展览为主,这种显性教育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却不能做到全方位育人。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课外实践的主阵地,既可以开展显性的浸入式教育,也可以开展隐性的启发式教育,以下我们通过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比较:

案例一,2018年3月,在我校校园文化活动座谈会上,一个学生提出希望学校不要开展过多的红色主题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老师试图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教育意义等各方面说服学生,然而这些似乎没办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也无法引起学生的认同;案例二,2019年9月,我校邀请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一心向党》来校公演,作为共青团开学第一课,一开始同学们只是当作一次主题教育的学习任务来观看演出,但当他们走进剧场后却没有人提前离开,同学们被专业演出所感染,一直到演出结束观众席依然座无虚席。

从这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思政教育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换成新颖教育模式,才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接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笔者在我校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615份,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现状调查、评价调查和取向调查,以下为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

第一部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6.9%的学生大学期间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且94.6%的学生是主动参加。在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目的多项选择上,结交朋友、休闲娱乐占86.3%,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占82.9%,锻炼自己,提升修养占82.7%,武装头脑、强化心智占48.6%。在校园文化活动类型的多项选择上,文体活动类占87.6%、志愿服务类占66.07%、科学文化类占27.9%、思想政治类占26.59%、创新创业类占25.45%。在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多项选择上,晚会演出占82.9%,文体活动占71%,社会实践占67%,展览占40.3%,讲座占24.1%,知识竞赛占22.7%。

第二部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93.3%的学生赞同学校开展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98%的学生认为参加活动对自身提高有帮助。在思政教育模式选择上,显性教育占55.5%,隐性教育占44.5%。在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成效的多项选择上,社会实践占66.7%,志愿服务占61.2%,文娱活动占52%,知识竞赛占45.2%,讲座占42.6%。

第三部分取向调查,在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多项选择上,文娱活动占86%、社会实践占61.3%、多媒体网络占51.2%、知识竞赛占44.4%、讲座占28.3%。在学生喜爱的活动内容多项选择上,优秀传统文化占70.6%,社交知识占65.5%、流行文化占59.4%、百科知识占51.4%、思政知识占33.8%。在活动信息获取途径的多项选择上,线上宣传占 82.5%,线下宣传占80.6%,老师同学告知占64.9%,文件通知占46.8%。在活动发展路径的多项选择上,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占80.8%,去粗取精、保证质量占77.7%,打造品牌、传承发展占58.2%,不断量化、提高参与度占57.6%。

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学生愿意主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且目的是结交朋友,开拓眼界和锻炼自己,学生参加的活动类型以文体活动类和志愿服务类为主,选择的活动形式以晚会演出、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其次,学生赞同开展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且认为对自身提高有帮助,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各占一定比例,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文娱活动比较有成效;最后,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有文娱活动、社会实践、多媒体网络和知识竞赛,学生喜爱的活动内容有优秀传统文化、社交知识、流行文化、百科知识,宣传途径线上和线下各有一定效果,在发展路径上,学生们更倾向于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去粗取精、保证质量。

3 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的创新发展

3.1 打破常规,挑战新的形式

思政教育要想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需要打破常规,跳出传统、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其他活动形式中找到突破口,如:学生喜爱的文娱活动、社会实践、多媒体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文娱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文化信号,寓教于乐,同时,在艺术熏陶中产生情感共鸣;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感知历史情境,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在耳濡目染中感同身受;多媒体网络可以通过看电影、拍摄MV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知识竞赛可以通过辩论赛、知识问答等方式,让学生探索知识,获得成就感。

3.2 紧跟时代,融入新的内容

校园文化活动需紧跟时代,融入更多新的内容,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时代结合十分紧密,与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互促互进的效果。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将思政教育覆盖各个学科领域,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交知识、流行文化、百科知识、思政知识等都是不同领域的文化,文化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精髓,我们需要将各种文化有效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满足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的需求。

3.3 探索路径,实现多维度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有创新发展,又要有精品传承,既要提高参与度,又要保证质量。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则需要探索更多路径,因时而新,因势而变。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将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相融合,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联系,探索时间、空间等多维度路径,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

4 结论

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将理论主渠道和实践主阵地相结合,将理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联系,将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相统一。思政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则需要在形式、内容和路径上不断创新,将理论小课堂同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思政知识和其他文化相关联,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打破常规、紧跟时代、探索多维度发展路径,推动高校育人工作进入新阶段,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大思政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