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敏 万绍斌
(巫山县师资培训中心)
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如何打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是每一个县域中小学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巫山立足本县教育实际,从文化切入、文化认同、文化个性入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了县域特色、可供参考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作为环境育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指出,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巫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素来有“穷县办大教育”的远见卓识。近年来,巫山提出了建设“四县一高地”建设目标,即打造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县、学前教育先进县、社区教育典型县,基本建成渝东北教育高地。然而,巫山教育也面临了一些困境:一是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有难以突破的瓶颈;二是教育教学工作仍旧侧重于智育工作开展;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内涵和底蕴。对此,巫山县在“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了“1234”发展目标,并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要求按照“高品位、精内涵、强特色”的工作思路,以“三风”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以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等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也是校园软实力发展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我们就必须打造有品味、有内涵、有特色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偏废其一。随着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适龄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原有学校已不能满足学生就读需要,学校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搞好工程建设,无暇去考虑精神文化建设。另外,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一种物质环境熏陶,认为立几尊雕塑、做几块展板、拉几条横幅、贴几处标语,就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学校一味的贪大求洋,将学校建得富丽堂皇。殊不知,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和灵魂。
“文化建设,制度先行”,这种提法本身没错。因此,很多学校为建设校园文化制定了很多很好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一经制定出来便被束之高阁,再也无人问津,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成了一纸空谈,仅仅停留在了文本层面,只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拿出来用一用。
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通过设置标语潜移默化,达到育人的目的,但脱离了实际,为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的做法,都是形式主义。为营造一个所谓的文化氛围,很多学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写满了各式各样的标语口号,并没有过多地思考孩子们是否能听懂、听进、想听这些标语口号,大多时候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墙上、立在角落,并没有让师生们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成为一种自觉追求。
(1)结合历史。学校的办学历史,是一所学校最为宝贵的人文及物质财富。丰厚的办学历史不仅凝聚着学校的文化底蕴,更彰显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及办学特色。一所学校没有历史,就好比没有源泉的枯井,就会失去发展的潜力、生存的活力、更会失去精神与灵魂。学校主题文化要遵循学校多年来办学形成的传统、规范、风俗、价值观念,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要对学校办学历史中形成的典型事件、经典故事、传承话语、优秀事迹等,进行研究、梳理,提炼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南峰小学十更校名、六易学址,历任班子始终秉承“让教育快乐”的办学理念,以“和乐文化”为主题,渗透于学校德育、教学、科研、艺体、后勤、安全等管理之中,以“和乐文化”之力,让教师乐群向上,师生和谐相生。
(2)立足实际。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表象体现。我们打造校园文化要突出“特色”二字。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定位、立足实际,不能单纯模仿,要凸显地域特色,挖掘人文内涵。大昌小学,临江而踞,以“水韵”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柔美之情、刚毅之性、包容之德、纯洁之美、厚重之品。水韵文化,教育寓意,融“三风一训”。校训“和谐自然、海纳百川”,校风“言行规范、活水灵动”,学风“勤学善思、滴水石穿”,教风“敬业创新、积水成渊”,均为师生修身习读之功课。
(3)展望未来。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导。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创新校园文化品牌。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尽快解决的关键。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才能确保新时期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验小学以“足迹”为主题文化,蕴含踏实、坚毅、拼搏、创新的深意,将足球作为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突破口,成功申报为重庆市足球项目特色学校,培育了一批批“足球小将”。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学校师生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这个学校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又会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让所打造的学校文化,真正走进师生心中,被师生认同,并成为学校发展的旗帜?一是价值认同。“三风一训”是一所学校价值观的体现,要时刻发挥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师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制度认同。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规范和教育师生行为的同时,充分尊重、理解、帮助师生,让全体学校成员感受到幸福。三是行为认同。首先,学校在重视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发展,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不断促进教师成长,积极营造共同追求进步的良好氛围。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有了上述文化认同,学校成员就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有着相同的文化符号,有着共同的文化理想,有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师生就会在享受校园文化盛宴时心甘情愿地接受文化规范约束,成就感、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文化的全部价值都在自己的个性里。学校办学特色,是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内容,对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做法。如何让学校校园文化具有特色和个性呢?
(1)文化目标有特色。首先,要明确方向。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是学校的教育方向。在确立学校办学目标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其次,要展现特色。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学校还要结合自身教学风格、治学精神、校园风貌和管理制度等实际情况,对方向进行个性化解读、加入本土化的表达。最后,学校所提炼的目标必须被师生所认同,能够引发全体学校成员的共鸣。
(2)文化载体有特点。校园文化创建中必须找到具有学校实际特点、顺应师生需要、指引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符号。有地域特色的山、水,有象征意义的梅花、苦竹都可以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和寄托,这需要学校管理者深入了解学校历史,挖掘学校文化积淀,发现学校发展的优势与潜力。这是学校核心理念生成与凝结的过程,也是校园文化的寻根之旅。
(3)呈现方式有创新。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作为一种体验、一种感觉,要想发挥它育人的功能,必须用一定的方式将之呈现出来。校园文化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通过舒适雅致的校园景观设计,营造一种环境,蕴含一种精神,熏陶一种品格,争取做到“让每面墙壁都说话,每处景物皆育人”。二是充分利用文化载体,因地制宜,创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活动充满活力与感染力,让校园文化拥有众多“粉丝”,潜移默化地发挥活动育人的作用。三是要体现在系统的课程上,使学校的核心理念贯穿到教育的实处,融入到教育的每个环节,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文化的包容与豁达,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滋养与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