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温度隐喻异同的认知动因探究

2020-01-08 02:16陈抒婷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源域英汉图式

陈抒婷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07)

两千多年来,隐喻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的关注。传统上,它被修辞学家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然而,自从认知语言学家Lakoff,G和Johnson,M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等著作以来,隐喻在认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表达。“Metaphor”(隐喻)一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词“metapherien”,“meta”意为“超越、变化”,“pherein”具有“负载、携带”的含义,该词指将物品从一处运送到另一处的过程,被称为动态过程。这也是“隐喻”的本义,即把一个事物或想法转换成另一事物的过程。隐喻涵盖“起点”和“终点”两个方面,Lakoff,G将前者命名为“源域”,后者为“目标域”[1]。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如果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那么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与隐喻密切相关。而概念隐喻就是概念映射,即跨概念域的一组对应关系,它是概念系统的固定组成部分,是人类概念化世界的一个传统方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隐喻已经成为人类理解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许多学者用隐喻来解释语言的认知本质,如色彩隐喻、身体隐喻和动物隐喻等,但对温度隐喻的研究较少。温度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遍概念,是原始人类最早了解的自然现象之一。本文通过对英汉温度隐喻及其所构建的抽象概念域的分析,寻找其在源域和目标域的异同,并从隐喻的体验特征出发,探讨形成异同的认知动因。研究中涉及的相关语料来自英语国家语料库(BNC)、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版)、《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2006版)和《新时代英汉大词典》(2005版)。

一、英语温度隐喻分析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温度被定义为:the degree or intensity of heat present in a substance or object,especially as expressed according to a comparative scale and shown by a thermometer or perceived by touch(物质或物体中存在的热量的程度或强度,尤指根据标尺表示的、温度计显示的或通过触觉感知的)[2]。尽管温度的意义很简单,但其深层结构远远超出了想象。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可以用“冷”“寒”“暖”和“热”表示温度,表示温度概念词的隐喻用法主要分为四类,包括coldhotwarmcool(冷、热、温、凉),但四个类别的确切标准尚未明确。人类通过体感了解温度,因此,在英汉语中,温度的隐喻用法是普遍存在的。以温度概念为源域,英语中有以下六种目标域的映射:情感域、情境域、兴趣和注意域、色调域、疾病域和距离域。

(一)情感域

在情感域中,温度隐喻是源域,人类情感是目标域。如:She has given them the cold shoulder and hurt them badly without noticing.(她对他们不理不睬,无意中深深伤害了他们。);cold-hearted(冷淡的,无情的);cold manner(冷漠的态度);cold eyes(冷漠的眼神)。在这里,cold是指一种不友好、故意怠慢、冷遇某人的态度。另一词cool也有类似的意味,如cool down(冷静下来),a cool welcome(冷淡的迎接),cool-head(冷静的头脑),play it cool(抑制住情感)等。

与coolcold(冷)相对应的是hot(热),通常指激情、愤怒、焦虑、兴奋等强烈的情绪。如,Mary has a hot temper.(玛丽脾气暴躁。);而warm(温暖)则相对温和,经常传达积极的、令人舒适的感觉。如:I have made a lot of good friends here and have been very warmly welcomed by a lot of people.(我在这里交了很多好朋友,受到了很多人的热烈欢迎。);a warm temper(温和的脾气)。众所周知,感情或情绪的波动会引起人体相应的变化。例如,当听到好消息时,会变得异常兴奋,体温也会随之升高。因此,温度隐喻的隐喻意义正是其能够表达人类情感的原因。

(二)注意和兴趣域

温度隐喻可以被用作兴趣和注意力的指标,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的注意力发生变化,身体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当对某事或某人感兴趣,甚至着迷时,会产生大量的能量,使体温上升,以warm和hot为例:He is beginning to warm to his new work.(他开始对他的新工作表现出兴趣);The going abroad tide was probably the most noticeable and was certainly a hot topic among students.(出国潮可能最受人关注,也是学生们的热门话题。);the hottest singer(最热门的歌手)。

相反,如果感觉无趣,身体吸收的能量不足,体温则会降低。例如:The idea of going to the birthday party left him cold.(他一想到要去参加生日聚会就不寒而栗。);She was out in the col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topic.(她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处于冷漠状态。)“Cold”在此目标域的映射中表示“对生日聚会或话题不感兴趣”。

(三)色调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人体不同的生理反应[3]。强烈和明亮的色彩会带来兴奋和激情,接触到这些颜色时,人体血液循环会加快,体温上升。暖色,给人以能量、温暖和舒适;而冷色和暗色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温度隐喻以此映射到视觉域,更具体地说,色调域,如:a warm sunset(温暖的夕阳),warm red(温暖的红),warm brown(温暖的棕色),cold grey(冷灰),cool blue(冷蓝),cool green(冷绿)等。

(四)疾病域

人类属于温血动物,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通常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并受身体自身温度和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换言之,大多数疾病被视为体内的热量和外界的热量不平衡的结果。这里,源域是温度隐喻,目标域是一些因温度变化或热量不平衡引起的疾病。如:catch a cold(感冒);cold sweat(冷汗);He goes hot and cold.(他的体温忽冷忽热。);She has got a heat stroke.(她中暑了)。

(五)情境域

作为能量的指标,温度常被用来解释某些能量性质的情况。普遍认为,涉及多人,或者需要很多努力去处理的情况,会积聚大量的能量。根据人类的体验,处于紧张、困难或危险的情况时,身体会做出强烈的反应,导致体温相应升高,这与高温物体的特征有相似之处。如:The economy may heat up and also it may cool.(经济可能升温,也可能降温);The environmental issue is a hot potato.(环境问题是烫手山芋);get into a hot water(陷入麻烦)。相反,当处于不活跃或冷漠状态时,身体反应会变得缓慢,体温稍降,其状态与低温物体相似。如:cold war(冷战);cold warrior(冷战分子);You need to hurry up when the heat is on.(你需要在情况紧急时加快速度。)在情境域中,温度词具有相同的隐喻含义,即描述某种情况的轻重缓急。

(六)距离域

英语中,温度词作为源域,常常映射到空间距离域,其中,hotwarm(热、温)指非常接近所寻找或猜测的物体,如:You are getting warm.意味着你接近某个物体;You are getting hot on the answers.Guess again,you are getting hotter.预示着离所猜测的答案越来越接近了;而You are getting colder all the time.则表示离标准答案越来越远。温度隐喻不仅表示具体的距离,也表示抽象的距离,如:His affection for her has cooled recently.(他最近对她的感情冷淡了。)

二、汉语温度隐喻分析

同样,汉语中的温度隐喻也是基于人类体验的基础上,因此,其温度隐喻在情感域、注意力和兴趣域、色调域、疾病域和情境域的映射与英语相似。此外,社会价值域的呈现在汉语温度隐喻中是独有的。

(一)情感域

汉语中,通过温度隐喻传递情感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冷冷地看了一眼”“对某人很冷漠”“我的心一下子冷了”“冷若冰霜”“心凉了半截”。这里,“冷”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没有感觉,或毫无怜悯之心。“冷嘲热讽”和“他忍受不了女主人的冷言冷语”表现出说话者的讽刺和武断。总之,情感域中“冷”表达消极和不友好的感觉。而“温”“热”恰恰相反。如:“同志们的关怀温暖了我的心”“暖洋洋”“感动得热泪盈眶”“热情洋溢”等,均蕴含着人类善良、温和、积极的情感。然而,“看到他们一个个发了财,他不觉由得眼热”“脸上热辣辣的”,表现出嫉妒和羞耻之心。

(二)注意力和兴趣域

从“热门”“热销”“三分钟热度”“冷场”“冷门”“冷僻的去处”等词可以看出汉语也倾向于用高温词来描述更感兴趣和关注的事物,得到较少关注的事物用低温词来描述。此外,在新闻标题和媒体领域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热点”“热播”“热映”“热评”等等。

(三)色调域

在汉语中,以温度词为源域也可以投射到色调域。颜色的表达与温度隐喻类似,如“冷调”“冷月”“寒光一闪”等,“冷”或“寒”传递一种阴沉、悲凉、孤独的感觉。正如中国古诗中的“中秋冷月葬诗魂”。而暖色调让人感觉安全、舒适、愉悦,如:红、黄、橙。

(四)疾病域

汉语中的“凉”和“热”也是用来描述某些疾病的常用词。从中医角度看,像“受寒”“着凉”“中暑”“热昏”等疾病是由极端温度现象引起的;“风寒”“伤寒”“温疟”等都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典型术语。

(五)情境域

像“冷处理”“冷场”“冷宫”“冷战时期”这些短语用于描述无活动、平静、不活跃的状态或情况,这与人体处于寒冷温度下的感觉是相同的。相反,在“孩子们一见面就这么亲热”“热闹”“热战”“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中,“热”在情境域的隐喻映射表明了某些地方的活动很积极或情况紧急。

(六)社会价值域

在古代中国,人们高度重视社会价值和权势,通常会用温度隐喻来表达对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出生寒门”“寒舍”“寒酸”等,均指社会地位低下或硬件条件简陋。不难理解,来自社会底层的百姓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对“寒冷”的深刻体会赋予温度词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样,“热”和“炎”作为源域,其目标域通常指在社会阶层中占据更高地位的富裕并有影响力的群体,如“趋势附势”“炙手可热”等。

三、英汉温度隐喻的异同

显然,由于人类共同的身体感受和体验,英汉温度隐喻在目标域的相似性远远大于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目标域(见表1):

表1 温度隐喻在不同目标域的映射Tab.1 Mappingsoftemperaturemetaphorsindifferenttargetdomains

从上表可以看出,温度词的隐喻意义是人类从自然界温度现象的意义和对温度的生理感受中衍生出来的,是身体感觉与人类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温度四个主要类别(hotwarmcoldcool)构造一个垂直结构,指代两种概念域:源域和目标域。温度概念作为一个源域,在英汉语中可以映射为相同的五个抽象目标域,即情感域、注意力和兴趣域、色调域、疾病域和情境域。然而,两种语言中的温度概念隐喻并不完全对应,在距离域和社会价值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总体来说,二者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

四、英汉温度隐喻相似性的认知动因

Lakoff,G认为隐喻源于生活体验,而生活体验则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4]。在认知语言学中,经验指人类活动的总和,包括身体、基因、功能模块、社会组织等。温度是概念化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接触环境时最主观的感受和表达方式之一。对温度概念的理解与个人体验有关,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温度有各自的印象标准。温度概念中,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原因是,两个域有相同的意象图式,即上下图式和平衡图式。当讨论跨域映射时,Lakoff,G提到了恒定原理,该原理说明了意象图式在映射中的重要性,“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以与固有目标域结构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域上”[5]。也就是说,如果目标域中没有与源域中相似的意象结构,源域中的特征就不能映射到目标域中。相似的意象图式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映射的条件。由于热转换与人类心理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上下图式和平衡图式可以解释英汉温度隐喻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上下图式

在Lakoff,G看来,人们应该通过意象图式和隐喻映射来理解抽象概念,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6]。不同的域是基于图像模式的映射连接。如果目标域中的图像模式与源域中的意象图式不对应,则源域不能映射到目标域。温度相当于外部能量和内部能量的符号。当能量和热量上升时,温度也会上升;当能量和热量减少时,温度将相应降低。此外,人体可以被看作是储存能量和热量的容器,容器中的热量越多意味着温度越高;反之,体温越低。温度概念中的上下图式由此得以体现:量多导致“温”“热”,即“上”;量少导致“寒”“冷”,即“下”。

确切地说,首先以情感域为例,当产生强烈的情绪,如愤怒、焦虑或激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热量,血液循环和心跳会加快,体温会上升;当面对的事物无法唤起兴趣和注意力时,身体所需的热量和能量较少,心跳和血液流动往往会减慢,体温随之降低。其次,在注意和兴趣域中,也有相同的意象图式。由于人类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承载能量和热量的容器。当某事物引起兴趣时,会自然而然地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引起能量和热量的上升。再者,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可以投射到某种状态。当面临紧急或危险的情况时,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热”这个词常来表达这种状态,如:hot spot(热点),as hot as an ant on the pan(如热锅上的蚂蚁)。在人类的感知体验中,暖色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给人以温暖;而冷色调等吸收的热量较少,往往映射到给人以冷静、平和、甚至孤寂的印象的事物上。

(二)平衡图式

在英汉温度隐喻的五个相似的目标域中,上下图式为其在情感、注意和兴趣、情境和色调域中的相似性作出了诠释;那么,平衡图式正是分析二者在疾病域具有相通之处的主要途径。平衡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力的图式,它提供了对物体或隐喻的反作用力的理解。平衡图式基于身体经验,在一个原型图式的基础上,由作用于一个点、线或面的反作用力组成。根据温度的定义,人体温度的平衡实际上是人体外部环境与内部温度的平衡,为了实现这一平衡,人类必须通过身体接触来传递热量。如果内外部世界失去平衡,就会引起人体的不适甚至疾病,如:catch a cold(感冒),catch a chill(寒战),a hot forehead(发烧)等。另一方面,当存在温差时,物体内部的热量会不断地与外界交换。当体温高于或低于周围环境时,人体会通过皮肤传递热量。这就是温度概念中平衡图式存在的原因。正是热量的不平衡产生了“寒”“冷”“温”“热”四种体感。Gibbs,R.W和Colston,H.L以“Some part of the body is too hot or cold or something else”的形式列出了一些身体体验。例如,My head is too hot;My hand is too cold.[7]这些都是可以应用于多种抽象思维的意象图式的实例,即平衡模式。

总之,英汉语中温度隐喻的相似性在情感域、注意力和兴趣域、色调域、情境域和疾病域得到充分体现,它们都与人类的身体体验密切相关;上下、平衡图式也都是建立在相互身体经验的基础上,为英汉温度隐喻的构成奠定了基础。

五、英汉温度隐喻差异性的认知动因

英汉语言源自两种不同的语系,语言与文化相关。而不同文化的社会价值观是不同的,尤其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西方价值观。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差异和价值观角度来分析英汉温度隐喻的差异性。

人类的体验不仅源于直接的身体互动,也来自于文化认识。文化在隐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llan,K指出,虽然生理感官为我们体验世界提供了一个起点,但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由个体文化所区分的。因此,相似性是共同身体经验的结果,而差异性是由文化认知造成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以身体体验为基础,但同时也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8]。Quinn,N提出,正是文化模式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制约了隐喻的选择[9]。

(一)文化差异

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每种语言都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获得观察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并存在于潜意识中。实际上,语言也是某种文化的例证和推动者,因此研究不同语言的隐喻时应当首要考虑文化差异性。

文化是社会习得,群体共享的,而非个人专属。文化是一个总称,它包括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如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经济模式和不同文明的风俗习惯。文化具有符号性,语言被认为是文化中最典型的符号系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差异,并在各自的语言中得以体现。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方式,它是建立在对外界身体经验的基础上的,身体体验和思维方式相结合构成了文化意义。语言学家Whorf,B.L提出,语言的特性影响母语者的思维。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我们按照母语所设定的路线来剖析自然。大千世界像万花筒般呈现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印象主要是由我们头脑中的语言系统来组织的。我们将自然分割,将其组织成概念,并赋予其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协议的缔约方,以这种方式组织自然,这个协议在我们的整个言语社区中都成立,并以我们的语言模式编码。”[10]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人分别形成了各自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例如在英语中,cold/warm/hot等词可以用来指具体或抽象的空间距离,而汉语则没有类似的隐喻映射。

(二)社会价值

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也决定了英汉温度隐喻的差异性。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社会阶层和权力,因此,汉语里常常用与温度相关的词汇或短语来表示社会阶层。因此,从温度到社会地位域的映射在汉语中是独有的,如:“寒士”“出身寒微”“寒舍”,这里“寒”意味着贫穷或出身卑微。这种隐喻深受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很讲究“平衡”和“对称”以及“面子”。所以中国人谈论社会阶层时,更倾向于使用温度词,这更形象生动,同时达到委婉的效果。而西方人注重简洁,在语言中比中国人更直接。

价值体系代表人们期望、要求或禁止的事物。它不是对实际行为的报告,而是对行为进行判断和实施制裁的标准体系。“寒”与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有关,但是汉语中有许多“寒”的表达是褒义的,而非贬义,如“寒士”“寒俊”“寒窗苦读”。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能人志士在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贫寒的出身往往是形成勤奋和高尚品格的动力。这样的隐喻映射展现了那些出身于社会底层,但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巨大成就的“寒俊”们的进取精神,这正是中国价值观的体现。

综上所述,英汉温度隐喻中目标域的相似性证实了Lakoff,G和Johnson,M提出的经验论。从热转化与人脑认知相互作用的经验中推导出上下图式和平衡图式,这两种意象图式诠释了英汉温度隐喻的工作机制的相同点是基于相同的身体体验;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则是产生差异性的根源。

纵观“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虽然覆盖了众多民族及语种,但以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的国家仍然占大多数,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11],要搞好诸多领域的合作,语言只是沟通的前提,要实现与各国进行有效且平等的交流,必须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及社会价值观等。

此外,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活动交往中,还需保持对母语文化的自尊、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尊重、欣赏外来文化,这有利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11]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从而在经贸、科技、物流等领域中与各国建立愉快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12]。

猜你喜欢
源域英汉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