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学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探究

2020-01-08 02:16:12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科技园福建省大学

苏 团

(龙岩学院 科研处,福建 龙岩 364012)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过程的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不能忽略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大学科技园主要是以高校中的科技及人才资源为依托,同时结合社会其他优秀资源,将转化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功能作为主要任务而构建的服务平台。[1]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地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我国从2002年第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截止目前,累计认定10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共115家(见表1),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其中东部地区为65个,中部地区12个,西部地区24个,东北地区1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占有场地面积约为737.8万平方米,园区内在孵企业人数已经达到13.2万人,在孵企业的总收入为289.5亿元,累计孵化企业达到9861家,累计毕业企业达到9189家。[2]以上列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趋势良好,不仅数量上稳步提升,发展环境也日益优化,所体现出来的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成效也越来越明显。[3]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地区经济实力、发展重点不同,我国不同省份和直辖市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4]

表1 中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分布一览表Tab.1 List of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 China

一、福建省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从表1可看出,相较于国内其他省市,福建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少,发展相对较慢。目前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2家,分别是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地方高校自建2家,分别是厦门理工学院以及龙岩学院两所高校自建的大学科技园。

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于1999年10月开始启动筹建,于2005年12月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主导产业以“海洋环境、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辅助产业为“移动互联、创投产业、信息与软件、智能机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厦门大学国家科技园依托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优势,通过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效应,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厦门市清华海峡研究院、火炬高新区、海沧生物医药港、翔安两岸合作示范区等创新机构开展紧密合作,打造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同时为厦门大学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14年9月被正式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省属高校唯一一家获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授牌的科技园。在孵企业分布的行业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土木建筑、化工环保、光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六大类。作为福州大学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包括其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等65个创新平台为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围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以怡山科技孵化器(怡山校区)为基础与核心,向前后两端延伸建立旗山创业苗圃(旗山校区)和铜盘加速器(铜盘校区)的全链条一体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打造成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科技企业聚集区,积极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厦门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于2017年5月开园,主要分为孵化区、起步区及主园区,三个园区的建设重点不同,分别以孵化校内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中试阶段、相对成熟项目为区分,致力于在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龙岩学院大学科技园于2018年11月正式开园,是福建省地方本科高校中唯一成立大学科技园的高校。龙岩学院大学科技园实施“一园三区,联动发展”的战略,致力于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龙岩市的人才培养高地、创新创业高地。

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7年)》数据显示,2016年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累计达到105个,毕业企业数量累计达到33个,孵化和产业用房面积总量约为3.23万平方米;两个园区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数达到1106人,总收入1.165亿元,工业总产值约0.76亿元,净利润720.3万元,上缴税金420.6万元。由此可见,福建省两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日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福建省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高校主导模式,可分为“一校一园”和“多校一园”两种方式,区别在于是某一高校独自出资建设或同一地区的多所高校共同出资建设;第二种是政府主导模式,即以省级或地方政府为主导,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筹措来建设;第三种是校企联合模式,主体为高校和地方企业,资金由双方共同出资建设。[5]当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开始出现乏力的局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学科技园作用仍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面临阶段性的瓶颈难题。从管理角度看,大学科技园建设主体主要为政府部门和高校,但管理者多数为高校人员,对园区管理经验不足,不自觉会带入高校的行政管理方式,导致大学科技园决策和运行效率低。在运行机制方面,由于政、产、学、研各方追求目标有所不同,常常难以形成合力,各类资源无法互补,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难以达成目标共识,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发展。

(二)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福建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根据2013-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见表2)显示,福建省高校逐年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投入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经费,因此,在2013-2017年期间,福建省高校的科技项目总数、学术论文数量、成果获奖数逐年增长,但在鉴定成果数量和签订合同数指标上表现下降趋势,说明高校自主研发的原创性成果较低,科研人员对应用技术研究不重视,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很多专利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或者小试阶段,能够真正拿来转化的科研成果缺乏。同时,由于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创新机制还未完善,集成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利用科技园的各种创新资源,对于实现大学科技园孵化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一定的阻碍。[6]除此以外,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少,许多孵化企业为在校师生,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市场经营管理能力,降低了大学科技园创业活动成功率。

(三)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

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应该包括为入园孵化企业提供的法律咨询、工商服务、物业管理、融资渠道等政策。福建省先后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强调了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创业的建设,但没有像浙江、江苏、河南、辽宁等省份一样专门出台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相关文件,支持地方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厦门理工学院、龙岩学院建设大学科技园也是适应学校转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自发探索开拓的。

表2 福建省公办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2013-2017年)Tab.2 Index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Fujian public universities(2013-2017)

(四)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大学科技园文化是维系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和发展等各方面的精神纽带,是创业人员与大学科技园共同成长中不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都十分注重文化建设,积极创造一种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然而,在国内许多大学科技园中,文化建设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大学科技园硬件建设,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相对不足[7];二是大学科技园相对封闭,缺少与大学创新文化的融合,未能充分发挥大学创新文化对科技园的渗透与引领作用;三是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宽容失败的文化,制约了科技工作者创业热情,一些拥有科技成果的师生放弃去科技园创业的想法。

三、福建省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途径与对策

(一)福建省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中关于政府的对策

1.创新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体制

纵观世界大学科技园成功发展案例,可知政府对大学科技园的的大力支持极大地影响其功能的发挥。[8]从厦门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和龙岩学院大学科技园筹建看,采取高校主导模式或政府主导模式推进福建省大学科技园建设是可行的。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鼓励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发展大学科技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坚持校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建园思路,使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9]。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引导创业方向,优化创业环境。充分重视挖掘本地高校的学科、人才和技术特点,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与本地区的产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产学研合作。制定科学的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使大学科技园能够发挥桥梁纽带和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协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科技园。

2.优化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对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大学科技园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因此,在大学科技园建设初期,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公共财政、风险资本、人才激励等方面要同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形成宽松的发展环境。目前国家出台的大学科技园管理的政策仅有包括《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指导意见》《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少数几部政策法规。[10]福建省尚无指导地方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法规。因此,建议福建省出台促进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明确对地方高校行政用地划拨、科研成果转化税收、科技经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加大对地方高校大学科技园的投入

资金短缺不足是地方性大学科技园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瓶颈。地方政府应设立大学科技园建设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不同种类的投融资机构到大学科技园考察投资项目,利用税收减免、贷款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提高投融资单位与园区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二)福建省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中关于大学的对策

1.合理定位办园功能

首先,要提升对发展大学科技园的认识。创办大学科技园,既是研究型大学谋求自身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型本科大学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要;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科技园是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高校产教融合作用的主要平台;应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区域资源,引导和推进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其次,要合理定位办园功能。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决定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在办园初期就应明确不能追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大上”,而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协同学校自身基础及长期的转型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办园功能。福建省除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地外,其他设区市只有一所本科大学,适应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地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应为:应用技术研发和孵化中心、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2.构建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与机制

一是着力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大学优势学科是科技园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大学学科的发展水平不高,难以不断地提供创新成果。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评出55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和210个“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2017年评选出40个学科为应用型学科。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加强学科顶层设计,围绕地方产学发展实际实现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建设学科群,组建大团队,服务区域科技发展。二是科技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能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科技管理创新要结合高校科技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适合当前大学科技园的科技管理模式,充分调动起创业人才对科研立项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降低孵化企业的生产成本;应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学、心理学等融入到科技园的科技管理中,建立起高校科技园自我的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科研保障机制,实现资金及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加强各部门及各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障科技成果到科技产品的成功转换。三是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大学应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允许教师到科技园创办企业,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到科技园创办企业。四是建立面向市场的成果转化机制。[11]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明确学校与创业者个人之间的产权受益关系。让成果转让者拥有个人技术股,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更是市场体制的需要。

3.大力推进学生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目标是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并且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实现大学科技园人才培养功能的重要手段。[12]首先要丰富大学生创业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组成不同的课程,其中应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技能提升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科研与教学结合,吸纳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亲身实践和体验科研乐趣。二是依托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在常规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应多增加创业实践课程,可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比赛等平台模拟创业及实践创业等,将创业竞赛中的优秀成果推向市场;从各方面指导及训练学生,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得到提升,鼓励和指导学生创办企业。三是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特殊优势,聘请相关的优秀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教师,为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素质基础。

(三)福建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中关于园区的对策

1.制定市场化的企业准入制度

目前许多大学科技园吸引企业入驻的主要办法是通过地方政府关于土地划拨、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等政策[13],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好转及地方部门支持政策的同质化,建议大学科技园区建立市场化的企业准入制度,聘请有关的行业专家、企业家、投资人成立项目评审小组,对即将要引进入园或落地的潜力项目进行评审,评价指标可包括企业研究方向是否属于高新技术范围;是否具有开发新产品的潜力;拥有的成果或专利是否有商业价值;与在孵企业间的关联程度等,保证遴选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形成多元化融资体系

大学科技园在发展初期,资金不足及短缺是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福建省大学科技园资金渠道主要还是来自于地方政府,要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如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促进改进对园内企业的信贷服务;注重与风险投资的结合,以优惠的政策和潜在的利益回报吸引风险投资入驻园内;政府加强引导性投入,通过不同渠道培育资本市场,多方共建大学科技园发展基金。

3.加强大学科技园的文化建设

大学科技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人才资源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关心、尊重和重视大学科技园创业人员的个人价值,建立一个开放、竞争、协作、宽松失败的文化环境氛围。二是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创新是大学科技园企业文化的核心,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奖励创新,培育创业人员强烈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从政府层面看,要完善金融、投资、税收、知识产权、财产等方面制度建设;从企业角度看,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必须充分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上,良好的制度氛围促使创业人员形成自觉遵守政策法规的良好气氛。四是促进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大学文化浓厚的学术风气,是大学科技园中企业创新创业的基础。大学科技园应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则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结论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高校主导模式或政府主导模式推进福建省大学科技园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地方政府要在创新科技园建设管理体制、优化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发展大学科技园;地方高校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办园功能、构建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与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学生创业教育等方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大学科技园区要制定市场化的企业准入制度,形成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强大学科技园区的文化建设,推动园区企业科技进步,促进园区企业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科技园福建省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现代装饰(2021年1期)2021-03-29 07:08:04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