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在小学课堂中的拓展与构建

2020-03-04 09:04黄子轩
科学咨询 2020年43期
关键词:器乐民族音乐文人

黄子轩

(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中心学校 浙江绍兴 312300)

一、因乐制宜,构整体框架

民族音乐的构成内容是相对复杂的,既包括历史上世代相传的古代作品,也包括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的音乐作品。所以,现在研究学者为了更好地构建整个框架,按照作品流行的社会层面将其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个大类,教材中较多地选取了最为丰富的“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但对其他两类则涉及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固强、补弱、建平衡、构框架。

(一)蛛网式串联,生成知识树

民间音乐的形式繁多,有歌曲、歌舞、戏曲、器乐、说唱等形式,如果逐一分块进行展开,则会耗费较多的课时并使学习复杂化,所以笔者根据课本中出现的曲目,进行相关内容的蛛网式呈现,将多种形式的民间音乐串联、对比、区分,从而清晰掌握各形式之间的特点与差异,生成一条条独立支干的知脉络。

案例:从六年级上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延伸至江苏小调民歌《姑苏风光》选段,对比了解江苏小调特性。

《茉莉花》

《姑苏风光》选段

通过对《姑苏风光》的拓展欣赏与演唱,对比《茉莉花》,由学生自主思考提炼,教师加以补充,总结出江苏小调的音乐结构都相对完整,叙事性较强,采用比、兴手法表现内容,常加有衬词增添歌曲情趣和性格。

在苏州民间歌曲欣赏基础上,衍生至苏州的民间说唱形式“苏州弹词”名篇《杜十娘》感受同一地区不同民间形式的差异。

《杜十娘》截选

通过视频的欣赏,提取出苏州弹词中比前者两个乐曲除了唱的部分外,加入了说、噱、弹、等艺术手段,常用三弦和琵琶伴奏,在说的部分具有第三人称的表述,吸收借鉴了一定的戏曲程式,夹杂以说书人的评述。

(二)区块式呈现,把握整体性

“文人音乐”呈现的是我国历代知识阶层的音乐世界,包括器乐音乐和唱诵音乐,但因面向人群的高度统一以及形式之间的高度关联(很多著名器乐音乐本身就是可以唱诵的诗词背景,如文人器乐最重要地位的古琴曲《广陵散》《阳关三叠》等),所以我们在此类作品的教学上,可以将整个音乐赋予一定的情绪和性格,融合性地来感受与把控。

案例:笔者在六年级下册古曲《关山月》欣赏中,从《关山月》的诗词内容出发,了解诗词背景,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思妇的相思,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建立起诗词与心绪的背景,再由此背景展开古琴曲的赏析,着重介绍文人器乐的重要部分古琴,将乐器音色与文人气质心绪相结合,再依托器乐开展对《关山月》歌曲的吟诵,从而全方位地对文人音乐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对此类音乐的本质主干有一个精准的把控之后,就能很好地融入和表达音乐。

(三)场景式构想,音乐立体化

“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相对于上述两块内容离我们的生活就比较远了,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接触了解的很少,所以很难建立起基于一定认知的自我理解,但这两类音乐都存在很强的内心信仰和牢固的人物关系,因此,在此类音乐的赏析过程中,笔者常采用对未知领域的场景构建,根据不同音乐类别预设不同的场景,为学生建立起一定的内心环境和情绪的基调,这样在相应模块的音乐感知上,就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引导学生跟随进入预设的场景,也为音乐的表达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宗教音乐中的“圣赞歌”,这类音乐指的是宗教信徒用歌来赞颂崇拜对象的功德,表达自己坚定的信仰。

这时候音乐需要和赞颂神明的场景结合起来,众多教徒聚集,抛弃所有杂念,伫立在神相之下,怀着庄严肃穆、虔诚的心情,回味神的功德,唱出内心赞歌。所以在演唱时,要保持节奏的整齐,速度的平稳,情绪幽静,保持音色和谐统一。

二、民音璀璨,感特色分支

民族音乐除了流行的社会层面不同而产生的划分,更有意思、更值得探索的是地域性差别而造成的音乐差异性,各个地区会因为自身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出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品种体裁,所以笔者在面对教材中地域特色鲜明的作品时,通常会从地域差异出发,落实教材内容,通过极具代表性的形,进行该地域其他特色音乐形式的衍生和鉴赏,从而建立起对特定地域音乐的整体性了解。

案例:《嘎达梅林》是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演唱歌曲,是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一代的“短调”作品。而我国蒙古族在音乐体系中属于北方草原支脉,短调也是这一支脉的代表音乐形式之一。

由作品为开端,带领学生了解当地的自然与生活,并了解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奶幼畜歌和阿尔斯,并由嘎达梅林自带的短调种类,联系至长调乐种,了解两种乐种之间的差异。从乐曲的音调的代表性特色,介绍出北方草原支脉音调的两大特点,从而联系起地域生活和音乐。

三、立象尽意,触音乐本真

民族音乐的魅力在于,它既感性的呈现生活和情感,也理性的讲究节拍和音符,但更深层的表达是创作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所以,带领学生关注更深层的内在形态和美学特征是理解音乐产生共通的根本。

(一)知内在形态,贯古今体系

音乐有其外在表现,都离不开音乐理论的架构,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支撑形式,也必定是建立在其音乐体系下,而中国传统的音乐知识,在表述上相对繁琐,对学生来说难以记忆与接受,但归根究底与我们现行的乐理体系有着划分不开的关系,只是呈现方式不同,笔者将传统理论与学生在音乐课上接触的知识相对等的连接,这样相当于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文,学生在此部分内容上就可以快速理解其本意。

案例:在传统五声调式、七声调式、板眼与常用拍子的关系等内在组成形态时,与孩子已知乐理相对应贯穿,就可以打通民族音乐与现代乐理的壁垒,从而达到对传统音乐知识的迅速内化。

(二)自天人合一,逐立象尽意

音乐的表现,与社会主流思想紧密相连,中国历代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使得音乐从整体上看也是人文主义的,一方面与人际关系相联系,一方面与自然万物相贯通,所以民族音乐中有注重等级的礼乐体系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功能性音乐,也有借景生情的抒情类音乐。这是哲学思想对音乐的影响,而音乐的最高追求,则最后落在“立象尽意”上,在我们的追求上,不满足于形似,只有通过形象的建立,凸显出其内在精神,才能超越形象本身,达到内在的表达,这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在表现上注重“气韵”“传神”“写意”。民族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最高追求也就是希望学生能透过作品和去触摸其内在的思想、透过形象去探寻本意。

四、结束语

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了解传统文化,开拓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传承优秀文化,只有帮助学生走入传统民族音乐的世界,才能深入发掘这些优秀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的要求继承创新,让民族音乐保持魅力、凸显时代风采。

猜你喜欢
器乐民族音乐文人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人吃蛙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