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军
[摘 要] 概念教学一直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盲区,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其不是睨而视之,就是避重就轻,使概念教学成为“可有可无”的事。究其根本,除教师个人思想上存在偏见外,更主要的是行动上缺乏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让概念教学插上“生活化”的翅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领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在生活追问中思考,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可为高中政治教学另辟一条蹊径。
[关键词] 概念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概念教学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教学模式,厘清概念对正确区分事物、提高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而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概念教学避重就轻,使概念教学可有可无。“望文生义”的讲解或“照本宣科”的敷衍都会使概念教学失去其本身应有的价值,让高中政治概念变得“高深莫测”,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失范。究其根本,除教师个人思想上存在偏见外,更主要的是行动上缺乏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让概念教学插上“生活化”的翅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领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在生活追问中思考,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可为高中政治教学另辟一条蹊径。
一、在生活情境中领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构建概念心理表征的过程。正如杜威所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概念是事物本质的概括与归纳,是对生活具体现象的整合与提炼。对于源自生活浓缩了人类精华的概念而言,用生活的“原汤”去化解,用生活的“原味”去熏陶,既可还原生活的本味,也可让学生感悟人类思维的路径和人类理性的光辉。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些概念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只要恰当地运用生活实例,便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例如,书中对“依法行政”的解释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如“某地城管殴打公務员”“城管自费买谷歌眼镜避免执法”“我国海警船依法巡航钓鱼岛”等,分析依法行政的概念。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生很容易领悟到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各级政府,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行为的责任主体依然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越位”行为,或未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缺位”行为,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依法行政。
生活情境应通过一系列针对概念的“问题链”创设,这些问题既可以是对概念要素的分解,如广播操中的“分解动作”,又可以是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的发散性设问。只有如此,才能让情境为概念教学服务,不因奢华而失具体,不因喧闹而失理性。
二、在生活体验中感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心表征的过程,是在个体现有认知(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的基础上,对新信息加工并形成认知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并不是毫无知识储备地走进教室,而是在平日生活中、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对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及其社会影响都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只不过对具体的问题没能归纳总结,但只要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就能够唤起他们脑海中的经历,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努力地解决这些问题,形成符合自身逻辑的假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关注每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高中政治课本中有些概念正是对日常生活、活动的高度概括。对于原本就非常“生活化”的概念,教师在授课中与其一味地说理,或形而上地分析句式,不如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感悟。例如,课本对“储蓄存款”的释义是“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这么长的一段概念,学生阅读起来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识记了。课堂上,笔者让一位同学把他的存款经历(课前录好的视频)与大家分享。通过视频,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储蓄存款”基本概念中的主体、对象、机构、利息等要素。课后再安排学生亲自到银行体验一下储蓄存款。从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生活常识,还从生活体验中得到了应用知识的愉悦。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快乐中学习。概念就好比每天升起的太阳,那么平常,却能给人以滋养。
三、在生活追问中思考
问题是政治课的心脏。苏格拉底认为,意识到无知便是有效的爱智的开始;笛卡尔曾说,科学产生于怀疑。在思政课堂上,概念问题必须紧贴生活情境,释放学生的“疑问”,变“他主”为“我主”,这样不但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其对真理不懈求索的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正如书中所言,哲学是来自对生活的追问和思考,我们为何不同样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来学习政治概念呢?教师可通过设计富有逻辑性、思辨性的生活化问题,在逐层递进的思考中解决学生对概念的疑惑。例如,对“世界观”这一概念的讲解,书中的释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你相信鬼神吗?(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看法,非常生活化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②你认为你和周围所有事物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而存在?(对世界状态的看法)③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
在学生追问、探讨这些富有逻辑性(由本质到状态)、生活化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再一同归纳出世界观的概念,水到渠成,让学生对这一概念不再感到虚幻莫测,而是产生更具体、实在的体会。
四、在生活实践中积累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德育目标。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课本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延伸,以此拓展教学的时空维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文本、感悟道理、积累价值,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
高中政治教材中一些文本概念,因其反映的本质特征比较隐晦,加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不足,即便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在学生似懂非懂、略带茫然的目光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何不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生活中积累?这样既能避免“坐而论道”的虚空,又可克服“坐井观天”的局面。例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书中释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既需要了解国家制度,又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对“概中概”(自治机关、自治权)进行分析,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在教学中,教师除讲解概念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学校“新疆班”或前往少数民族自治区实地调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认可,从而坚定地维护我国政治制度。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只抓教学重点的教学观念,扫除教学盲区,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为概念教学插上“生活化”的翅膀,让学生从生活中领悟政治概念,在课堂中感悟生活真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高中政治课堂展现更多理性的光辉和行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海艳.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64):119.
[2]明雷.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4(38):98+115.
[3]俞祝英.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5(13):63-64.
[4]朴锦实.创设政治课堂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8(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