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林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 湖北·武汉 430074)
1911 年2 月建校之初的清华,是一所“庚子赔款”退款办学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学校建址在清华园。根据清王朝与美国1908 年草拟的派遣留美学生规程中“身体强壮”的规定,清华学堂在留美预备生的招生时,在招生环节就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在招生环节注重学生体质”,“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要求”,[1]“从一开始就重视体育教育”。[2]
学校建址在被八国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的民族奇耻大辱,强烈地激发了清华师生的爱国之心和爱国之情。为了不给中国人丢脸,清华在建校伊始,就对学生要求进行严格的身体训练,规定每年送出留美的100 名中国学生体育都要达标,不达标者均不得留学,[3]留美学生都要以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树立和展示良好的国民形象。这些具有显著意义的举措,使清华在建校伊始就树立起了体育强身和体育强国的风气和传统。
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不但在招生环节亲自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注重学生体质,而且在学堂的第一学期,就设置柔软体操和呼吸运动等课间操。虽然他身体不好,但仍然带头坚持参加课间操,并亲自向学生示范动作。1912 年第二学期,他从美国请来休梅克教授,成立了体育部,实行了“强迫运动”,[3]促使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1913 年,清华学校体育运动队被指定代表中国参加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4]唐国安校长率队出征,他是率领近代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第一人。[1]
第二任校长周诒春倡导德、智、体“三育并进”和“人格教育”,提倡体育是强国之必需,强制推行了“强迫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支持休梅克教授在清华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并“训练出一支强大的体育代表队”,把体育作为清华的传统和校风进行培育,打下了清华重视体育的最坚实的优良传统基础,使清华成为全国体育的先锋。[5]第三任校长张煜全建成当时亚洲一流的西体育场馆,停止“强迫运动”,开设体育课,每周四节,按学生班级进行教学。[3]
梅贻琦校长提倡德、智、体、美、劳、群“通才教育”,明确规定体育为必修课。[1]他指出体育是“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认为体育既是强身健体的手段,也是强身健体的目标,更是人格教育和道德养成的目的;他提倡普及原则、享受运动快乐和养成运动习惯,反对锦标主义;他鼓励女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开展女生体育训练;[5]形成了清华体育全员普及的传统。
蒋南翔校长倡导“科学知识、进步思想、健全体魄统一”,亲自主抓清华体育工作,强调“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要求每个同学争取毕业后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3]从此,“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成为一代代清华人铭刻于心的口号和努力目标。
1914 年,马约翰到清华任职。[3]清华此时的“强迫运动”贯彻得并不彻底,锻炼时间内仍有人躲在树荫、墙角等僻静处读书。为此,他就拿着小本子到处寻找学生出来一起锻炼,并随时加以指导。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体育教育方法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4]严把锻炼关。他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有一项不及格便不能毕业或留美。[3]
在马约翰和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清华的体育十分普及,运动水平也很高。马约翰对体育教学的理论、实践和运动训练都有突出的贡献。[4]他的论著《体育的迁移价值》,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体育的教育作用和价值。他明确地概括了学校体育使学生身体健壮成长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两个目的。他具体提出清华大学体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是要发扬坚持、互助、友爱、团结、合作以及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更加意气风发,在清华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他是终身体育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毛主席曾经称赞他是“新中国最健康的人”。
“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是新时期清华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6]是体育育人功能的总结和提炼,强调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锻炼条件,督促学生开展课内外体育锻炼,发挥体育强健体魄、完善人格、身心全面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1)分层教学。制定4 个层次教学计划和内容,根据对本科新生的3 项身体素质考核和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把学生分为身体素质较好、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较差和有运动障碍的4 个层次,纳入相应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2)“半强迫体育”。[6]在体育课教学中,中长跑是必练和必测的项目(男生3000m、女生1500m),立定跳远和男生的引体向上、女生的仰卧起坐也是考核内容之一。实行课外阳光长跑,要求学生每周参加2 次,男生跑3000m/次,女生跑2000m/次。
(3)分群锻炼。积极改善体育锻炼设施和条件,开设了多达50 门以上的体育课。以学生运动能力、锻炼态度和锻炼习惯为依据,将学生分成有锻炼习惯的群体和尚未养成锻炼习惯的群体,强迫尚未养成锻炼习惯的群体参加课外阳光长跑,鼓励有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学生以参加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形式替代课外课外阳光长跑,形成了多形式的体育竞赛体系。
清华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围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终生锻炼习惯、培养优秀品质、促进全面发展”的体育工作目标,[6]统一领导、统筹安排清华体育的教学、群体、代表队、科研和场馆管理工作,创新与发展新的体育活动形式,形成了体育部、学工系统及各职能部门合作分工、齐抓共管的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体育教师、辅导员及专业教师互相配合的考评和激励相结合的制度。
体育始终是清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华校长对体育促进学生健康的认识深刻,有浓厚的体育报国情感,把体育作为清华育人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视体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并躬身力行、率先垂范,树立起了体育强国和全员普及的传统。马约翰教授体育教学的理论、实践和运动训练,普及和提高了清华体育,奠定了清华体育育人的发展方向;他终身倡导和参与体育,培养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了坚持体育锻炼的典范。
百年清华体育救国强民、健身报国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怀抱着体育报国之心自发投入体育锻炼,“无体育、不清华”,[3]以实现“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一切的人生目标。
清华的体育工作开展得长盛不衰和独树一帜,首先取决于清华历任校长对体育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理论认识和实践重视程度,以及他们的率先垂范作用。清华的历任校长都把体育作为清华育人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从早期清华的“强迫运动”到新时期的“半强迫体育”,从“清华的操场就是清华的课堂”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和“体魄与人格并重”,都是对清华学生身体健康、报效祖国的双重要求。
清华的体育工作开展得别开生面和别具一格,还取决于清华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教授对于发展体育教育和开展体育运动的高度重视,对体育教学的理论、实践和运动训练的突出贡献。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体育教育方法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从体育的“迁移价值”到体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从“学校体育的两个目的”到“清华体育的五种精神”,以身作则、严格要求,终身倡导和参与体育,树立了坚持体育锻炼的典范,将清华体育普及与发扬,培养了清华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时期的清华体育,“体魄与人格并重”育人,恢复了学生“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老校规和大一下午4 点后不排课的传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锻炼条件,督促学生开展课内外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效果明显,社会影响广泛。
总而言之,懂体育、重运动的清华历任校长和清华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教授,是百年清华体育长盛不衰、独树一帜的最关键的因素。这对解围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窘境,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启示意义是:(1)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是体育育人的关键。(2)行动大于一切,只要真正的重视体育,只要真正的行动起来,就能遏制学生体质下降,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