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寿江
(忠县拔山中学)
农村学校的发展是新时代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新时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等方面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笔者试着从自己所在学校近年来教育发展实践出发,在历史文化与现代观念、技术的融合中,探索内涵发展的文化育人道路。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农村中学教学条件今非昔比,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甚至比部分城市学校条件更优越。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但是农村与城市的教学效果差距依然很大。
农村教师课程资源丰富的同时,学生的课程资源却依旧得不到满足。这限制了教师的课程资源的辐射服务性。教师更多的只能局限于自己,分享给学生更多的是经验的传授。学生在过程与方法、能力等学习要素方面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而城市中学在这方面相比过往有了很大提升。在农村中学,学生基础的课程资源支撑设施短缺,不能满足大量学生的需求。因此,课程资源在农村中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城市中学与农村中学之间的分化问题依然严重,不平衡、不协调的城乡差异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对于农村大部分的学生而言,“读书改变命运”更加深刻。这也成了许多农村家庭永恒不变的家训名言。他们在心里更加渴望通过知识改变人生轨迹。因此,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功利作用。农村学校为了立足,常常更多的在乎升学率,行政干预常有之,考核时常常以平均分、重点率论英雄。因此,探究在功利化背景下师生良性教育互动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科的定位不准确,常常会误导自己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是专业知识,而不是专业能力或者能力素养。简言之,重视技能,忽视人文。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知方法、路径,陶冶学生的精神和情操,那就不能为学生打开认知世界、观察社会的窗口。因此,探究学科地位以及教师对学科的定位状况非常有必要。
中学时期,应该是人一生开始真正扬起理想之帆的起点。学生的精神底蕴、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知识基础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尤其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而言,读书是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最大可能。
“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就是着眼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拔中人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迎难而上,大胆突破,探索出的适合农村中学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强化以校园文化为本,以组建优秀高素质的教研型教师队伍为基点,创新教学有效行政管理机制为保障,打造特色素质教育课堂,培养既有能力又有情怀的当代中学生,健全教学效果反馈及改善途径,追求卓越的办学水平。
忠县拔山中学,创办于1926年,地处忠县县城以西近60公里的拔山镇朝阳寺,距拔山镇3公里,既不邻县城,又不靠场镇,但校园环境宛如现代化园林城市。独特的校园环境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为学习文化育人提供了优厚的资源。
多年来,学校以“自强教育”为特色,以“敬业乐群”为校训,精心打造“领导齐心、教师尽心、学生用心、家长开心、社会放心”的“五心级”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曾被四川电视台称为“山沟里的凤凰巢”。《精神文明报》称赞该校师生是“创造希望的人”,香港《南华早报》认为该校师生是在“争取一切成功的机会”。
对于拔山中学而言,让一个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固然重要,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快乐,不以追求具体知识为终极目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知识,是学生走上更高学府的基础。学校真正留给学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对他们品质和心田的滋润。
拔山中学的决策者们深谙此理,并将这种理念深扎于心底,提出了“爱心育人,全员育人,榜样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思路,提出了着力培养“富有爱心、为人踏实、人格健全、德才兼备”学生的办学目标。理性明智的办学目标,离不开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管理团队。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核心原则,拔山中学这些年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凸显办学特色、创建农村示范高中。
近年来,学校突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打造“京剧进校园”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以京剧脸谱、京剧故事为主要内容,营造戏曲元素氛围。学校2018年11月初举办了“京剧进校园”大型演出活动,得到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京剧院、县教委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扬,全校师生也更深入、全面地感受到了国家京剧文化的魅力。
学校为学生充分创造自由、自主的空间和舞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文化内涵让学生实现生命的舒展、潜能的释放,深化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