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委思政课责任制体制机制构建研究

2020-01-07 00:52王喜满梁子璇巩效忠
荆楚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责任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体制

王喜满 梁子璇 巩效忠

摘要:当前,高校党委从时代和全局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文章在阐述了加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的必要性和显著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领导体制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优化思政教学、强化思政学科建设,打造课程思政大格局、优化思政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任制;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4-0016-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高校党委必须担负起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使命,建立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这一制度是在高校建立的党委统一领导、思政课教指委总体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主导、教研室具体实施、课程组协同推进的工作运行机制中,党委对思政课建设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负有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对于高校来说,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造就有才能的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就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育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了使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而这一制度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表现。高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协调一切力量推进工作;高校党委书记主持党委的工作,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奋斗的信念,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加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

高校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的氛围。思政课是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自信”,推动学生形成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高校党委在顶层设计层面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环节,以新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坚定不移地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高校党委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立场、优良的工作作风,做好立德树人的表率,才能引导思政课教师成为现今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道路上的支持者。高校党委成立监督机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和阶段特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保障学生不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使教师能够名副其实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者,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政工作做到最好。

(三)加强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是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保障

“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4]要使学生成為社会主义人才,高校必须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思考问题,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的任务,正确认识世界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强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责任制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实,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构建权责清晰的分工体系,明确党委和各部门的工作边界,二级党组织担负起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责任,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院两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坚持党委对思政工作的领导,对于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管好课堂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党委思政课责任制的显著优势

(一)加强领导体制建设,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

方向正确,假以时日,事业可成;方向偏离,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一刻也不能离开党的领导。高校党委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领导体制建设,牢牢把握思政课建设的主动权,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整体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高校各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才能把好思政课的方向,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健康的社会风气等服务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行。“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5]作为思政课的主体,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思政课的水平,决定着高校能否完成根本任务。高校党委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从宏观上将严格管理和科学治理相结合,通过培训、实践、交流等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打造一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一支高水平、有能力、有水平、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推动形成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认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思政课的效果也会大幅提升,推动高校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三)优化思政教学,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要想使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增加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党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当前思政课建设的实际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政课授课方式。优化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更讲究艺术性,让理论更接地气,使枯燥的基本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和方法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形成有的放矢的新媒体矩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吸引学生主动靠近和自觉连接,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大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在课程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

(四)強化思政学科建设,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基础支撑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的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加强思政学科建设,使其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思政学科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加强思政学科建设使这些成果更好地融入到思政课堂内容,丰富思政学科体系。随着我国高校加深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很多高校开办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已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思政学科的建设,使师生更加充分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自觉树立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而奋斗的信念,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打造课程思政大格局,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

高校党委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引导“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推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协同参与,将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整体水平,打造立体式思政教育新局面。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科体系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转变为内在素养,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党委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拉近思政教育和专业学科的距离,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各专业的课程所具有的自身特点和优势转化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和水平。

(六)优化思政建设经费保障,推动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思政学科的创新,离不开科研活动的深入研究,离不开科研活动的成果保障。思政科研活动的开展靠的是科研经费的支撑,科研经费保证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管理好科研经费,为科研活动提供支持,才能确保科研活动出成果。科研经费涉及到大量的经济利益,在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建立思政建设经费保障制度,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科研经费出现问题,确保科研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经费短缺的影响,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为科研建设保驾护航,保障科研经费在研究过程中发挥更大价值,推动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构建高校党委思政课责任制体制机制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领导体制建设

1.党委负责,党政齐抓。党政班子是凝聚人心的队伍,在思政课建设方面要发挥强大的感召力。“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承担责任。完善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应该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推进思政课建设,并将其作为学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之一。作为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把领导责任渗透到工作中,确保责任得到落实。校党委书记通过听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汇报、思政课教学、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凝聚思想共识,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精神把思政课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2.加强对思政工作的领导和顶层设计。为了打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解决因层际弱化、学科壁垒、条块分割而产生的统筹不够、合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确保顶层设计“好”。高校党委要重视思政课建设,树立全校“一盘棋”的系统思维,将政治性、学术性和教育性功能相协调,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育人资源服务于思政课,调动高校各部门的积极性,用好思政课主渠道,发挥党委对全校思政工作的牵引、带动和支撑作用。动员全校教师在抓好教学的同时要努力搞好科研,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努力做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在思政工作中,高校党委将相关工作任务分解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明确每项任务的负责部门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使工作更具操作性,进一步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

(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1.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方法,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特点的评价标准。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高校党委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职业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把关,细化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师风状况的考核,并将考核贯穿到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从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岗位占比等方面建立合理高效的评价体系。修订思政课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对失范和违纪事件严厉追责,严肃处理,加强警示教育,明确规定发现教师存在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后,实行“一票否决”。

2.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工作。从思政课教师成长的整体脉络来看,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工作必须追溯到后备人才的培育,既要通过多渠道增加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又要牢牢抓紧后备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勇于探索,大力做好人才引进和选留工作,实施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增加后备人才的储备量,满足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需要。高校党委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增加思政课教师的数量,鼓励党政干部兼任思政课教师,倡导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动员学科专家担任思政课教师。此外,建立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同时,还要把牢后备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后备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定期考核,确保培养的后备人才是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继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事业的后继人才。

3.开展教育教学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就要给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各高校普遍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并在学院内设置与各门课程相应的教研室,使其能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主动承担教学任务。另外,高校党委针对不同思政课教师的发展需要搭建专题理论培训平台和研究计划,通过制度、经费、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杰出人才。一方面积极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培训班,对所有相关任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每学期开学前组织教师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最新要求、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学术研究成果、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传达、讲授、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1.探索“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当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必须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探索一条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道路。高校积极探索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改革模式,以“大班授课”夯实理论基础,以“小班讨论”助力实践支撑,化简单灌输为互动交流。“大班授课”是这一教学模式首先开展的教学环节,思政课教师先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再逐步开展思政课教学。在“小班讨论”环节,学校领导深入思政课堂,深入小班讨论,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运用亲和力增强了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2.探索教学协同路径。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更多地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讲述,相对比较枯燥、生涩,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上课走神或产生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灌得多、学生想得少的问题,以防硬邦邦地说教阻碍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散。高校党委应探索教学协同教育路径,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本体地位结合起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教育方法转变,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明确教学内容。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在课堂上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创新开展“互联网+”第二课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开始全面推进网络思政,运用网络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过大学生喜闻乐道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高校积极开展“互联网+”第二课堂,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打造“学务中心”网络平台,设计实施学生课外活动综合管理评价体系,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与第一课堂成绩单互为补充,第二课堂成绩单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路线图设计而成,以积分制量化评估学生课外的活动参与和成就表现,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总成绩,通过激励手段引导学生运用这个评价体系来指导和规划自己的课外学习发展,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

(四)强化思政学科建设

1.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高校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结合各高校的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远意义。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定课程模块,开设一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校在博士阶段、硕士阶段、本科阶段、专科阶段均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另外,高校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工作,确保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使学校开设的专业和课程涵盖“马工程”教材,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2005年以前,在所有的学科建设中,智、体、美、劳在学科体系中都有相应的一级学科,但在“德”方面一直没有一级学科,相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没有单独的学科布局和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一直是二级学科甚至只是一个研究方向。党中央根据时代的需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下面分设多个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部分高校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极大地拓展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队伍。当学科规模扩展到一定程度时,高校党委转变工作方向,开始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质量,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不断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和创造力。

(五)打造课程思政大格局

1.推动思政元素融入课堂。高校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委对“课程思政”的总体部署和领导,进一步强化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将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校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体育课等五类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方法,树立和挖掘各门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推动课程、专业、学科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与“思政”相加,是将思政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把思政教育自然深入到课程的方方面面,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校党委积极修订培养方案,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引领课程思政有效开展,形成全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水平,打造立体式思政教育新局面。

2.加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与课程思政能否顺利实现密切相关。教师应增强育德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灵魂。这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专业课教师的共同任务。高校党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关注,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要求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将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融入日常课堂教学,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道”。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教师要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着眼于对学生道德素质的熏陶,加强正面引导,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六)优化思政建设经费保障

1.健全经费管理责任制。高校党委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明确高校相关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责任。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审查项目决算相关事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及各项目的经费预算,并合理合法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要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规定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和结账手续,承担科研项目经费真实性的法律责任。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违反规定、为个人谋取私利或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的行为,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必要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各部门负责人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相互配合,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确保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受到科研经费的影响。

2.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财务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涉及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纠纷,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和检查。高校党委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监督部门,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工作。对项目负责人及相关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以确保会计数据清晰,核算准确,保证科研经费使用合理。对于欺诈、科研经费未经授权使用等违纪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高校党委要加强自我约束,自觉配合财政部、教育部、审计署等有关部门,形成多位一体的监督体制,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科研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處理,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53.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0).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

[责任编辑:陈丽华]

猜你喜欢
责任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体制
责任制助产护理结合导乐陪伴分娩模式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经典来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门诊护理服务中首问责任制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