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军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二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的要求,为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直观。教师上课更轻松,学生更是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进行了学习。另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视觉感受。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设计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板面用作教学当中的黑板,调剂课堂气氛,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活力,更容易实施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教师要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环境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问题情境生动逼真,能够让小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教师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把线段其中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借助信息技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将被动转为主动。这样,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更加自信,就会爱上数学。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要接触到的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可借助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元联系”的呈现方式,使这些隐性的数学显形化。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角”。教师设计课件时,先呈现实物图片,接着在有角的地方呈现角,最后隐藏颜色和装饰物,只剩下几个角,使学生感觉到角就存在于具体实物中。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操作,加深对数学对象的认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教学“在购物中的学问”时,教师从课前学生与家长一起进行商场购物、调查的实践活动入手,利用计算机设计“网上商场”,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通过模拟、仿真等方式使活动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学生在获得学问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学生既体验了数学来源于现实且应用于现实,又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把过去的“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运用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机整“活”,适时适量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