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刚
(重庆市永川景圣中学校)
学校作为一种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与创新的文化机构,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在其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运转的内驱力,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学校创新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校园文化构成学校办学竞争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竞争力,原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可以描述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不易被复制,支撑企业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资源。简言之,它是指一个企业不同于于其他企业的做生意的方法。所谓办学竞争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它是指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蕴涵学校内质的,能给学校带来价值的,支持学校过去、今后和未来的办学优势,使学校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和阶段性等特征。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文化凝聚力仍然是企业文化核心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学校,其文化因素的作用更为突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及鲜明的特色。它深深融合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中,并为全体师生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学校所模仿,所以被大家认为是学校的办学竞争力。
要使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要从精神、制度、环境等层面创新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竞争力。
校园环境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蕴含着育人功能的。因此,学校的建设,除了专业人员的设计外,应该有学校一线管理者的建议。而且,学校的建设应立足于整体规划,力争投入一所,完善一所,如果不能一次完成,在分步实施中必须遵循整体规划的原则。这是学校物质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其一经形成,就不是学校管理者能改变的因素。学校的绿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根据“五化三园”的要求,我们的学校应当建设得像花园。天下花园各不同。学校的绿化在实施时,应该融入学校个性化的一些东西——主要是体现在因地制宜上。比如,绿化带的分布、花草的选择、造型的设计等。学校可以运作的空间还有:办公室、教室、功能教室、宣传厨窗等。这些地方的设计应当极力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可以借鉴别人,但不能搞复制与移植。否则就会失去个性,没有特色。
精神文化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如何打造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校长的工作。我们可以在物质上是贫乏的,但在精神上必须是殷实富庶的。
1.旗帜鲜明的地提出办学的目标和理念,形成一套系统的特色鲜明的办学理论
实践是需要理论指导的。特别是最初的实践活动,如果离开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水浒传》中,宋江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才使天下豪杰闻风而至。所以不难看出,正确的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实践,还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学校有了完整的、得到教师认同的一套办学理论,就能使全体教职员工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
2.强化“校训”和“三风”的教育,使其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的“校训”和“三风”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灵魂。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的象征,是学校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行动纲领与指针,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三风”,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师生的品德、治学、立身处世等风尚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居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范。它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稳定而具有导向性,具有教化、熏陶、规诫等教育功能。学校可利用班会、集会、升旗、问卷、测试、活动等形式强化师生对“校训”“三风”的理解。一所学校如果能将本校的“校训”和“三风”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对于学校内聚合力、外塑形象、永葆活力与朝气,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激励师生员工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弘扬优良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弘扬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促进“文化惯性”的形成
每一所学校在办学的历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传统。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在其中寻找有利因素,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用道德的力量感召人;用鲜活的事例鼓舞人。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建校纪念日,并且利用这个日子开展纪念活动,以此延续传统,实现学校文化的薪火相传,从而产生文化的惯性现象。
4.认真组织学校的典礼和节庆活动,形成重要的文化载体
学校文化是在实践中产生,同时也是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的。学校可以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散学典礼”“成人典礼”“艺术节”“体育节”“校庆日”“读书日”,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师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庆典活动,让校园文化找到绽放的时空,同时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载体。这样,学校文化既有鲜明的形式,又有独特的内容。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人们对制度重要性的一种认识。但如何制订并实施制度?这里面就有一些考究。学校在制度的制订上,一是要体现民主。因为一个学校的制度是对学校所有成员都具有共同约束作用的,需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二是要体现普遍性。学校的制度一定要针对普遍现象制订,而不能针对个别制订,否则就会损害多数教师的利益;三是要与时俱进。我们开展管理工作时,时间、环境、对象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作为管理依据的制度也要相应调整,否则就会出现漏洞或赏罚失度的问题。另外,学校在制度的实施上要坚决体现执行力。只要有违反制度的行为发生,就要做到始终如一,不能因为对象特殊或有外力干扰而改变执行的尺度。如此就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反之则会让制度犹如一纸空文,形同虚设。高明的管理者也应做到:管的目的是为了少管,要让学校的的教职工自觉遵守,减少兑现处罚的机会,就要在源头上多做预防。管理者要多关注教职工的思想动态,抑制不良倾向的抬头。这样既维护了制度的权威,又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久而久之,学校的良性制度文化就会形成。
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通过行动来检验。因此,师生的行为是校园文化最好的展示。
1.教师的表率是关键。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效果明显、能起立竿见影作用的教育形式。诸如教师的精神风貌、敬业精神、办公室文化等,都能折射出一所学校文化的影子。
2、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提供的服务就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把广大家长送来的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学生受教育的程度,除了文凭这个标志外,养成习惯的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要把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抓实。这体现的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大智慧、大格局、大战略。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必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期间。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安全意识、节约意识、文明礼貌、礼仪风范等。这些教育,一旦得到学生的接纳,将伴随学生一生,能并让其终身受益。无数事例表明: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都集中众多良好的行为习惯。
概而言之,学校要想在新时代取得新的发展,只有培育和创新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提高自己的办学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