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芳
摘 要:《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的颁布,为推动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遵循。在这一重大机遇面前,应以“大统战”“大文化”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华文化学院实现创新发展、重点发展和特色发展,充分发挥中华文化软实力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中华文化学院;创新发展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4.018
[中图分类号]G122;D613;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4-0104-05
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学院的高度重視和亲切关怀,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为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遵循。
《条例》第六章专门对中华文化学院的设立、职能和工作定位等作出明确规定,提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地方社会主义学院,经批准可以加挂中华文化学院和地方中华文化学院牌子,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条例》要求通过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民族、宗教界等人士的培训,通过深入研究中华文化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一方面增进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坚定“四个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1]。这些规定为推进中华文化学院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各地中华文化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7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加挂“中华文化学院”牌子,此后各地社会主义学院相继挂牌成立地方中华文化学院。各家社会主义学院对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文化学院系统性建设较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对地方文化学院的指导力度和联系机制有限。每隔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文化学院工作会议,业务指导和研讨交流不足,各地方中华文化学院之间缺乏横向联动和合作交流。许多基层社会主义学院本还与其他机构合署办公,编制少,中华文化学院相关职能的人员配备无从谈起,省级中华文化学院在本系统内缺乏向下延伸的机构工作力量。
(二)“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学院”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全国社院系统共有47家中华文化学院,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模式下开展工作。其中有27家设立有文化交流处(文化教研部或文化培训部)负责中华文化学院工作,其他的则由教务处、教科处、培训处等部门负责[2]。工作归口的部门不一样,承担的工作职责也不一样,有些侧重培训,有些侧重研究,有些侧重交流。把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等同于社院内负责这项工作的某个处室的工作的错误认识还一定程度存在,工作条块分割,统筹性不够,削弱了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力量。
(三)未来发展缺乏规划
近年来,一些地方中华文化学院结合本地资源,开展了不少特色和亮点工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但是往往随着负责人的人事变动而影响力逐渐削弱,缺乏可持续性。出现这样事随人走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发展规划,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地干。全国大多数中华文化学院仅仅是停留于年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没有具体活动的策划和开展。
(四)资源短缺
一是队伍数量不足,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学院不仅要对港澳台侨代表人士进行中华文化教育,而且是将“四个自信”向统战各领域各群体推广延伸的重要平台,这对教师以文化讲政治的水平造诣和工作人员的对外交流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交流工作是外事工作的重要方面,然而中华文化学院普遍缺乏专门外事工作人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二是经费预算不足。目前中华文化学院的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仅能满足开展小规模的日常教学、对外交流访问和举办文化活动,与《条例》赋予中华文化学院的功能和要求不相匹配。三是名师、名课储备不足,文化进课堂率不高。目前学院的优秀师资主要集中在统战的其他领域,文化共识教育的教学力量和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掣肘着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开展,并且相关课程进课堂比例不高。四是对外交流渠道匮乏。学院的对外交流机制不像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那样灵活,对外交流的频次不多,领域不广,加上受限于学院本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对话水平不高,联系不紧密,造成对外交友联系渠道不多。
二、学习贯彻《条例》精神,推进中华文化学院发展
(一)以“大统战”“大文化”为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学院的体量和规模并不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华文化学院职能作用的发挥,要克服发展短板,缓解发展矛盾,必须以“大统战”“大文化”为引领,形成一个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内外驱动的机制,为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注入创新动力和活力。
1.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根据《条例》精神,中华文化学院要为“两个共同体”建设发挥作用。其工作力量、工作对象、工作内容都应该是站在全球的视野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向国际社会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华文化学院工作的顶层设计要立足中华文明,和国家战略、中华民族的愿景有机结合起来,与“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
2.拓展工作渠道,充实工作力量。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凡是工作开展得好的中华文化学院,都注重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一是要以“大文化”“大统战”团结和凝聚民族、宗教界,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各界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弘扬中华文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活动中积极牵线搭桥,共享发展红利。二是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发掘社会力量“为我所用”。与政府部门、国内高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文化部门、社会组织等建立广泛合作,充实中华文化学院的教学培训、科研和对外交流力量。尤其要注意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利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的有利条件,整合利用好学员资源。三是要理顺“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学院”的关系,加强工作统筹。《条例》赋予中华文化学院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三大功能,既然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就必然是院内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图书馆甚至行政后勤等所有部门的工作联动,不能出现社院工作和文化学院工作“两张皮”,要一体谋划部署,一体推进落实,实现“两块牌子”功能互补,角色联动,对内增加文化认同,对外增加文化吸引,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
3.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一是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与国际、国内形势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要根据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线下集中培训迟迟不能开展,文化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均受阻,中华文化学院要因时而变,化危为机,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上作出积极贡献。进行工作手段创新,推出线上课程和云课堂;进行工作内容创新,向全球介绍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科学方法、中国经验。这些创新之举,能真正起到凝聚海外力量,争取人心的作用。二是要以创新思维突破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实现内外驱动。尝试采取“中华文化学院+”的模式,实行项目外包,即中华文化学院提出合作项目、交流内容和质量标准,通过购买服务,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开展某些培训、科研和对外交流项目。地方中华文化学院之间加强工作协作与互动,必要的时候形成中华文化学院联合体,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和重大项目的合作等。
(二)以中华文化品牌课堂和高端文化研究为核心,实现重点发展
中华文化学院的三大职能中,核心竞争力在教学和科研能力。如果没有教学和科研的支撑,文化学术交流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完善教培体系,推进中华文化教育培训。《条例》突出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的教育培训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学布局,提出“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新时代教学布局[3],并指出(中华文化学院)要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开展国情教育和中华文化研修;面向民族、宗教界等人士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因此,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的“社院姓社” 要求[4],完善中华文化教培体系,推进中华文化教育培训。一是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中华文化课程体系以统一培养标准。全国的中华文化学院需要统一教学大纲,规范培训内容,以强化学员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进学员的政治共识,筑牢思想基础。可由中央社院(中华文化学院)组织编写全国中华文化学院通用教材或大纲,各地方中华文化学院使用并补充开设地方性文化课程。同时将课程设置与文化现场教学、社会考察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以“大一统”为核心要义,深化中华文化进课堂工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41。“大一统”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是多元文化和族群的凝聚力量,是中国人“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懷表达,在新时代,表现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学院对不同对象群体开展共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以“大一统”为核心要义,继续巩固和完善已有的中华文化课程,通过打造精品课程、核心课程,不断开发新专题,更新教学内容,积累经典课程,逐步增加中华文化课程进课堂的比例。三是通过内培骨干、外聘专家,加强中华文化学院师资库建设。《条例》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充满活力的专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一般不少于工作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华文化学院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学养,又要讲政治、讲原则,具备多种教学和工作策略、方法。因此,可以吸纳院外的高级专家、学者、文化名家、富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领导担任学院兼职教师。同时,通过建立教师动态调整和准入机制、奖励机制,实行配置优化。
2.建立文化统战理论研究体系,发挥其资政促教促交流作用。《条例》第五章指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发挥科研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学报等理论刊物要宣传中华文化,展示交流理论研究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文化统战理论研究体系构建是中华文化学院核心能力打造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一是要突出重点研究方向,对中西文明比较、中西政党制度比较、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精神、地方历史文化等进行研究,在统战智库建设中搭建中华文化研究的平台,借助强大的“外脑”,推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并加快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文化学术交流项目。二是打造文化学术品牌活动。与院外、海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学术项目,组织长期性学术活动。三是要发挥学报的宣传和成果展示窗口作用,通过设置中华文化研究专栏,及时转化研究成果,刊载文化领域的真知灼见,报道学院文化工作动态,吸引读者,扩大中华文化学院的影响力。
3.开展对内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增强文化影响力。一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条例》中已作出明确规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44,在《条例》中也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落实,是中华文化学院开展对外交流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6]。中华文化学院要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工作,引导鼓励吸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外国友好人士助推“一带一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树牢中国的正面形象。二是要在所在地区发挥文化影响力。虽然《条例》没有明文规定中华文化学院要对本省本地区发挥文化作用,但是根据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学院“五个是”的定位和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实际,中华文化学院对所在地方发挥其文化作用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文化学院应整合力量,联合高校、企业等开展具有较高规格、较大影响力、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如文化讲座、沙龙,文化专场、书画摄影展、读书活动、文化传承活动、文化演出,等等,在提高自身文化影响力的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社会各界,进一步以“文化自信”夯实“四个自信”的基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良好社会风气。
(三)以地方特色优势为依托,实现特色发展
围绕《条例》的要求,地方中华文化学院要在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上取得突破,必须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特色打造,形成足够的工作辨识度。一是要充分整合统战系统内外的力量,发挥全省社院(校)系统的联动功能,深入挖掘地方性、区域性中华文化资源,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义。二是挖掘地方特有的中华文化历史资源,与所属地方共建共享,打造地域文化名片,建立文化教学基地和文化参访点。三是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各地文化资源禀赋不同,有的是中华传统才艺,有的是秀丽的名山大川,有的是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的是地方名特小吃,有的是现代化的城市文化,有的是名人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优势资源。结合地域性资源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更接地气,更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学院的功能和作用无可替代,要按照《条例》精神,在“大统战”“大文化”理念引领下,开放办院,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凝聚更多力量、争取更多认同、增添更多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N].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12.
[2]高灯明.以《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指导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创新发展[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
[3]张献生.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根本遵循——《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的学习体会[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
[4] 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6]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责任编辑:韦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