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婉莹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520)
目前,语文教学主要以通识性、基础性知识为主,其内容不切合实际。同时,对朗读课的安排相对随意、简单且目的不够明确。加之朗读教法过于机械、单一,影响到了其作用的发挥,陷入了令人担忧的教学局面。基于这样的背景,要深刻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积极创新语文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目前,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识字率较低。以往课堂上,以“死记硬背”教法为主,令学生渐渐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情绪。针对这个情况,可适时开展朗读教学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朗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刻记忆更多汉字,改变以往单纯的记忆法。课上,为发挥好朗读的重要作用,要注意创设适合的情境,于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认识陌生词汇。同时,要遵循识字规律,指导学生于反复朗读中通过多种方法识字、认字,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课上,初读课文时,可精心创设适合的生活情境,于生活情境下唤醒学生识字兴趣,带领他们初步感知文中陌生词汇字音字形。接着,在第二次朗读中,精心设计“你画我猜”小游戏,要求一名学生以简笔画形式对朗读中新认识的字词进行准确描绘,另一名学生负责猜,比一比哪位学生识字数量最多。然后,在反复朗读中,要求学生将新认识的字词带入课文中用心体会对应字词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准确识记相关词汇。最后,设计一个检查环节,以造句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同时,要求学生流畅读完整篇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的识字数量将显著提高。同时,他们将积累更多识字方法。
朗读,可起到领会大意的重要作用。日常教学中,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可在课文讲解中可为学生搜集《朗读者》节目素材,请学生听一听名人的朗读。听的过程中,学生将从名人的朗读声中体悟到文字背后的故事,准确领会文章大意。领会大意,就是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课上,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些自由朗读的机会,鼓励他们在自由朗读中自主领会词句意思,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另外,朗读中,要运用好音乐等辅助工具,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于他们深刻感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意思。同时,分角色朗读也有助于学生真正领会文章大意。如课上,为了让学生基本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可先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做一个透彻分析,提前统计好角色数量,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接着,组织学生谈一谈如何读,说一说不同角色的不同讲述方法。然后,为学生分配角色,指导他们以“唠家常”“吊胃口”自然切换的朗读方式将课文中的故事读出来,并注意将自己的理解带入其中。期间,给学生相对自由的朗读空间,放手让他们自由读全文,于读中梳理故事要素,理解内容。这种教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能使他们对课文朗读产生浓厚兴趣,在进行几遍分角色朗读训练后真正理解课文本意,掌握全文意思[1]。
概括能力,是对文章中心进行提取、总结、缩略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当学生具备这种概括能力以后,他们将更善于挖掘课文写作意图,准确掌握课文中心思想。课上,要发挥好朗读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朗读教学中,可教会学生以读准重音的方式对文中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再通过概括重要信息总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同时,要锻炼他们在朗读活动中将更多精力放在议论句、抒情句、过渡句、总起句上,并要求他们重点读一读带有“由此可见”“总之”等语言的句子,精炼、概括这些语句,便于准确把握文章意图。其中,面对一篇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文章,可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课文朗读中准确梳理文章内容。朗读中,学生将尝试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不同角度对课文重要信息进行概括。朗读期间,为促进学生概括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可结合文中关键信息,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领他们更加仔细地阅读课文,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同时,在课堂的最后,可要求学生准确“删”去文中可有可无的文字,用一句话精炼出文章中心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游刃有余地概括信息要点,学会总结。
朗读中,学生将积累更多语言文字,主动尝试用“落叶”表达自己的寂寥情感,用“新绿”表达希望之意,使自身语言表达更为丰富。同时,课上,以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可使他们语感有所增强,让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反复朗读中,学生将积累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正确的写作方法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日常写作中,学生将仿照课文前呼后应、首尾相连等写作手法写出更多好的文章,提高自身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如在语文课上,为了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可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好在哪里。这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不出来的情况。面对这个情况,可指导他们再次朗读,于反复朗读中说出文章结构优点,学习它的结构表达方式。面对前呼后应的课文表达方式,为了使学生善于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可组织他们重点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让他们深入体会如何在书面语言表达中将文章写得更好。期间,通过朗读,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将有所提高,能写出更多优美篇章。
朗读还有助于提升美育教育,让学生个性得到完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与审美教育相关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文中对形象美、音韵美、情感美等不同方面美的描写,于美的熏陶下形成良好个性品质。朗读,有怡情养性的独特作用。在运用朗读陶冶学生情操时,要指导学生坚持朗读,为他们推荐好的课文、文章和书籍,要求他们每天利用30分钟时间大声朗读。通过长时间的朗读训练,学生将更加擅长发现文章的美,于反复朗读中被文章美感所熏陶,产生共鸣。例如,在课上,为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增进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可在描写静态自然类的文章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朗读、再朗读。反复朗读中,一幅幅美的景象将浮现于学生脑中,陶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发现美,接受美的熏陶。而面对道德欣赏类文章,为了唤醒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励他们主动学习良好道德品质,要改变以往相对简单的灌输教法,精心创设适合的情境,用情境作铺垫,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美,主动学习文中表现的崇高精神。面对探索真理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欣赏,用问题唤醒他们思考文中赞扬的勇于探索真理等精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