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军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二小学)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班班通”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形式。教师合理运用“班班通”媒体,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促进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班班通”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粉笔+黑板”的局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堂上,“班班通”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源,动态的教学设计更代替老师干巴巴的语言描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都有很大的冲击力。教师利用“班班通”资源,向学生展示一个有用、有效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网络、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班班通”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引发他们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成果让学生去分享,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真正实现课程改革。
“班班通”教学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要在实际中去摸索和提高。当前就存在着不少“班班通”运用不当或过滥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弊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整堂课站在课件旁,成了课件放映员。显示切换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有些课件制作过于追求形式,只突出了课件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班班通”过度使用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分离,学生的注意点在电脑屏幕上,这种学生的注意对象在空间阻断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有效通道——眼神的交换。
很多教师只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忽视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课件的好坏不是由颜色、图案、背景决定的,过于花哨只会喧宾夺主。
“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条纽带,我们要合理使用“班班通”,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班班通”的运用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能否恰当使用至关重要。其中,合理安排媒体内容出现的时机及播映次数是关键。一般来说,媒体内容出现的较好时机是:在学习重点内容时出现,在突破难点时出现;在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时出现;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时出现。教学中,媒体引入恰当、适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种媒体技术的应用会带来课堂教学容量的扩展,而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一对矛盾。电教课的课堂容量要适度,要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度。在课程的进行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掌握好反馈和调控的过程。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发展的。教师要注意在各个教育过程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接受的能力。
在使用“班班通”教学中,教师只要是组织学生视听,就得要求学生对视听内容做出反馈。有学生的反馈,就得有教师的评价。评价也是一种反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教师或引导,或调控,或鼓励。反馈要做到及时、准确。这样,“视听、思考、反馈、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为创新教育开辟了道路。但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工具,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合适的媒体,充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降低多媒体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