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策略,建议教师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特点,设置真实的言语实践任务;引发深度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形成语文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 语文教材 阅读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66-02
部编版语文教材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以双线(“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组织单元,构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这是教材的一大亮点。按理说,教材单元导语明确了语文要素,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为教学内容明确提供依据,教师应当更容易上好语文课,教学效率更高,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不少语文课堂沉闷、拖沓,看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感受不到师生的共同发展、进步。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特点,教学理念跟不上教学改革进程,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把单元教学内容拆解成零碎的知识点,按照“识记—理解—应用”的顺序展开教学。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扬弃知识取向、教师讲授、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追求素养本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1]。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计真实的言语实践任务,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体验、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一、进行深度阅读
当前,深度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学生的深度学习应当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匠心设计。当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频共振,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深度阅读,将单元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核心素养。
《穷人》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材第一次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体裁,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教材以“语文要素”呈现教学目标,使得“教什么”“学什么”脉络清晰。语文要素,涵盖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如何实现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习得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学习任务,如在初读课文基础上,教师抛出疑问:这篇课文只有课题出现一个“穷”字,文中通篇没有出现第二处“穷”,那么,穷人的“穷”藏在哪里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在有感触的语段做批注,随后师生展开交流,整体把握小说的叙事背景,发现了课文对穷人生活的三处环境描写。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在自身度日维艰的困境中,你还会向别人伸出援手吗?文中哪些对桑娜的善行描写是你意想不到的?接着,紧扣描写人物心理和对话的语句,深入体会桑娜和渔夫身上的人性之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抓住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开头“温暖而舒适”的渔家小屋的描写,联系全文探讨环境描写对桑娜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如:恶劣的天气对塑造渔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课后布置“小练笔”:对桑娜的第一次沉默心理进行想象补白。由于之前积累了阅读体验,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充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继续研读、探究,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新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践中。这样教学,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经历由阅读到表达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基本特点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而单元语文要素(“小说的基本特点”)也转化为伴随学生终身的语文素养(“小说阅读的方法”)。
二、培养鉴赏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以教材编排显性呈现,只有“审美鉴赏与创造”不好把握。那么,小学阶段要不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鑒能力?怎么培养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明确要求: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应这一目标,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同样有所体现。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自然之趣”的主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和三篇课文,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单元编排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当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教师可不必按教材呈现的顺序展开教学,而应聚焦语文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单元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从学生熟悉的课文《鸟的天堂》入手,结合课后思考题,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从中明白加了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找出课文分别描写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特点。第二步,精读课文《四时之美》,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景物的动态描写,而后进行《四时之美》与《鸟的天堂》的比较阅读,说说两篇课文关于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第三步,读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生还在探究性阅读中发现,《四季之美》娴静婉转、《月迹》则清新雅致,体现了作家敏锐的感受力和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在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阅读散文《月迹》,赏析文中关于月亮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语句,体会文章细腻、动人的描写方式。第四步,结合“交流平台”,交流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的语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在单元习作《 即景》中学以致用,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这样基于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始终指向单元语文要素,在语言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初步培养了文学品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实现价值引领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挖掘课文的教育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语文教材自然融入了革命传统教育元素,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革命岁月”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事迹,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进而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铸就学生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品质。但革命传统教育不等于简单的思想灌输和生硬的道德说教,应是春风化雨般的自然渗透,应在教学中坚持“文道统一”,在探究中实现价值引领。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首先,走进历史战争故事。课前,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看电影、查资料等方式,围绕“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等关键词查阅背景资料,了解事件發生的基本背景。课上交流背景资料,走进“狼牙山五壮士”这一历史战争故事。其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需落实的要素之一。在初读环节,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层次,提示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提炼信息,加以概括。再次,探究称谓的改变。在根据小标题讲述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探究式阅读:文中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变为“壮士”,称呼改变的原因是什么?默读批注,体会五壮士勇于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最后,落实“点面结合写法”的语文要素。聚焦课文第2自然段,关注文中对人物群像和每位英雄的个体刻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壮士的表现,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再让学生找一找文中运用点面结合的片段(如第6自然段“英勇跳崖”),从作者对五壮士简洁而有震撼力的语言、刚强有力的动作和沉着坚定的神态描写中,再次感受壮士们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总之,课程改革提倡“以文化人、以文培能”的语文教学,教师要用心体会部编版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排意图,准确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让学生乐享语文学习探究之趣,然后在一次次探究中开启智慧语文学习之旅,从而发展思维、训练能力、塑造品格,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向东.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N].中国教育报,2018-5-30
[2]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使用研究”(编号:2019A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德凤(1971— ),女,广西合浦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全国优秀教师、广西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