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2020-01-08 07:11谢江波温燕华衷涛何涛李良李顺辉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管腔球囊血栓

谢江波 温燕华 衷涛 何涛 李良 李顺辉

330009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一科

目前对于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有多项临床试验将冠状动脉直径小于2.80 mm的病变称为小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约占冠脉介入的30%~50%,多位于冠状动脉中远段,在糖尿病、女性、老年人及亚洲人群中多见。血管直径是预测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的独立因素,小血管因其内径小,轻度的管腔丢失即可导致明显的管腔狭窄,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因其聚合物基质及金属网格残留特点、易导致管腔丢失和再狭窄,而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通过局部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其无异物植入、血栓风险低且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时间短,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已经将其作为支架内再狭窄的Ⅰa类推荐,本文就DCB治疗小血管病变此作一综述。

1 DCB与DCB + 裸金属支架(bare mental stent,BMS)比较

虽然DCB能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但其扩张后管壁弹性回缩是再狭窄发生的重要原因,而BMS可弥补DCB这一不足。PEPCAD Ⅰ研究[1]是DCB治疗小血管病变(2.25~2.80 mm)的首个临床研究,研究共入选118例患者,平均年龄(68.1±7.9)岁,平均血管直径(2.35±0.19)mm,病变狭窄程度大于70%,长度小于22.0 mm。研究中有4例因DCB不能通过病变,只采用普通球囊扩张,其余患者均使用DCB扩张治疗,其中有32例患者因管壁弹性回缩或严重夹层补救性植入BMS,故按单纯DCB组82例、DCB+BMS组32例分组。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DCB组晚期管腔丢失(late lumen loss,LLL)显著优于DCB+BMS组(0.16±0.38)mm 比(0.63±0.73)mm,P<0.001(,DCB组节段内再狭窄率更低(5.5% 比44.8%,P<0.01),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DCB组的TLR(4.9% 比28.1%,P<0.01)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6.1% 比37.5%,P<0.01)发生率更低,结果显示单纯DCB治疗小血管病变要优于DCB+BMS联合治疗方案。该研究延长随访时间至术后3年,发现两组MACE未发生改变(6.1% 比37.5%,P<0.01),DCB组和DCB+BMS组总体MACE发生率为15%,两组TLR有显著差异(4.9%比28.1%,P<0.001),表明DCB处理小血管病变安全可行。SVD注册研究[2]共纳入国际多中心小血管病变(2.0~2.8 mm)患者447例,平均年龄(66.1±10.9)岁,DCB共处理病变471处,其中27例需补救性植入BMS,9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纯DCB组有1.9%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而DCB+BMS组未发现有类似事件,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心原性死亡事件,两组MACE(4.7%比4.0%,P=0.866)、TLR(3.6%比4.0%,P=0.9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也提示单纯DCB或可成为DES的替代疗法。研究发现[3],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使用DCB+BMS联合治疗方案可导致明显的血管内膜增生,但Fischer等[4]却表示,对于新发的冠状动脉病变,DCB+BMS联用时血管内膜增生并不明显。为实现介入无植入,有研究尝试将DCB联合生物可吸收支架用于治疗小血管弥漫性长病变,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DCB与BMS连用时,若DCB先于BMS植入,则BMS不易完美释放于DCB扩张部位;若BMS先于DCB植入,则因支架阻隔使DCB不能完全贴附于血管壁而影响药物释放,但有学者称两者操作先后顺序对手术疗效没有必然影响[5],而补救性植入BMS会使MACE发生率增高,但随着DCB操作技术成熟,补救性植入BMS的概率已降至6%~7%。

2 DCB与DES比较

相比于DES,DCB治疗小血管病变具有无异物植入、双联抗血小板时间短(1~3个月)和血栓风险低等优点。PICCOLETO研究[6]共纳入小血管病变(直径≤2.75 mm)患者57例,其中DCB组28例,DES组29例,该研究为首次比较DCB和DES治疗小血管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但因DCB组再狭窄率(32.1%比10.3%,P=0.045)和MACE发生率(35.7%比13.8%,P=0.054)明显高于DES组,研究仅入组患者2/3时就提前终止,该研究中使用的第一代DCB表面药物浓度较低,需更多的扩张时间及次数,且只有25%的患者进行了预扩张,而充分的预扩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以用该研究结果来评估DCB在小血管病变中的疗效证据不足。前瞻性的BELLO研究[7]是比较DCB和DES治疗小血管病变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182例患者平均血管直径为2.15 mm,随机分为DCB组90例和DES组92例,以6个月LLL为主要观察终点。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 DCB组LLL明显优于DES组[(0.08±0.38)mm比(0.29±0.44)mm,P=0.001],两组支架再狭窄(10.0%比14.6%,P=0.35)、TLR(4.4%比7.6%,P=0.37)和MACE(10.0%比16.3%,P=0.21)等发生率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年随访显示,DCB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DES组(14.3%比30.3%,P=0.015),但是TLR仍无统计学差异(6.7%比13%,P=0.14)。该研究表明,与DES相比,单纯DCB在防止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有明显优势。但是,该研究中虽然DCB组疗效更佳,但仍有21.1%患者因管壁弹性回缩或严重夹层需补救性植入BMS。Sinaga等[8]比较了DCB与DES治疗小血管(直径≤2.5 mm)的疗效差异,1年随访结果显示,DCB组双联抗血小板时间更短[(7.4±4.7)月比(11.8±1.4)月,P<0.001],而MACE发生率(11.6%比11.7%)和TLR(5.2%比3.7%)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iannini等[9]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两组1年随访均无血栓事件发生,MACE(12.2%比15.4%)和TLR(4.4%比5.6%)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因此,对于小血管病变,到底是选用简单的单纯DCB扩张还是永久性支架植入目前仍有争议,但现有的指南和共识更倾向于单纯DCB策略,但仍需大数据加以证实。

3 单纯DCB治疗

西班牙一项研究[10]共纳入103例患者,平均血管直径1.99 mm,以6个月LLL为观察终点,该研究评估了DCB在很小病变血管中的疗效,其中7%的患者因严重夹层补救性植入支架,6个月LLL(0.32±0.21)mm,管腔再狭窄率21.1%,1年MACE发生率为5.7%(2.8%靶血管重建、1.1%心肌梗死、1.8%心原性死亡),提示DCB可应用于小血管病变。新加坡一项单中心登记研究[11]采用DCB治疗182例患者,其中54%为小血管病变,9个月随访结果显示,MACE发生率为5.4%,TLR为4.1%,显示出DCB应用于东南亚小血管病变患者安全有效。使用DCB出现严重夹层时,虽然补救性支架植入可能会使结果变差,但是DCB以其自身优势,在减少LLL方面表现更佳,并可取得与DES相当的MACE和TLR发生率,显示出单纯DCB治疗小血管病变良好的应用前景。

糖尿病(diabete mellitus,DM)患者小血管病变发生率高,常呈多支、弥漫性改变,介入支架操作复杂,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更容易发生。Latib等[7]首次尝试使用DCB处理此类病变,研究共入选了小血管病变(病变直径<2.8 mm)患者182例,其中DM组74例(DCB 39例,DES 35例),非DM组108例(DCB 51例,DES 57例),DCB均能够显著减少两组局部病变LLL,DM组为[(0.05±0.41)mm 比(0.30±0.51)mm,P=0.033],非DM组为[(0.10±0.36)mm 比(0.29±0.40)mm,P=0.015]。6个月后造影显示,DCB能减少DM组LLL和再狭窄率,分别是[(-0.013±0.39)mm比(0.25±0.53)mm,P=0.023]和(6.3%比25.9%,P=0.039),而非DM组无类似效应,并且DM组DCB治疗后1年累积MACE未增加(13.2% 比 25%,P=0.194)。该研究表明DCB处理DM小血管病变患者随访造影结果表现更佳。Waksman等[12]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使用单纯Dior II DEB扩张,术后进行7.5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的MACE和血栓发生率均降低,但亚组分析却发现DM组患者的MACE发生风险增加,可能与DM组冠状动脉病变更重、介入手术风险高、预后相对较差有关。

有学者称采用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DCB扩张后的管腔进行功能性测试,有助于提高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程度、管壁增生、斑块性质、血栓负荷及管壁夹层情况的判断[13-14]。Poerner等[15]通过测量血流储备分数来指导治疗,研究中只要无C型以上夹层且血流储备分数>0.8即采用DCB治疗,并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6个月后造影血流情况,结果显示血管内膜完整愈合,靶血管正性重构,MACE和补救性植入支架发生率分别为4.7%和6.0%,表明血流储备分数指导DCB治疗安全可行。

理论上DCB治疗小血管病变有如下优势:无异物植入所致的慢性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风险;可保持血管原有解剖结构,不改变血流方式;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减小出血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DCB较支架通过率高;可简化手术流程,较少造影剂剂量及射线量。现有临床数据显示,与DCB+BMS联合方案、DES植入处理小血管病变相比,单纯DCB治疗表现出更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且DM小血管病变应用单纯DCB扩张疗效也令人期待。但是,DCB也有自身不足:不能克服管壁弹性回缩;轮廓较普通球囊大,不易通过靶血管;对于严重钙化、纤维化病变疗效有限;操作过程中球囊表面药物成分容易被冲刷;球囊表面紫杉醇药物浓度过高(>100 mmol/L)易导致细胞毒作用及冠状动脉瘤。目前DCB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证据多来自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单臂研究或注册研究,观察时间较短,证据强度有限,因此仍需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并在未来不断完善产品的设计。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管腔球囊血栓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管腔手术器械行超声清洗机预清洗的价值对比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