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林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要构建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的桥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着力提升课堂教和学的效益。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数学魅力,把课堂和生活有机结合,找准生活化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知识活化在实践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反例”创新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和高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32-0075-02
【Abstract】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uild a bridge betwee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create a life-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let students perceive the charm of mathematics,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classroom and life,find the focus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guide students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and activate knowledge in practice.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skillfully use "counter-examples" to innovate students' thinking and promot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athematics learning.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Classroom teaching;Efficient classroom;Strategy
1.让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情境,借助生活场景打造特色数学教学。教师要积累丰富的生活化教学素材,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巧妙应用,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化素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有机糅合在生活化的素材中,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其学习,促使学生把知识学习、理解和应用无缝对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生活素材,并要巧妙将素材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眼球,帮助学生数学学习。如在教学“弧长与扇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把生活场景引入到面积计算训练中,让学生计算教学楼前小广场的面积和校园绿化设计等。
数学实践活动要结合具体生活问题,将知识学以致用在生活问题实践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始点和着力点,也是激趣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载体。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恰如其分设计活动,数学活动要结合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和案例,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时,教师为帮助学生厘清二次函数解析式形式及函數图象特征,可设计实际生活问题:金域华府购物中心需购进牛奶,要求学生利用二次函数知识分析不同厂家的报价,结合超市成本、利润等问题设计最优采购方案。
联系生活经验设计开放式练习题,这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题目设计要开放有度,题目可根据内容需要渗透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定题目,要求学生求同存异找出答案,并进行展示讲解。教师要善用开放的训练题目,有效巩固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创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组织新颖活动促使学生人人参与。教师要巧用游戏竞赛丰富数学教学活动,活跃氛围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教学“池塘里有多少鱼”时,利用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借助摸球实验帮助学生解决“池塘里有多少鱼”问题,教师及时跟进促使学生完成训练。
2.巧用“反例”帮助学生数学学习
借助“反例”促进学习理解数学概念。“反例”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帮助学生固化概念、理解知识和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数学课堂是教师开展反例教学的阵地,反例教学要紧扣住内容要点,形成特色数学课堂,出彩教学成效。如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时,教师将前提条件中的“夹角”转换为“一边的对角”,通过学生判定操作,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判定内容。
借助“反例”避免数学计算错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如其分的利用“反例”,帮助学生有效突破计算难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教师适时举反例帮助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反例,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的学习错误,促使学生完成针对练习,提升学习效益和效率。
善用“反例”引导学生数学学以致用。定理、法则和公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巧举反例,把其中“夹角”改为“任意角”,通过学生验证对比结论,强化学生对“边角边”定理的理解。学生借助数形结合发现,若“夹角”不确定则三角形形状不固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不能成立。
3.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激情学习。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融合,有意识渗透数学文化。如教学“线段垂直平分线”时,教师可从折纸游戏入手,通过折纸如何确定纸张一边的垂直平分线,在折纸游戏中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意义和特征。
引入趣味游戏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引入趣味游戏,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这是学生创新实践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游戏中的数学文化,让课堂实践活动富有文化和生活气息。如教学“圆”时,教师让学生画“圆”理解“圆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圆的对称性。
4.借助云平台作业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数学教师要会运用云平台技术设置在线作业,拓展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延伸课堂到生活,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创新师生教和学的互动评价。云平台技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提升数学教学高效性。
云平台在线作业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有效载体。云平台创新了学生作业形式,丰富了学生作业自主选择性,促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度,形成了学生多样而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云平台资源丰富,教师要巧用微课、视频和动画等资源增添作业趣味性,运用云平台资源设置前置学生作业,用游戏化模式调动学生作业兴趣,让学生分层作业,在寓学于乐中完成作业。
云平台作业是拓展学生学习和延伸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云平台技术创新了学生数学作业模式,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向生活延伸。教师要让学生网络共享资源,善用云平台载体创意数学课堂教学,把学习内容运用微课、游戏和竞赛等,通过网络共享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和检测闯关,构建开放有度的数学作业平台。
云平台作业是学生获取各取所需发展的最佳途径。云平台技术为数学个性化作业提供了载体,教师根据学情设计作业,利用云平台生成个性化在线练习,学生根据学习需求分层选择作业练习,实现了数学作业的“因材施教”。教师可利用云平台技术有的放矢,根据学情推送个性化课后服务,如增加学生课后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分层学习,让学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数学课程,优等生在挑战闯关中获取乐趣和激情。
5.巧设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提问是出彩课堂教学的不二法宝,也是打造特色教学的关键。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要恰如其分,通过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实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提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根据学生特点设置问题和提问方式,要让问题有趣和提问方式多样化,激发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要找准课堂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巧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铺陈展开教学。创新学生提问,穿插使用师问生答,生生互问或生问生答,巧用问题串提生学生課堂参与度。
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提问连接着教学环节,也促进着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要梯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效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课堂提问是学生巩固所学和自主思考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实践的有效载体。
鼓励提问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师生互动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提问,通过学生提问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强调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制,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串,用问题串起课堂的每一环节。
6.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法律教育与数学教学是两个相交的圆。数学教师要善于在两圆重叠部分中展开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创新灵活教学手段,把法制教育有效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学活动设计要依托教学内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深挖教材内涵,精心寻找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内容。预先巧妙设计教学流程,依据学习目标找准内容中暗含的“法制”,找准教学和法制的切入点,教学课程融合法制教育浑然天成。如教学《概率》抽牌游戏时,针对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违反游戏规则,教师在重申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课程内容及时生成学生法制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游戏规则放置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游戏规则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徐冬静.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
[2]聂晓颖,黄秦安.论数学课堂文化的内涵与模式及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J].数学教育学报,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