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俊成
(重庆市两江巴蜀初级中学校)
我校秉承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三本理念”,高扬巴蜀中学“善、雅、志”育人大旗,恪守“责任立己,制度立校”之管理理念,遵循“公正诚朴”之校训,推行“挖掘潜能、张扬个性”之育生理念,以及校园“三乘三”校园文化管理要求。在办学两年的基础上,两江巴蜀举全校之力提出了探索、研究、开发“小、灵、准”教学管理模式。
“小、灵、准”教学管理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创造性地将“小班授课”,“灵动课堂”和“精准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让个性化与差异化教学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一)小班授课:每个班级的人数定位三十六人。可形成九个学习小组,方便合作探究。可形成六个行政小组,方便常规管理。切实落实了教育教学目标。
机会均等:每个学生获得机会均等的互动机会
作业面批:每周作业获得至少两次的面批机会
师生常谈:每个学生获得一期三次的谈心机会
班干轮换:每个班干不得在同一岗位垄断机会
由于班级人数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大量的机会和老师的关注,对于差生来说更得到老师多一份的关照。老师有更多时间精确批阅作业,甚至能当面批阅,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灵动课堂:打造灵动课堂。用老师精心谱写的灵动的智慧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之乐。课堂触及学生的心灵,整个课堂充盈着灵气,有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互动,师生寄情课堂,愉悦自得。
方法有灵动:丰富多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性
课堂有灵气:表达精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互动性
图4所示为某地区配电网络:STA为变电站;HW1、HW2为环网柜;S1为变电站出线断路器开关,S2-S9为负荷开关;T1-T9为配电变压器;FI1-FI9为故障指示器。
内容有灵魂:有血有肉,能承载课堂的目标,针对性
对象有灵感:茅塞顿开,能解答学习的难题,有效性
2018年9月,我校正式启用课堂常态化录播系统,教师每周上传一节精品课供全体教职工观摩、学习、评价,以督促教师提升课堂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精准教学:我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有巴蜀教学能手、全国地市级赛课一等奖在职名师、名校优秀毕业生,他们有经验,有才华,有热情,有创新。
学情能抓住原点,掌握实情;
讲课能抓住重点,突破盲区;
评讲能抓住痛点,发现病灶;
沟通能抓住堵点,杜绝沟而不通;
管理能抓住焦点,做到忙而不乱。
精准备课:我校实行上下三级备课制度,上是新区备课——巴蜀备课——校本备课。下是个人粗备——集体细备——个人精备。要求四个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主要作业,统一单元测试。
精准课堂:教师在小班化课堂上更能掌握每位学生的上课动态,精准表达、精准指导,激发学生参与和互动。根据学情、学态调整讲课重点,迅速击破学生知识盲点,扫清考试障碍。作业评讲及时关注痛点,个个解决,改错订正,归纳总结,重复记忆,让病灶消除在萌芽状态。
精准巩固:每个学科配备《作业记录本》,将科代表记录作业上交情况,科任教师批改作业,班主任抽查作业链接起来。每个学生配备《家庭联系本》,内含每日作业,成绩动态和家校评语,学生记录作业、家长对照检查、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回馈学业情况,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抱团”教育,多元发展,共同进步。
目前“小、灵、准”教学管理模式还属于初创阶段,理论体系还未全部完善,相关教学管理方法还未应用。我校将动员全体教职员工,采取多方面积极措施,完善理论体系,建构应用标准。
我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了校内赛课、教案评比、常态化录播课,校外经常参加各种讲座、巴蜀系列备课、区级、市级、国家级各种比赛。我校将认真分析现有师资现状,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打造符合“小、灵、准”教学管理模式的师资系统。
我校跟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展的“智慧校园”建设已在初步实施阶段,目前已开通使用云计算电子讲台、班班通、教室摄像、录像系统、“一脸通”智能应用、手机钉钉智能办公等。后期“智慧校园”的相关建设将会更加健全。
软件方面的建设包括校园文化、教师队伍、德育活动等。我校德育活动异彩纷呈、教师队伍逐渐扩大、校园文化不断深厚,这是两江巴蜀人不断奋战的结果。为适应“小、灵、准”教学管理的需要,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对校园软硬环境的建设,提高综合实力。
我校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学生一学期两次课外实践课程,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教师一学期多次参加校园参观、学习、交流活动。“小、灵、准”教学管理模式要达到高水平,就要瞄准世界前沿,了解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自身特点借鉴运用,把握前沿、学习别人、向其靠拢,甚至超越前沿。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培训,培养开发其潜质,因为他们才是“小、灵、准”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