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力 杨 阳 李清源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江苏·南京 210088)
党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提出“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党的重要报告中连续对高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加大高校“内涵式”发展,将是我国今后高校发展的绝对中心内容。[1]在两届报告中,由“推动”到后期的“实现”表明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到“实现”的实际中。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什么是“内涵式”发展,同时对于什么样是“实现”了“内涵式发展”,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1]本文通过对诸多解读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内涵式发展”指导方向下,高校在招生育人工作中的改进,构建高校“招生育人”的“三维”内涵理论体系,以供同行参考使用。
“内涵式发展”应从全局出发,从全面、整体的角度入手并深入理解及拓展,而不应当仅仅使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或评价,最终应当是过程的改进及结果的最大程度优化,而不是仅仅为了量化指标的美观,这是一项长期工程,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校要充分重视起来,并积极落实合理措施。高校招生工作及育人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在笔者看来,应当是多种维度进行考虑的,为此能够从广义和狭义以及整体三个维度进行考虑,[2]这样才能看得全面与透彻,才能确保全局的掌控与思路的正确。从自身内部狭义范围内进行考量改进;从广义范围内,将高校的发展同社会发展及政府之间进行联系,从而观察高校在从招生开始的环境到教育育人的主要活动中所体现的内涵式发展,是否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做到对比与分析,查验是否能够同党和政府之间进行互动式发展,如果可以,那是再好不过的;最后一方面则是从整体维度上对高校的“招生育人”进行评估,而不只是单纯的从广义或狭义上进行理解,较大程度避免了视角的局限性、片面性。党的代表大会中提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解决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和,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高校自身发展不足等问题,这其中具体体现在高校的思想教育的建设,专业课程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高校毕业生同社会接轨程度进行实践教育三个维度。下面分类阐述。
首先,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而言,并不单纯的指政治素养的思想教育,应当在广泛的范围内包括但不限于道德思想教育、学业思想教育、爱国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多个内容。习总书记指出,教育行业应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则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为高校的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满足自由平等、实现公民应有权利的过程。具体而言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教育贴近高校学生的理解水平,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其次,高校学生的教育平等,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所有受教育者应当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再次,以高校学生为本的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不忽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思想教育效果的内化,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升华。[2]
我国高校现行的为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存在诸多与社会发展不能够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愈发提高,更加注重“全才”的引进,“专才”的教育模式凸显出较为明显的缺陷。经济较为发达的南部地区率先尝试“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从招生工作初步环境进行改革:除却艺术类院校进行自主的独立招生工作,其他学生的招生都按照理工、经管、人文、医学等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培养,对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之初进行通识教育,其后再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及考评进行专业学习。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意愿的基础上,将专业教育同通才教育有机结合,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于高校毕业时的要求。[3]
高校教育最终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服务,必然离不开实践教育的辅助,且实践教育应当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以整体性及科学性为原则,使用科学的方法对高校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实践教育为依据,通过开放性强且能够形成有效互动的活动的组织,避免无组织无目的、缺乏科学性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避免实践教育的功利化;其次注重实践教育的思想导向教育,实践教育最终是为高校教育服务,为社会输送人才,但不应当以市场风向为绝对导向,否则将出现功利主义或是形式主义的出现,使得实践教育失去原本的意义。
全面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反馈机制,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增加与他们的互动频率、次数,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为畅通无阻的反馈渠道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做到真正贴近高校学生的思想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内在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反馈机制发挥真正作用和效果。同时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听、看、学多维立体大的教学方法,丰富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应当结合当下的时事政治,用符合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用先进的文化引导学生。特别是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且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及经济组成形式复杂多样,各种矛盾不断凸显。高校则应当根据社会热点、常见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对社会矛盾形成自己的、积极正确的判断,建立全面的、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4]
在高校的专业教育中,高校自身起到绝对的引导作用,不对专业课程有所偏袒与冷落,无论是公共通课,还是专业化的专业教学,都应当不断提高教学的内涵质量,将其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抓取起来,并督促与鼓励专业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丰富课堂内容,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专业的专业教学,还应当能够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节奏,深入浅出的将学生带入专业化知识的领域,减少课程的水分,也能够避免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发生。这个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在全体教师面前起到带头作用,鼓舞全体教师积极行动起来,从而给予学生更多表现与锻炼的机会,从而增强专业教育功效,才能有效避免“舍近求远”的不合理举措的发生。
为学生创建科技创新、专业实践的平台。特别是实践教育不应当局限在高校毕业前的最后一年的时间,能够想象到其紧迫性及紧张性,想必实践教育将不能达到预期。因此,应当将实践教育始终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部年级,需要有连贯的、持续的实践教育,若是中间间断或是不能够连贯,则将不能够收到良好的实践教育效果,将失去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还会大大的浪费教育资源,这是得不偿失的。与此同时,对学生所学的专业有针对性的融入与侧重,使之学有所用,[4]也使得学生发现学科的魅力、知识的作用。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灵活的、巧妙的将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结合,使得两者相互间发生作用与反应,才能进一步让学生的知识更牢固、操作技术更牢靠。但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专业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和深入,二者相辅相成,但存在前后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清晰、明白,确保在应用与落实过程中避免出现失误和偏差。
综上所述,全新环境与背景下,高校的任务与职责有所加重,也需要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要求有所创新与调整,切实做到与时俱进。针对高校“招生育人”的“三维”内涵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共同抓取,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与发展,并且要密切关注实际效果同社会发展的相结合,关注高校学生内在的兴趣、需求,只有将建设与工作落实到实际中,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与环境中实现完美转身与升级,以便能够提高高校建设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为社会输送全面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