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权
(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
“名校的一半是校园文化”,一所学校的成长离不开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反映了学校建设的外在美观性和吸引力;制度文化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优质化和科学化;精神文化则成为学校发展的生产力和推动力。可见,我们提高学校办学竞争力的关键还在于抓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的学校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办学竞争力。结合学校实际发展状况,我个人认为,要提高学校的办学竞争力,要因地制宜、因校而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打造校园文化。
我校的办学历史: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凌云书院创办师范传习所,1924年在县立中学附设一年制乡村师范班一个。1930年在县城川主庙县立第一女子小学校创设三年制女子乡村师范学校,次年改为乡村师范科。1932年复称女子乡村师范学校。1935年迁至凌云书院,改称垫江县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1942年更名为垫江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男女生兼收。新中国建立后,迁至保合寺,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垫江师范学校”。1955年8月并入长寿师范。1958年在保合寺复置垫江师范学校,1962年停办。1965年在卧龙河复置垫江师范学校。1974年迁回保合寺,1978年迁至现在处所。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垫江师范学校为四川省首批重点师范学校。1994年通过国家教委验收,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达标的标准化师范学校。1998年垫江教师进修校迁入垫江师范,更名为垫江师范进修学校。2000年垫江师范进修校转型为普通高完中,2002年垫江县桂溪中学并入垫江师范进修校。2009年被重庆市教委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2010年学校顺利通过市教委创重评估专家组验收,2011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重点中学。2018年垫江实验中学校分部(朝阳校区)一期工程建成。
我校秉承100余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办学底蕴,提炼出“求实、体验、成长”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遵从“博学博爱、允能允德”的校训,弘扬“砺志笃行、求实求新”的校风,内化了“爱生乐业、德高业精”的教风和“明理守纪、勤学多思”的学风,积淀形成了“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这些都发展成为师生共同的愿景,并升华为学校共识的价值标准,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的良性发展。
我校在2000年转型之初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创市重,十五年成名校”的办学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造就“志存高远,素质全面,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的新一代”为办学特色。我校充分实践“重管理、重德育、重质量、重安稳”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初高中办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一流、师资水平一流、学校管理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巴渝名校”。
学校物质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学校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学校无空地,处处可育人。”在朝阳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中,我校坚持物质文化建设的文化品味、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努力让学校每个地方都彰显育人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学校对校园的绿化、操场的设施、墙面的装饰进行整体布局设计,让校园绿化、美化、诗化完美结合,探索校园一室一道、一字一画、一草一木、一庭一河的优化、美化,真正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绿地都会抒情;让每一个景点都能给人启示;让每一个角落都有美的闪现;让每条道路都能体现出学校文化的个性和精神。例如,在各教学楼的外墙醒目位置布置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校纪、校规等内容;在楼梯间、走廊的适合位置安装名人名言、行为规范警示语、悬挂伟人画像、张贴师生等作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墙面育人文化;在草坪、花坛里面增设学生喜爱的动物雕像或雕刻砺志名言的奇石,并以拟人手法用诗一般的语言提醒大家不要采花摘果、攀树折枝、践踏草坪、穿越花坛等,营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育人文化氛围。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决定着学校的发展,也体现学校的管理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做到:制度要健全,要合理;要体现严肃性,延续性;要以人为本,因事而宜,因人而宜;要善于用制度规范人,保证学校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秩序;要用制度激励人,以调动和保护教职工的积极性;要用制度培育人,以增强教职工的遵纪意识、守法行为。比如,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学校提出了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师管理制度,如《教师考勤制度》《教师集会制度》《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等。同时,学校强化管理和监督的力度,查处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营造鼓励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让教职员工形成求真、务实、高效的良好作风,带动学校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在执行制度上,学校制度是硬的、冷的,必须坚持,但也要讲人文关怀,有些情况还得人情化管理,人是软的、热的、灵活的。制度使用得好能提升团队的内驱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要给予年老教师、体弱教师、怀孕教师特别关照,要给予家庭有困难的教师尽可能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积极献身教育事业。再则就是建立激励机制,学校要让领导干部下沉一线,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中;设立教学突出奖,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允许教师大胆尝试,促进专家型、科研型教师成长。学校要建立竞争机制,实行干部竞争上岗、高职低聘、岗位竞聘,评优评先向一线优秀教师、班主任倾斜,营造“上岗靠竞争、晋升靠绩效、任职靠表现”的良好氛围。
精神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统一。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这些都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文化传统,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意延续和传承本校的文化积淀,不能一昧借鉴一些名校或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或做法,舍弃自己的文化传承。比如,我校的前身是师范学校,现在又成功转型为高完中,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时要更多地从“实验”“雅文化”出发,更多地开展具有“实验”“雅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在校园文化布置上应更多地体现“实验”“雅文化”特色。这样不仅能形成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更能激发起全体师生的自豪感和爱校意识。学校在不断挖掘自身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要注意从最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汲取与自身文化相辅相承的先进文化,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合适本校的校园精神文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精神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和谐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创新发展的生命所在。因此,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校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东一耙西一锄,而要形成系统化、制度化,把它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把它纳入到学校的环境建设中去,把它灌输到每个师生的头脑中去。学校要注意及时总结、及时创新,不断地去充实它、培育它、浇灌它。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要体现其自身的特色,将其办学理念通过这些活动传输给师生。如果纯粹为了活动而活动,就达不到文化传承和落实的目的,师生的爱校意识和合力也得不到充分体现。
本土文化是校园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的深厚土壤。再好的文化繁衍都离不开生存的土壤。学校在引用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与地方文化的嫁接和兼容,从而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很好的外部基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学校要善于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并把它与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属于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比如,我校是篮球、田径特色校,我们可以把篮球、田径作为本校体育教材的主修内容,在师生中多开展篮球、田径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全校师生的体魄,也能为体育学院输送大量的篮球、田径人才。
近些年来,我校一直努力打造校园文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历届高考全部指标均超市平均水平,多门学科平均成绩居全市前列,重本上线人数稳定在300人左右,本科上线人数稳定在900人左右。10余年来,我校培养了2名清华学子,9名县高考状元,16名空军飞行员;初中质量监测连续5年荣获全县第一,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遥居全县高完中前列。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女职工培训学校”“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总之,在日趋激烈的校际竞争中,只有走一条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才能推动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学校需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其内涵,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让校园文化逐渐浸入师生心田,逐步固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