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蓉
(重庆忠县忠州中学校)
核心素养是当前最受认可的素养理念,在初中学段,核心素养养成更需成为主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要落实“大语文”教学,就需要落实核心素养养成目标。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建设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初中语文的素质培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潜在能力相互结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把最本质的语文听说读写相关能力发挥到极致,并将其延伸扩大,培养学生们的人格优势。在初中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支持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试”“试卷”“分数”都变成了小问题。我们要不自觉地形成“大语文”环境,让学生成为先拥有文化素养的学习者。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熏陶、情感理解、学习态度以及世界观等的培养,使学生道德标准得以修正,美学价值观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从语言的工具性而言,语言学习自然需要在“言”字上不断地下功夫。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仅仅在“言”字上下功夫,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会失去魅力。其中可以“推敲出来的文字之美”没有了,文字构建的只可意会的意境之美没有了,而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思想之美也会被削弱。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既要做到“言传”,还需要做到“意会”。初中学生既要拥有“语言的构建能力”,还需要拥有“情感、思想的构建能力”。如从“言”到“意”的转换中,学生围绕阅读话题,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再现文本的情境,感悟文章揭示的哲理。调动所有的情感、思想去融合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职能,用自己的解读去启发学生,一定要实现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在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耐心听学生的表达,摸清学生理解的思路,及时引导学生向文本的深处漫溯。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要围绕生活开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去接触最真实的生活,不管是“大生活”,还是“小生活”。不管是“最美的生活”,还是需要“批判的生活”。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知识内容,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践生活相联系,挖掘教材资源,挖掘生活资源,给学生“看”的机会,给学生“感悟”、“体验”、“品味”的机会。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文章阿长买来《山海经》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对于还处于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无论有感染力的讲其实都还只是外在的,学生没有相关的体验是无法实现情感沟通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读”,后面教师引领着学生完成了“看”与“讲”,最后笔者让学生们进行了“演”,使初中学生真真正正的“经历”了情感发展历程。这样的教学,完成的不仅是学,还有“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将学生的习惯养成作为教育的重点,毕竟教师完成的日常工作是由“教学”与“教育”双方面构成的,需要实现对学生外在的引领与内在的养成,让学生不断“坚持”,形成学习的意志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篇随笔,或者让学生每天坚持背诵一段文字等,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在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意志之后,就会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拥有“未来意识”。从教师角度来说,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型人才,而从初中学生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让学生明了自己就是“未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应用这些资源,让学生生成“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破“试卷”教学的局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拥有健康情感的生活成员,可以影响未来的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