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艳
(忠县实验小学校教师)
校园环境是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乐园,建设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有利于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管理者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积淀学校文化的视角,为师生创造优雅的校园环境,把校园环境作为一种文化来打造,让校园彰显出育人的功能。
一是要打造美丽校园。学校管理者应该让学校的建筑设计、建筑风貌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育人气息,让学校文化元素融入绿化建设,让校园立体绿化散发出学校的独特文化,真正体现学校的楼房与绿化相映,廊道与景致一体,小桥与流水生辉。二是要打造洁净校园。学校是师生共同的家,打造优雅的校园,师生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时时、处处、事事体现主人翁意识,保持整洁、卫生、干净的校园,让校园随时体现品位,整洁亮丽。三是要打造文化校园。“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楼道上、缓台间分布着各具特色的警示标语、励志箴言,使学生上下楼梯都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精神的濡养。
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根本,也是保障师生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学校建设规范、合法、高效、透明的制度文化,有利于引领师生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要将民主精神贯穿于制度建设全过程。学校制度的形成是汇聚民智、听取民意、发扬民主的过程,只有学校制度被全民认可,才能成为全校师生自我约束的根本遵循。学校在制度酝酿、讨论、形成和修改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师生的发言权、参与权、建议权、话语权,将民主精神贯穿制度建设全过程,让学校制度成为全民制度,而不是领导者的制度。要将法治精神贯穿于制度建设全过程。全面依法治校是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贯彻和延伸,制度建设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任何违背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制度都是无效制度。因此,在制度出台的过程中,应邀请学校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全程参加、全程把关、全程审核,要将制度刚性约束贯穿制度执行全过程。制度是严肃的、刚性的、权威的,人人必须严格遵守,并且要加强跟踪考核与过程监控,要把强化执行力放到首位,科学规范学校制度,构建现代理念下的制度文化,凸显学校的灵魂,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课程文化与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学校的主业、学校形象的根本所在、是学校生存的核心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因此,学校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硬核,是学校历史、地域、人文、管理、师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我们必须把建设多元课程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多元持续发展。
一是要把国家课程作为灵魂。学校应该全面推行国家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构建全面、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要把地方课程作为拓展。开设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选课,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个性特长的选修课,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学习的需求,开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实践课,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要把校本课程作为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自身历史、人文特点编写的独具特色的课程,是对学生校园认同的教育和生成,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和各类社团活动等, 让学生在课余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