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交流研究*

2020-01-08 08:17林明太
关键词:宫庙天后宫越南人

林明太

(莆田学院 妈祖文化研究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妈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庇护神,其信仰文化从宋代产生后就伴随官方与民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传播到海丝沿线各个国家,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毗邻中国,古称交趾、安南的越南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国家,其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是汉文化圈的一部分。这样有着方便的区位条件和相近的文化特征,使妈祖文化传播到越南后,有着广泛的发展和影响力。

一、越南妈祖文化的现状

妈祖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供奉妈祖神灵的宫庙与会馆,有些流传至今,成为了妈祖文化在越南传播的历史见证与现状表征。根据越南学者阮玉诗、张英进、阮俊义、阮福才等的统计与研究,越南现有134座主祀妈祖的天后宫与会馆和170多座配祭妈祖的宫庙与会馆,[1][2][3]这些宫庙与会馆主要分布在越南南、中、北三大区域。

(一)南部地区的妈祖文化

南部地区是越南90%的华人的聚居地,是妈祖宫庙数量最多的地区。据统计,南部地区现有123座天后宫与会馆,占全越南妈祖宫庙的92%,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以胡志明市为主的东南部地区, 二是以湄公河流域地区为主的西南部。[1]东南部有天后宫与会馆55座,其中胡志明市共有33座,胡志明市旧称西贡,历来是华商聚集之地,其中以广州籍华人最多。[3]胡志明市天后宫与会馆其中比较有名的如:穗城会馆天后庙(阿婆庙)、琼州会馆、五帮共同会馆、温陵会馆等。穗城会馆位于第五郡阮鹰街,俗称“阿婆庙”,是为来越之广东穗城籍华侨华人兴建之联络同乡供奉妈祖之地。穗城会馆的天后庙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180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修。从形制上来看,穗城会馆天后庙是典型的中国式庙宇。穗城会馆天后宫内保存至今的清道光十年(1830)、咸丰九年(1859)、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三方《重修穗城会馆碑记》是见证穗籍华侨在越南安身立命之重要物件。[4]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温陵会馆是由当时福建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福建泉州府五县的同乡共同创建的、具有典型闽南风格的建筑,其中木石雕刻尤为精美。其馆内先供奉天后圣母,后又增供观音,故该会馆也被称为观音庙。

西南部湄公河地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人口1800万,是越南人、高棉人、华人与占族人共同居住的地区。湄公河地区河流密集,东、南、西三面靠大海,被誉为“鱼米之乡”。长期以来,该地区各族群混居在一起,相互间的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产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据调查统计,湄公河地区现共有75座主祭妈祖的天后宫或天后庙,其中华人创建的有57座,越南人创建的有18座。华人创建的57座其中有1座在芹苴市,5座在槟椥省,2座在钱江省,3 座在隆安省,6座在永隆省,4座在安江省,11座在茶荣省,16座在朔庄省,8座在坚江省,9座在薄寮省,9座在金瓯省。另外,该地区还有配祭妈祖的关帝庙、北帝庙、保生大帝庙、水神庙、处主圣母庙、火神庙等各类民间信仰宫庙近70座。[5]

(二)中部地区的妈祖文化

中部地区主要是岘港会安,历史上是中国人移居越南的第一站。明末清初有大量不愿意服从清朝统治的明朝遗民纷纷来到此聚留,他们以“维持并继承明朝香火”为愿望,形成特殊的族群与聚居区:“明香与明乡社”,他们从中国移居过来时带来了妈祖信仰,建了很多的妈祖宫庙,后由于各种原因,华人社群不断减少,妈祖宫庙也逐渐减少,据阮玉诗统计,目前中部地区主祭妈祖的妈祖宫庙还有8座,这些妈祖宫庙基本上都是历史遗迹,[6]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会安海平宫、中华会馆天后宫(也称五帮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广肇会馆天后庙、潮州会馆、广东会馆、琼府会馆等。会安海平宫据李天赐研究,建于明天启六年,即1626年,是目前所知道在越南境内建造时间最早的妈祖庙。会安陈富街上的福建会馆天后宫、广肇会馆天后庙,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街上的会安中华会馆天后宫则建于清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年。[7]

(三)北部地区的妈祖文化

北部地区主要是海防市、河内市。历史上,海防市是华人来越南的主要落脚点之一,河内市毗邻海防市,现为越南首都。华人到来同时也带来了妈祖信仰,所建的各会馆基本上都兼建有妈祖宫庙。进入近现代后,由于各种原因,北部地区华人变少了,妈祖信仰也逐渐衰落了,妈祖宫庙也逐渐消失了,现保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据调查,目前北部地区还有3座主祭妈祖的天后宫,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建于阮朝嘉隆十六年即公元1815年的河内福建会馆天妃宫和建于阮朝明命元年即公元1820年的河内粤东会馆天妃庙。[8]

二、妈祖文化在越南传播交流的路径与机制分析

妈祖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既是海外华侨心理寄托的需要,也是越南民众心理慰籍的需要,共同丰富着海洋文化的内涵。其从中国传播交流到越南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传播交流的路径与机制有所不同。

(一)宋元明时期的海洋贸易、移民及郑和七下西洋初步将妈祖信仰文化传播至越南

宋代中国航海技术和相应的海洋商业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沿海地区居民出于经济与政治等原因,移民到刚脱离中央王朝郡县统治的交趾、占婆,即现在的越南。据宋代洪迈《夷坚志》载,泉州人王元愚“尝随海舶诣占城,国王嘉县兼通番汉书,延为馆客”。到南宋末年,中原动荡不安,不少南宋朝廷官员和抗元义士也逃离中国避居越南。如:1274年,有一批逃离中国的人“以海船30艘,装载财物妻子,浮海来(越南)萝葛原”,不久这些人被安置在当时“大瞿越国”京都附近的“街姥坊”。[9]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百姓普遍信奉的海神,南宋以后大部分的海船基本上都供奉妈祖,船员们每次出海前总要到当地的妈祖庙祭拜,祈求海神妈祖保佑航海平安顺利。在航海过程中,每遇到危险,船员们都要在海船妈祖的神位前叩首求助。张燮《东西洋考》中载:“凡舶中来往,俱昼夜香火不绝,特令一人司香不他事,船主每晓起,率众顶礼。”[10]在航海者飘洋过海平安到达目的地之后,为感谢妈祖的庇佑,通常会将随身带来的妈祖神像或香火供奉在登陆地点或落户处,朝夕上香祭拜。宋末及元明时期这些来越南贸易和逃难移居的中国人为保佑航行平安和到达后在异乡继续得到妈祖的保佑,这些人在当时的主要落脚点兴安、海防、会安等越南北部、中部地区建立了妈祖庙。现今在兴安市天后宫宫内遗存的《潮州府重修碑记》记载着“北和下痛古宪南北,我天后圣母祠在焉,元明时列祖来商所肇建也。蕃盛根董,慈恩是赖”等内容,[7]载明了类似兴安市天后宫等越南早期的天后宫就是由元明时代前往越南进行海洋贸易的商人或移民肇建的。

明成祖时,郑和率大型船队七次远航西洋,途径亚非30多个国家与地区。他每次出洋前,为祈求航行平安和稳定军心,都要到妈祖庙祭拜海神妈祖,有次受成祖委派前往泉州天妃宫宣读祭文,曰:“唯神有灵,默加佑助,俾风波无虞”“水途适遇狂飚,祷神求庇,遂得安全。”[11]郑和船队所经之处有现今的越南、柬埔寨、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伊朗、索马里等国家,所经之处均创建妈祖宫庙,祭祀妈祖,有力地推动了妈祖信仰在沿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发展。越南占城是郑和下西洋首站必到之地,因而此时妈祖信仰也随郑和船队的到来在越南中南部传播开来,也为当地人接受和崇信。到明代中期,中越两国海洋贸易越来越繁盛,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百姓赴越南经商贸易的人日渐增多,护佑航海平安的妈祖信仰也随之越来越频繁地随贸易商人传播到了越南,越南华商聚居地零零散散有了妈祖庙,初步有了妈祖信仰文化。

(二)明末清初反清人士移民较大规模地将妈祖信仰文化带至越南

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时期,“反清复明”运动失败,一些遗臣及其随从、家属等流落到越南成为移民。1671年,广东雷州人莫玖说服了柬埔寨国王,率部下和反清文人等近千人逃离中国移居到当时还是属于柬埔寨的河仙地区。1676年,莫玖逝世,他儿子莫天绩继承父业,继续在河仙地区开拓发展,不断扩大所属土地,使该地区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左右,涵盖了现今的坚江、薄寮、金瓯、溯庄、 芹苴等几个省,他也逐渐成为当地各族群的统领。1715年,莫天绩举事,脱离柬埔寨,投靠了越南阮朝,阮朝封他为崇德侯,统管河仙地区,此后,何仙地区就列入越南的版图了。1679年,明朝高雷廉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和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等率部下及追随的家属、商贩们3000多人,乘百余艘船出海逃离中国,来到属于越南南朝阮福濒势力范围的岘港,阮氏王朝收留了他们,并派他们到南部现今是越南同奈省、胡志明市堤岸、前江省美楸地区等地方进行开发。[12]莫玖、莫天绩和陈上川、杨彦迪他们所带的随从基本上都是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百姓,他们来到越南中南部地区后,通过捐资在各定居地建庙,开展各类迎神庙会活动,将家乡护佑自己平安到达越南的妈祖信仰和其他深含儒学价值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在越南中南部广泛传播及发展开来,使妈祖信仰文化成为当地主流的民间信仰文化。

(三)清代及民国时期华人移民扩大妈祖信仰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清代康熙中期,“东南靖海”“戡定台湾”等先后完成,“反清复明”活动基本上消失了,反清势力逐渐减少了,此类因为政治原因移民越南的人也就逐渐少了。此后,移民越南的华人主要是为了解决生计的经济原因。乾隆年间,孙士毅率军讨伐越南,然而班师回朝时,“士马还者不及半”,大部分清兵不愿意回去,而是与此时期移居越南的中国商人、矿工等一起“悉为编户也”。1778年,部分华人向南迁徙,到南部安通河、边曦河一带开荒,经过努力,当地的西贡和堤岸逐步发展成为繁华的集镇,成为南部重要的商业枢纽,也成为华人聚居的地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传统的自然经济体系受到较大的冲击,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带来的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日趋困苦。一部分人为了生活,开始向外寻求出路。1860 年《北京条约》签订,清廷被迫允许国人可以自由迁徙,这为许多向海外寻求出路的人提供了方便。1870年后,法国殖民越南,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吸引中国劳力来开发越南,中国移居越南的人此后迅速增加,1911年左右华人移民达12万人,1921年达19.8万人,1931年为26.7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老百姓,约10万人左右到越南避难。1949年冬,国民党残军3万多人夹带大批百姓逃入越南,1953年军队撤往台湾,夹带的老百姓则多数留在了越南。这各种原因使移民越南的华人迅猛增加,据统计到1951年时全越南有150万人左右,其中南部地区约有135.7万人,北部地区有9万人,中部地区有5.3万人。[12]这一时期的华人移民大多还是东南沿海的百姓,大多在老家就是虔诚的妈祖信众,他们迁居到越南大部分也是从海路前往,他们定居越南后,感念妈祖一路护佑航海平安,顺利到达越南,他们在移居地仿制家乡模样建立起天后宫,供奉妈祖天后及其他家乡神灵,感谢妈祖保佑他们平安渡海来到越南;同时为了祈求妈祖继续保佑他们在异国他乡平安发财,因此,随着华人移民数量剧增,妈祖信仰文化这个时期在越南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四)现代“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越妈祖文化传播交流

上个世纪50年代后,中越关系由于战争等原因基本上没有进行妈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尤其是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要积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作用”后,湄洲妈祖祖庙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举办了“妈祖下南洋 重走海丝路”暨中马、中新妈祖文化活动周,2018年湄洲妈祖巡安菲律宾,2019年湄洲妈祖巡安泰国等重大妈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妈祖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重新推动了中越妈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2018年9月2日,越南国庆日之际,在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指导与越南侨界、越南福建莆田同乡会、越南福建莆田华人华侨工商联合总会等的支持下,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成立,莆籍越南华人汤志强担任会长,成员由在越南的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各国各界华人华侨组成。随后9月6日上午,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会长汤志强一行9人赴湄洲妈祖祖庙参访进香。12月1日,“妈祖公益心·越南华商情”暨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第一届理监事会就职典礼活动在越南胡志明市举行,湄洲祖庙副董事长庄美华应邀率祖庙董事会成员和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泰国、迪拜等海内外90家妈祖宫庙、文化机构、华人社团等代表参加当天活动。2019年10月14日,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会长汤志强率进香团赴湄洲妈祖祖庙朝拜,并恭迎分灵妈祖到越南安座。[13]2020年1月18日,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副会长郑文玉及董事会成员陪同全球创新联盟主席辛洪军、越南中国侨联海外委员柯尊法、美国越柬寮世界联合总会主席团主席余建强等文化机构代表赴湄洲妈祖祖庙参访进香。[14]2020年1月19日,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成立一周年庆典在莆田举行,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会长汤志强及董事会成员与中国侨联副主席、福建省侨联主席陈式海,莆田市统战部部长郑春洪,北京市统战部侨务处处长李晓卫、湄洲妈祖祖庙董事长林金赞等领导和来自40多个国家的海外嘉宾出席活动。[15]

此外,2018年8月27日,越南珠洋市天后宫会长赖进兴一行,前来湄洲妈祖祖庙恭请分灵妈祖,2019年3月25日至29日,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副董事长吴国春一行3人应越南珠洋天后古庙的邀请,前往越南参加珠洋天后古庙重建落成典礼,同时到会安(岘港)福建会馆、中华会馆、广肇会馆等了解岘港、胡志明市、珠洋等地的妈祖文化发展现状。[16]2017年1月12日,山东青岛市妈祖文化联谊会到越南胡志明市,与海南琼府会馆、福建温陵会馆、穗城会馆天后庙等进行了妈祖文化交流。2015年起,由莆田学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在湄洲岛共同举办的一年一届的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越南的阮玉诗、张英进、阮俊义、阮福才、段玉钟等多位学者陆续参会,并在大会上交流越南妈祖文化研究成果,推动了中越妈祖文化学术交流。至此间断半个多世纪的中越妈祖文化传播交流活动重新恢复并逐渐发展起来。

三、妈祖文化在越南传播发展的特征

妈祖信仰文化从中国传播交流到越南后,经过四五百年与越南不同族群文化、信仰的交融发展,现演化出三个有一定差异又有交叉影响的信仰文化系统,分别为华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越南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明乡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各信仰系统经过演化发展后保留了妈祖文化一些原有特征,又具有该族群的文化特征。

(一)华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

1、华人供奉妈祖的方式主要有民间信仰庙宇、佛教寺院、私人家庭等三种

越南华人供奉妈祖最为典型与普遍的方式是妈祖作为主祭神或陪祭神被供奉在民间信仰庙宇中,作为主祭神的宫庙主要是天后宫,作为陪祭神的宫庙主要是关帝庙、保生大帝庙、福德正神庙、本头公庙、水神庙等。越南华人供奉妈祖相对普遍的方式是妈祖作为陪祭神被供奉在佛教的寺庙中,这主要是在越南南部地区,如:巴地——头顿省龙田县龙盘寺、茶荣省茶句县新龙寺等,寺院正殿或殿中央供奉释迦摩尼佛、观音菩萨神像,后殿、侧殿或殿两边供奉妈祖的神像。越南华人供奉妈祖还有一种方式是妈祖被供奉在华侨私人家庭中,把妈祖供奉在家里主要是他们对妈祖的信仰巳不是简单的宗教信仰的需要,还是寻根怀祖情感表达的需要。中国人历来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故国情怀,当背井离乡侨居异国后,总是会想方设法与家乡亲人保持联系。妈祖作为家乡带来的神灵,此时不仅是神灵,还是家乡和亲人的象征,他们在家祭拜妈祖,除了祈求妈祖保佑之外,还像在和家乡亲人进行联系,表达着他们对故国、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10]

2、华人内形成潮州人、广东人、海南人、福建人、客家人五大妈祖信仰文化子系统

越南华人按照血缘与地缘不同形成五大方言群体,分别为潮州人、广东人、海南人、福建人与客家人。这五大方言华人群体按照各自习俗和移民越南后从事的行业、职业情况分别对从家乡带来的妈祖信仰文化进行演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系统,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妈祖宫庙体系。

越南潮州人主要生活在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地区,因此潮州人主祭妈祖的天后宫和陪祭妈祖的关公庙、北帝庙、感天大帝庙、保生大帝庙、福德正神庙等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据统计胡志明市有41座主祭或陪祭妈祖的潮州人宫庙,湄公河地区共有45座主祭妈祖的天后宫和60多座陪祭妈祖的其他宫庙,是华人里数量最多的。[1]这些妈祖宫庙分布比较分散,除了最南部的金瓯省的8座天后宫相互间有分香关系外,其他各庙间几乎没有横向或纵向的关系。这些潮州人妈祖宫庙中有鲜明潮州风格,规模最大、影响最高的是滀臻省珠洋市天后宫、安江省静边县七山天后宫和金瓯省金瓯市天后宫这三座天后宫。也有些潮州人妈祖宫庙由于当地潮州人人数变得稀少了,当地的越南人、高棉人已成为主要的信众,这些宫庙的组织管理方式、祭典仪式、酬神活动等受当地越南人、高棉人信仰文化的影响,已逐渐形成越南化特色。

越南广东人主要指讲广东话的广肇人,他们在越南北部、中部、南部都有分布,但人数最多的还是南部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三角洲一带。因此,越南中部岘港会安有历史悠久的广肇会馆天后庙、广东会馆天后宫。南部胡志明市有16座主祭或陪祭妈祖的广东人宫庙,其中有越南最为著名的穗城会馆天后庙。湄公河地区有6座天后宫,分别为隆安省守承镇天后宫、茶荣省小芹镇天后宫、钱江省丐礼市天后宫、滀臻省美川镇天后宫、永隆省永隆市天后宫、薄寮省薄寮市天后宫,这些天后宫都以穗城会馆天后庙作为祖庙,形成祖庙与分灵庙的纵向网络关系,并都按照其建筑风格、祭祀神灵(天后、龙母娘娘、金花夫人、关公与福德正神等)、祭祀仪式、信俗活动等作为蓝本,统一风格,统一开展信俗活动。

越南海南人主要生活在越南中南部沿海重镇,主要从事海洋渔业贸易行业。他们总人数不多,经济实力不强,但他们在越南全境建立了统一的联络会,聚居地所建的海南风格的民间信仰庙宇间也保持着比较紧密的横向联系。据统计,全越南海南人民间信仰庙宇共有15座,其中主祭海神妈祖的天后宫有7座,另外关帝庙、华光大帝庙等有8座,这些庙中大多也有配祭妈祖的。这7座海南人天后宫中比较有名的是岘港会安的琼府会馆天后庙、胡志明市的琼府会馆天后庙(即海南娘娘庙)、湄公河地区坚江省Rach Gia市海南天后宫和坚江省何仙市琼府天后庙等,它们宫中供奉的神灵基本上是天后妈祖、懿美娘娘、水尾娘娘、108位照应英烈等海南地域特征的民间神明。

越南福建人在越南北部、中部、南部都有分布,其中以南部胡志明市数量最多,他们主要从事大米、药材等贸易行业。妈祖来自福建,有福建人的地方必建有妈祖宫庙,因此,在越南北部、中部与南部都有福建人天后宫,如:北部历史悠久的河内福建会馆、中部历史悠久的岘港会安福建会馆天后宫、南部胡志明市的温陵会馆、霞漳会馆、三山会馆、二府庙、凤山寺,天后圣母庙等。但在湄公河地区由于人数比较少,没有单独建设福建人天后宫,而是与潮州人一起建立天后宫,或在一些地方,当地潮州人、广东人已建好了天后宫,他们为突出福建人族群特色,就建设了广泽天庙、本头公庙、感天大帝庙等福建人庙宇,当然这些庙宇中都有配祭妈祖。

越南客家人主要生活在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地区,主要从事中药与石业开矿两种行业,在其聚居地共建立了6座客家风格的民间信仰庙宇,其中4座为天后宫,1座为祖师庙,1座为观音庙。其中位于湄公河地区安江省静边县的七山天后宫是一座规模大、客家建筑风格典型的天后宫,其与越南人处主圣母陵庙(越南人的处主圣母相当于华人的天后圣母)相距不远,在越南旅游界知名度较高。

越南南部前后江一带由于华人数量不多,来自不同方言群体的华人会齐心协力联合起来一起建设作为华人文化与灵魂凝聚点的天后宫,如:钱江省丐皮县县城五帮天后宫、安江省瑞山镇天后宫、茶荣市天后宫、同塔省Sa Dec 市七府天后宫。这些宫庙建筑和信俗活动往往是混合式的,会着力体现参与建设的不同方言群体的地域特征,比如:最为典型的同塔省Sa Dec 市七府天后宫,其庙宇主体风格是广东人式,庙宇东西廊则是潮州人和福建人风格,祭祀的神灵除了华人共同崇信的天后妈祖外,还有潮州人、海南人的福德正神和广东人的金花娘娘等。

3、华人妈祖宫庙与各自宗乡会馆常融为一体

越南祭祀妈祖的华人宫庙尤其是天后宫基本上与华人五大族群的宗乡会馆融为一体,这主要是因为华侨们初来乍到越南,人生地不熟,会遇到重重的困难,此时,他们常建立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宗亲会和同乡会等组织团结一起来应对和解决困难,正如《重建穗城会馆碑记》所载:“尝闻建设会馆者,是谓藉神恩而酬报答,叙乡里以笃情谊也。”[17]天后宫与会馆融为一体后成为当地华人社群的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他们依靠共同信奉的、对华人族群具有约束力的妈祖作为维系大家在一起共商发展的精神纽带,常通过共同祭祀妈祖的各种活动和建立每个家庭都轮流负责信俗活动组织工作的机制进行联谊,联络感情,强化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这些会馆天后宫不仅建有祭祀妈祖的殿堂,还在天后宫的东西廊附建华文学校和文化社团,开展华文教育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如:滀臻省珠洋市天后宫的培青华文学校和潮州潮戏团、大锣鼓队、舞龙团等社团、潮州义庄与潮州义祠等;茶荣省小琴县县城广东人天后宫的华越华文学校;钱江省丐礼市天后宫的求知华文学校;滀臻省美川县县城潮州天后宫的美川大锣鼓队、舞龙队等社团;金瓯市天后宫的同心古乐社等。

4、华人妈祖信俗活动在华人传统基础上融汇了越南当地特色

妈祖信仰从中国传入越南后经过四五百年的交流发展,其信俗活动保留了妈祖信仰原有的主要特征,也融汇吸收了所在地的一些文化、习俗特征,形成越南特色的妈祖信俗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妈祖神灵功能由海神转化为保护神、福神、财神。明清时期华人渡海来越南时,祭拜妈祖主要是祈求护佑航海安全,到达后定居下来,逐渐是祈求保佑在地平安、生产发展、生意兴隆。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的特殊时期,妈祖逐渐演变为保护神与福神,并还与佛教的观音菩萨一样成为女人们的护命神。进入革新开放时期,越南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妈祖再一次被信众转移成为福神与财神。

二是妈祖祭祀仪式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越南大部分地区尤其中南部地区的妈祖宫庙都会开展祭祀妈祖的大型庙会,庙宇的华人信众、越南人、高棉人信众都会赶来朝拜,祈求平安、健康。这个信俗活动核心部分基本上保留了妈祖信仰的原有特征,只是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如:胡志明市的天后宫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除了举办大型法会,还举办浴妈祖的活动、迎妈祖的活动、粤剧、潮州戏表演的活动等,各地的华人信众纷纷前来朝拜,祈求平安、健康、工作如愿晋升。朝拜时要带上去毛带皮的、用血把整猪或整鸡或整鸭抹红作为供奉物品。要烧香磕头,一般是先拜妈祖,再拜龙王和财神。最后要烧纸,给娘娘送纸钱。祭拜仪式后,供奉物品分成两份,一份要留在妈祖庙里给参加活动的人食用,另一份带回家吃。湄公河地区的多数妈祖宫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在祭祀妈祖时,还举办沐浴节、迎神节、迎轿仪式等和挂灯笼、鳞舞等活动。湄公河地区金欧市的天后宫每年除了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办妈祖天后生辰祭典仪式外,还在春节前后举办隆重的“天后上天与回家” 仪式。该仪式是在腊月二十四日举行送妈祖天后回天堂仪式和春节初三晚上举行恭请妈祖天后回宫的典礼,其与越南人腊月二十三日早晨送灶神上天,腊月三十日上午迎灶神与祖先回家,正月初三上午送祖先上天的仪式相似。两种仪式时间安排略有不同,据考证是因为华人们认为妈祖是天后,与灶神不同,她的上天时间要在灶神之后的一天。她上天后到腊月三十日期间是充当天官的角色,要向天庭报告人间事务。到腊月三十日灶神带着祖先回人间的家时,妈祖天后此时充当祖先的角色,回到她中国福建湄州岛的家团聚,暂时不回金瓯来。正月初三上午她离开湄洲岛的家,晚上时分回到金瓯,此时金瓯市天后宫举行隆重的“恭请圣母回宫”大典礼,至此“天后上天与回家” 仪式结束,该仪式融合了当地越南人过节的传统风俗,实现了在地化,使妈祖天后更容易被当地越南人、高棉人接受和尊敬。同时该仪式具有象征意义,满足了华人们因远离故土无法回“家”的心愿。[18]

(二)越南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

1、受华人影响接受并形成越南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

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和湄公河地区越南人、华人、高棉人等族群混合居住,经济生产与日常生活高度交汇,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信仰自然也相互影响。华人民间信仰里增加了越南人崇拜的神明,添加了高棉人崇信的小乘佛教与土神信仰,越南人与高棉人当然也接受了华人的民间信仰,其中就包括妈祖天后信仰。受小乘佛教影响的高棉人,宗教精神特别深,虽然他们接受天后信仰,很热心地参与天后宫的信仰活动,但没有建立自己族群祭祀妈祖天后的任何庙宇。受大乘佛教影响的越南人跟华人相似,奉行多神信仰,比较开放,他们认为妈祖天后跟佛教里的观音菩萨非常相似,跟他们信奉的处主圣母或者五行娘娘有同样的功能,因此,他们视妈祖天后为保护神、福神或天神,将妈祖天后列入他们信奉的民间神灵系列中去,建立主祭妈祖天后的天后庙和配祭妈祖天后的处主圣母宫、佛教寺院等,形成越南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越南人的妈祖信仰文化只是众多民间信仰文化之一,只具有宗教功能,不具有华人妈祖信仰文化原有的文化认同和族群凝聚的功能。

2、越南人供奉妈祖的方式也是私人家庭、佛教寺院、天后庙三种

越南人供奉妈祖的方式跟华人相似,主要有三种:一是一部分做生意的南部越南人受华人影响,在家庭里设立供养台,除祖先供养台之外,还有观音供养台、关公供养台、天后圣母供养台、财神供养台等。其中,天后圣母供养台上摆着天后圣母牌位,中间刻上四个中文字:“天后圣母”,牌位前摆着一个香炉和一个水果盘。他们家里供奉妈祖天后是认为“妈祖”是一位保佑家庭平安、幸福和发财的神灵。二是把妈祖天后视为佛教神灵之一,供奉在佛教寺庙中,如湄公河地区茶荣省新龙寺,其跟佛祖、观音、护法神、珈蓝菩萨关公等一起供奉。胡志明市的一些佛教寺庙如第三郡永昌寺、首德郡新和寺、平正郡金刚修院,却是在其花园中另外建造了天后宫或天后庙主祭与陪祭天后。三是建立天后庙专门供奉妈祖天后。目前,湄公河地区共有17座越南人创建的天后庙,它们分别为:隆安省新安市第七坊天后庙、隆安省新安市第一坊天后庙、安江省朱笃市永美坊永美天后、槟椥省巴智县县城天后庙庙、槟椥省巴智县Tiüêm Tm村Tiêm Tm天后庙、槟椥省Ging Trm 县Cay Ba'ng天后庙、槟椥省周城县天后庙、永隆省三平县和禄村和禄天后庙、茶荣省周城县永宝村天后婆庙、茶荣省周城县和顺村处主—天后庙、茶荣省Trà Cú县定安镇天后婆庙、茶荣省Cu Ngang 县县城天后婆庙、朔庄省永州市永海村Hunh K天后庙、朔庄省永州市和东村天后婆庙、博廖省博廖市中心市场附近母宫天后庙、博廖省和平县永美B村天后宫、博廖省东海县Gành Hào镇大海翁—天后庙。[5]

这些越南人天后庙跟华人妈祖宫庙建筑风格不一样,主要分为三种风格:村庙式、居民住房式与小屋式。村庙式、居民住房式庙宇是公共场所,小屋式的庙宇则是私人建立与管理的庙宇。越南人天后庙绝大多数是小规模的民间庙宇,基本上按照历史上阮朝关于村庙建造规制建设的,整体建筑风格简单,外观主要涂着红色与黄色,布置着莲花、佛光圈、灯塔等佛教象征物,画有四灵物(龙鳞龟凤),老虎和鲤鱼等图案,配有龙凤纹、花果纹、风景图等花纹。庙宇旁边一般配建有一座小型土地庙。大部分天后庙内中间祭坛祭祀妈祖天后,左右两旁配祀越南人神灵,如:左右班、前后往、前后开垦、处主圣母、十二生肖母神等,也有配祭华人的神灵,如:孔子、老子、关帝,观音等,体现了民族文化交叉和儒,释,道三教及民间文化混合的特征。有一部分天后庙内部布置规格与佛教寺庙类似,正殿最常见的布局为“前佛后圣”,前面布设观音菩萨的佛龛,后面布设妈祖天后的神龛。天后庙里所供奉的妈祖天后雕像通常有两种风格,一种是越南传统女性神雕像式风格,头部戴着孔雀鸟冠和其他装饰图案,显现富有慈心和博爱的女神形象,由当地人自己雕塑的。另一种是华人明朝天后正统风格,头戴着中国式天后王冠,显现雍容与富贵形象,由当地华人提供的或直接从中国华南地区或台湾地区购买的。

3、越南人妈祖信俗活动具有鲜明的越南式特色

越南人天后庙信众大多数是当地的越南人,其庙会举办时间与华人妈祖宫庙一样,为妈祖诞辰日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但庙会祭神典礼是按照阮朝规定的典礼,祭祀主持人穿上越南龙袍,在三声鼓声之后用越南文宣读祭文,祈求平安。祭祀时没有华人天后宫常有的舞龙、舞狮表演和大锣鼓声伴奏,音乐只有鼓声,仪式后上演的菩萨戏是越南式神功戏。仪式上的祭物通常是由该庙信众捐钱购买的整头未煮的猪,偶尔加上鸡肉,另外一些花果、农产品等祭物由村民按照自愿的原则提供。猪肉祭神之后一半切成小块,按照信众捐钱或捐赠的功劳多少而分配,另一半煮菜大家一起用餐,共享神恩。

(三)明乡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

1、长期受越南文化影响形成混合型的明乡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

明乡人原是华人,但由于不断与当地越南京族人及高棉族人通婚,逐渐演变成一个土生族群,已与后来的华人移民有所不同了。历史上在越南各政权之中,明乡人的地位介于越南人与华人移民之间,低于越南人,高于华人移民。到了法国殖民时期,法国人为切断越南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和各种联系,将有着华人血统的明乡人极力算入越南人,以区别于华人。经过了多年的在地化和法国的殖民教育之后,这些明乡人在语言、习俗、文化等方面已与越南的主体族群京族人差异不大了。[11]因此,明乡人明代时期从中国福建、广东等家乡带过来的妈祖信仰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其宫庙建筑、庙内外装饰、神像雕塑、神话传说、信俗仪式、庙会活动等信仰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大量地吸收了越南文化的要素,形成具有华人与越南人混合特征的明乡人妈祖信仰文化系统。

2、明乡人天后宫建筑风格已呈越南化,但仍具有宗乡会馆族群凝聚功能

明乡人主要生活在越南中部顺化、会安一带和南部胡志明市、湄公河地区等,因此,其天后宫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明乡人天后宫原来基本上是具有中华传统建筑风格的庙宇,但现建筑风格已基本呈越南化了。如:位于顺化明乡北部的明乡天后宫在1685年左右就修建了,当时庙宇建设的原材料完全从中国引进,并由华人修建,庙宇结构由正殿、前殿、右偏殿和左偏殿构成,整体建筑风格充满了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但是1949年抗法战争中,该天后宫被毁,只剩下右偏殿。后经过多次使用了越南原材料和由越南工匠负责的修缮与重建后,前殿、正殿和左偏殿屋顶采用顺化当地传统建筑样式的“重檐叠屋”型,前殿和正殿的装饰突出顺化当地传统的母性神崇拜主题,具有浓厚的阮朝启定帝时期的装饰风格,右偏殿成为跟当地越南人村庙一样的供奉乡城隍、地方官员、对村民有功的人、土地公的先贤殿,左偏殿依然保留华人原有传统,成为明乡人举行集会探讨族群事务用的“乡会室”,发挥宗亲会馆的族群凝聚功能,但总体风格已与越南村庄的一般村庙没有什么区别,已处处体现越南的建筑风格。[19]

3、妈祖信俗活动保留有一定华人传统特征,但更具有越南当地特征

明乡人天后宫仍然把妈祖天后作为主神供奉,但妈祖天后的传说现与中国的妈祖天后传说已大相径庭,有较大的变化。天后宫配祭神通常有华人原有的神灵,如:千里眼、顺风耳、观音菩萨、文昌帝君、福德正神等,也有当地越南人神灵,如:三位胎神、十二接生婆神、先贤、城隍、胡志明、及一些对村子有功的人。天后宫最盛大、最隆重的庙会依然是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天后的生辰祭典。祭典仪式圣洁庄重,一般在三月二十三日当日早上四点就开始。仪式由明乡村民推举村里的一位长者担任主祭。祭礼现基本上是用一只约15公斤的烤猪和一盘糯米饭等越南食物作为贡品,来代替原有的猪、牛、羊三牲等华人食物贡品。祭礼进行时,主祭人恭读由汉、越两种文字书写的祭文。祭礼结束后,祭文将被烧掉。然后,庙方用贡品做饭设宴招待客人,宴会像越南村庙的宴席一样,按阮朝陈践诚创立的天后宫祭礼饮食规制来安排。每年天后祭典仪式经常有一些已移居美国、为天后宫捐款较多的的明乡人回来参加。

天后宫原来举行的其他庙会活动,如:元宵节专为生男孩的人设的小宴礼、九月初九的妈祖天后升天祭礼及演戏的习俗等已经消失了,而二月二“文昌-福德神会”由开笔礼逐渐演变成了父母带孩子来求学业有成、金榜题名,或者已经如愿的人回来还愿;清明节明乡人扫墓祭祀祖先,改到了与越南人一样在腊月十六扫墓,并在先贤殿供奉肉和糯米饭祭祀先人。总之,明乡人妈祖天后信仰已带有浓厚的越南特色,与越南人的女神、母神信仰日益接近,与其发源地中国的妈祖天后信仰已有较大的不同了。[19]

四、加强中越妈祖文化传播交流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加强中越妈祖文化的传播交流,对促进中越国家间民心相通,推动双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泛与越南各妈祖宫庙及其社团组织建立联系

当前妈祖文化在越南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不同的信众族群,但相互之间没有较多的联系。现成立的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可作为桥梁,帮助湄洲妈祖祖庙、福建各地妈祖宫庙、潮汕地区妈祖宫庙、广肇地区妈祖宫庙、客家地区妈祖宫庙、海南地区妈祖宫庙、国内其他地区妈祖宫庙等及其社团组织与越南华人妈祖宫庙、越南人妈祖宫庙、明乡人妈祖宫庙及其社团组织等建立广泛联系,共享“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理念,[20]极力开展双方妈祖文化民间交流活动和学术机构合作研究等,推动中越妈祖文化有较大规模的交流与发展。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积极邀请越南各地妈祖宫庙参加湄洲妈祖祖庙的各项信俗活动,特别是参加春秋两季的妈祖祭典活动,充分理解“天下妈祖,祖在湄洲”的共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湄洲妈祖分灵越南各妈祖宫庙活动,开展越南各妈祖宫庙回湄洲妈祖祖庙进香活动;时机成熟时,开展类似湄洲妈祖巡安菲律宾、泰国等的湄洲妈祖巡安越南的活动。二是中越各地妈祖宫庙或妈祖民间团体相互之间可以通过加强互动交流往来,结成姊妹庙、友好宫庙或友好团体等,让两国基层的民众对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从而共同践行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建立亲密的横向联系。三是积极邀请更多的越南妈祖文化研究学者参加在湄洲岛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和其他地方的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以便能更多、更深入地对两国妈祖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四是可以创造条件让两国妈祖文化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学术合作关系,相互间定期或不定期共同举办妈祖文化专题性研讨,加强相互了解对方的妈祖文化研究动向,提升双方妈祖文化研究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逐步促成“和而不同”的妈祖文化学术交流与发展的繁荣局面。

(二)积极发挥妈祖文化在促进中越两国民心相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越南北部、中部、南部不少妈祖宫庙会馆是历史古迹,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现可以通过合作开发两国间的妈祖文化产业,提升妈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促进两国民间交流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两国民间友好往来,实现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效应。为此,首先,两国妈祖宫庙及其社团组织和相关文化产业企业等单位应联合起来将妈祖文化与旅游产业、影视产业、工艺美术产业等进行有效融合开发,开辟诸如“中越妈祖文化联合旅游路线”和妈祖文化主题的神话电影、电视连续剧、动漫等影视作品及木雕、石雕、绘画等工艺美术作品,吸引全世界尤其中越两国的妈祖信众和喜欢妈祖文化的游客来旅游观光和消费购买。其次,两国文化企业可以合作对越南胡志明市、湄公河地区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华人天后宫、会馆和独特的越南人、明乡人天后庙等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系统整理与创意开发,建设妈祖文化公园、妈祖文化创意园、妈祖文化景区等,为全球3亿多妈祖信众提供越南特色的妈祖文化产品。最后,越南妈祖文化董事会可以牵头联合两国有实力的妈祖文化社团组织在胡志明市或湄公河地区共建妈祖文化博物馆或展览馆等,充分展现两国妈祖文化传播交流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共同致力于推进民众对于妈祖文化的重新认知和深入了解,提升两国间妈祖文化的交流水平和文化产业合作水平,从而促进两国间民心相通和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在广泛与越南各族群妈祖宫庙及其社团组织建立联系的基础上,重拾中越两国民众关于妈祖文化的历史记忆,重新恢复两国间妈祖文化传播与交流频繁的局面,积极发挥妈祖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推动两国民间交流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双边交流的模式,推进两国间“民心相通”,为两国合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宫庙天后宫越南人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一声叹息:越南人未富先老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越南人爱看中国电视剧
越南人身材苗条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