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涛 钟文静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在各种思想观念思潮交流交锋交融的21世纪,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和价值引领能力、理论话语构建和解读能力、人才培养能力面临新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和价值引领能力是一个复合能力体系。理论话语构建和解读能力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为基础,人才培养能力重点是掌握先进的育人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既要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相适应,又要自觉提升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084-05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国事业发展必须解答的根本问题,也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时代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明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能感受到党的重托和岗位的光荣。在新时代,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是加强能力建设。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面临新挑战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了世界与中国的基本面。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关键期。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提出新挑战。
第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考验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和价值引领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化进程不断拓展且复杂程度日益加深。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博弈日渐剧烈;国家关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人类文明进程面临诸多新困难新挑战;人类向何处去成为重大现实问题。在科学分析研判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涉及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和全球治理格局重构等宏观层面,它还涉及制度调整、秩序重构、职业变革等具体策略,是与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息息相关的时代背景。
当前,各种思想观念思潮交流交锋交融日趋激烈,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出现新情况。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关键阶段,他们对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存有好奇心,却又缺少甄别力。高校思政课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集中体现了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其核心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此相应,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为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又要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还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和“用学术讲道理”;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提升自身素养,而且要深入研究各种不良思潮的实质和目的,以及它们的渗透方式与手段;作为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检验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话语构建和解读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国话话体系建构和话语权提升提供了新契机。但是,长期以來,西方掌控世界话语霸权,“西强我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其结果是“中国道路”在西方话语霸权下无法得到真实描述。“理论创立者创造出真正的经典(简称‘真经)是决定一种理论之发展命运且拥有话语权的基石。”换言之,要想真正掌握理论话语权,必须创造出经典理论。而经典理论源于国家建设实践、世界时代主题和人民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肥沃土壤。一方面,作为马克思理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奇迹、解读好中国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提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能力,又要从当前中国实践出发,建构适合时代发展的中国理论,还要以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将理论的火种播种在每个学生的心底,真正发挥思政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的培根铸魂作用。
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考验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随着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够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思政课,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大学其他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所谓教学,“就是创造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我们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学生将会发现他们学习的潜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思政课教师忽略学生的个人成长规划和现实发展需求,脱离学生生活现实讲理论,其结果就是思政课“讲的”不好、学生“不爱学”或“学不好”思政课。在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既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也要在教学内容创新上下功夫。要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统一模式培养”向“个性需求培养”转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实现人格完善和现代心灵秩序建构。一句话,思政课的任务是以知识教化人、以信仰引导人、以能力武装人、以道德鼓舞人。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这内在要求不仅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更要让有能力的人“讲好”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和大学生的“领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信地走进课堂、走上讲台,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的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核心是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要有顶天立地的“大楼”和“大树”,还要有开天辟地的“大师”。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的当代内涵
思政课关注的核心应该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进言之,思政教育是“铸魂育人”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乃至信仰的养成,都离不开思政课教师较高的能力素质。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被赋予新内涵。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和价值引领能力是一个多层级复合体系。这是因为大学生思想和价值构成本身就是复杂性多样的,它不但受到个体认知、情感、意志、道德水平、家庭背景、社会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立足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目标,在遵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职业要求的思想与价值引领能力。与其他高校岗位不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与价值引领能力需要凸显政治性与综合性,前者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上保证学生深刻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者要求充分彰显思政课课程特色,协同高校其他部门和学生团体,实现共同育人育才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和价值引领能力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三个具体要求。一是,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大局观和历史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正确的时空观、大局观和历史观,才能引领大学生从“百年”时间、“世界”空间和“全球性”社会等多维度准确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个人魅力。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进步,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三是,践行共产主义信仰。高校思想课教师只有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引导学生相信:“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话语构建和解读能力建立在深厚的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基础之上。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精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话语构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分的空间。这就需要“着力解决好‘领跑、解决好‘创新引领走在前列的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原创性概念提炼能力和中国现实阐释能力,前者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守正创新”,进而构建出易于被国际理解、接受和传播的新概念,后者要求面向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建立整体性和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这都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
作为研究、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主力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吃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将之传递给学生,才能发挥理论话语构建和解读的实际效能。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纯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还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讲好”思政课,从而不断解决思政课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保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双重自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明晰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动因。
最后,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掌握最先进的育人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一堂具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关键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精准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马克思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研究者。他们所面对的不是小学生,而是处在“拔苗孕穗期”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有着关心社会发展的热情,有着参与社会实践的理想。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更多角度、更多方式来理解和确证思政课的基本理论观点。这就要求,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好更多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不断守正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政课“你讲我听”的授课方式已经不够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要积极探索启发式、网络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授课方式,真正做到入脑人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当中,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以高质量的思政课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好优异人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党、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大局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有效应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的根本之道。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既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的主导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既要与高校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相适应,又要从思政课教师抓起,也还离不开各种社会组织和每个人的支持与参与。
第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师思想和价值引领能力的新契机。“思政课致力于价值观的塑造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大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人心的力量。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总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机制,最终使大学生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行,在服务国家和人民过程中绽放青春光彩。从指导原则看,高校思政课改革要着手于“八个相统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从具体策略看,各大高校要针对思政课教师能力培养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有效部署。高校要从“大思政”视角出发,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打造精品课程、塑造师德师风模范,发挥协同育人力量,树立思政教育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开展全校范围内的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组建思政教育相关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热情;要立足教师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在职培训,为他们提供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要从教师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出发,严格高校思政课教师奖惩制度,杜绝师德失范现象。
第二,理论话语构建和解读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个人发展与思政课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引领下,自觉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科研水平是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和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关乎每个高校教师能力发展平台与机遇的核心议题。由此,从个人发展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能够主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便提升自身理论水平,进而获取晋升机会。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独特的使命要求他们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个人发展自觉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事业之中。思政课教师要涵养自身使命意识,提升理论研究和价值传播能力,进而在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格外注重由内而外地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挖掘更多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进而坚定“四个自信”。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思政课。优秀的思政课不但能够完成预期的知识目标,而且还承载着情感和价值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是,它的影响力不限于一堂课的时间,而是贯穿学生的未来发展全过程。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关注国家发展大政方针,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实现思政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这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下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制作专门的学生成长档案,明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未来职业选择;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专长、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课后,思政课教师定要期检查学生预期规划完成情况,鼓励和监督他们的成长过程;在学期末,思政课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检查实践报告和实践效果;甚至在学生毕业后,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关注典型学生,并将他们作为在校学生的同辈榜样。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从课程内容看,高校思政课主要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内容既是经典智慧的历史积淀,又是根据国家和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生长的新智慧。从课程目的看,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和对人类的责任感,而且不能模糊真善美与假恶丑、知识与道德、名利与责任的边界。
這都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把控。一是要把过于简化的“原理”还原成有史有论的理论体系,在方式上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忘,但要讲新话。“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二是要精准把握时代脉动,关注时代发展,精准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不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三是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确保思政课是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打造精品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切实把思政课在政治上讲出高度、在思想上讲出深度、在知识上讲出广度、在格局上讲出气度、在文化上讲出温度。同时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当前,要努力克服“两头热”、“中间冷”、“中梗阻”的现象,齐心协力共同作好思政课改革创新这篇“大文章”。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扎实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建好思政课“第一主课”,建优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学科”,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学院”。新时代,广大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勇于担当勇于作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让思政课既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惊涛拍浪的声势,真正上到学生心坎里,切实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