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卫
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所有跗骨骨折中占比达60%,且关节内骨折为80%~90%。骨折形成原因多为垂直压缩应力造成,当内翻、外翻等应力作用于跟骨,容易导致跟骨的长、宽及高度发生异常改变,导致Bohler角与Gissane角出现异常[1]。对于跟骨骨折出现的关节面移位情况,临床上通常需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治疗,常采用“L”状切口入路,能够充分显露跟骨骨折及距下关节,有利跟骨形态的恢复以及关节面的平整[2]。但该术式术后容易出现切口开裂、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对于软组织不会造成严重损伤,且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较少,相较“L”状切口入路其优势更为突出[3]。本研究现将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用于跟骨骨折治疗,分析其对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2例,分组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均41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0 ~64 岁,平均年龄(42.67±5.06)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25例,交通伤1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2.71±4.98)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24例,交通伤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岁及以上且不超过6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接受随访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对手术不耐受患者。
1.3 方法 ①对照组行“L”状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处于仰卧状态,准备好充气止血带并做好消毒铺巾工作,切口由外踝的上方4 cm位置向下纵行抵达外踝的下方2.5 cm处外侧和足底交接位置,接着转动120°至第五拓骨的基底近端1 cm位置,将皮肤筋膜切开至骨面,将皮瓣锐性剥离,掀开腓骨长短肌以及腓肠神经,使跟骰关节与距下关节充分暴露,通过骨膜剥离器平整关节面,并将跟骨的宽度、高度恢复,若跟骨的体部存在较严重缺损则行植骨,通过克氏针作临时固定,借助C臂机观察复位情况,若良好则将跟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植入,按无菌要求完成包扎,并负压引流。②观察组行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处于仰卧状态,做好充气止血带准备工作,并消毒铺巾,在外踝的尖下1 cm位置选择跗骨窦位置作5 cm横向切口,由跟骨的外侧壁对腓骨的长短肌腱鞘作锐性剥离,剥离后将其向下牵开,使距下关节以及跗骨窦充分暴露,将跟骨的外侧壁掀开,通过撬拨将后关节面复位,于跟骨的结节位置下方横向穿过斯氏针1枚,并朝下后方作牵引,对跟骨短缩与塌陷情况进行纠正,使跟骨宽度与高度恢复,随后纠正增宽及内外翻情况作纠正,若跟骨的体部存在较严重缺损情况则行植骨。通过C臂机观察复位,若复位良好则选取两块同样跟骨解剖锁定钢板,其中一块放在跟骨准确部位,另一块于皮外重叠上一块钢板放置,通过克氏针完成标记,切一小口将导向器拧入,并钻孔对深度测量,固定选用锁定螺钉。按无菌要求完成包扎,行负压引流。
1.4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进行测量;统计两组切口感染、切口皮缘坏死、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腓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切口愈合时间均较短,术后引流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 两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后引流量/mL 平均住院时间/d 切口愈合时间/周观察组 41 81.64±18.52 231.95±48.71 12.54±2.61 10.11±1.76对照组 41 81.71±18.49 452.99±56.24 15.73±3.85 12.64±2.03 t值 0.017 19.023 4.392 6.030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 角比较() 单位:(°)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 角比较() 单位:(°)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1 41 Bohler角 Gissane角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16.24±3.15 30.29±3.84 90.34±2.75 121.09±3.04 16.19±3.08 30.15±2.09 90.41±2.68 120.72±2.96 0.073 0.205 0.117 0.558 0.942 0.838 0.907 0.578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跟骨骨折通常是因交通伤或高处坠落等暴力所致,青中年男性患者数量较多[4]。骨折发生后常造成跟距关节发生移位、塌陷情况,未妥善治疗则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僵硬,更甚者可造成残疾[5]。临床上对于跟骨骨折治疗的目标通常是将跟骨长、宽以及高度恢复,对Bohler角、Gissane角进行畸形矫正,并对距下关节平面重建[6]。
临床上跟骨骨折常用的手术入路方法为“L”状切口入路,该入路所显露的范围较广,便于手术复位与固定,但以此方式入路无法将距下关节充分暴露,同时可能会造成跟骨腓肠神经与外侧动脉损伤,对血运产生影响,术后可能会出现感染及皮肤坏死等情况,不利于术后恢复[7]。而经跗骨窦进行入路产生的创伤较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感染与皮肤坏死风险,同时可将跟骨的外侧壁及后关节面充分显露,且可降低对血管神经的损伤程度,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等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表明两种术式在Bohler角、Gissane角矫正方面效果均较突出。此外,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切口愈合时间均较短,术后引流量较少,表明相比“L”状切口入路,经跗骨窦入路行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引流量。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通过直视状态撬拨完成跟骨关节的重建,在拔伸牵引作用下纠正跟骨的长、高度畸形情况,并通过对跟骨的内外侧壁进行挤压完成宽度畸形的纠正,从而实现Bohler角、Gissane角的矫正[9]。因经跗骨窦入路手术过程中对于软组织的损伤不大,患者术后的引流量较少,有助于患者尽早接受早期功能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骨折愈合。研究中经跗骨窦入路方式的选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对患足软组织肿胀情况的限制,术前仅需要行“L”状切口入路一半的等待时间,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10]。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表明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可有效减少跟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后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对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可有效缩短患者创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效果确切,适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