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顺岳 林亚敏 朱世霞
2019 年6 月,温州被列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27 个中心区城市之一,迎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本文通过温州与长三角城市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从统计的视角深入把握温州的优势和劣势,提出要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今年6月,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温州被列入长三角27 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本文从统计的视角比较温州与长三角城市经济指标,把握温州优势和劣势,提出要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心区城市包括江苏9 市、浙江9 市、安徽8 市和上海市。从各项指标看,温州在27 市中综合实力居中等偏上位次,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依然较大。
根据体现实力、指标精简和横向可比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等五项指标。
2018 年,温州人口达925 万人,在27 市中居第4 位,仅低于上海、苏州和杭州;GDP 总量达6006.16 亿元,居第10 位,与南通、合肥、常州3 市同处于6000-10000亿元之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47.6 亿元,居第10 位,与常州、南通、嘉兴、绍兴形成角逐之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都超过1 万亿元,分别居第9 和第8 位。据此判断,温州是长三角10 大城市之一,但与经济总量超过1 万亿元的6 个城市相比,差距还是较大。
2018 年,温州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39.7∶57.6 调整优化为2.4∶39.6∶5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84.88 亿元,在27 市中居第10位,占GDP 比重58.0%,仅低于上海(69.9%)、杭州(63.9%)和南京(61.0%)。近年来,上海着力打造“国际汽车城”“东方美谷”;杭州以其旅游业、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等独树一帜;南京金融和科技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旅健康等产业优势突出。温州服务业增长则更多依赖商贸业、商品房销售和邮政和电信业务等,高技术服务业须提质增效。
表1 2018 年长三角27 市综合经济实力情况比较 单位:万人、亿元
表2 温州重要经济指标增速在长三角27 市中位次
从投资角度来看,2017 年和2018 年这两年,温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居浙江省第3 位,处于增长较快时期。2018 年全年和2019 年上半年分别增长8.1%和10.0%,在27 市中分别居第7 和第8 位。从消费情况看,今年上半年温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8.86 亿元,居第7 位,增长10.3%,居第8位,表明温州消费状况领先于经济发展。从经济外向度看,2018 年温州实现进出口总额1507.15 亿元,居第14 位,分别仅为同类城市嘉兴、南通、常州和绍兴的53.4%、59.3%、66.5% 和67.3%。2018 年温州实际到位外资5.34 亿美元(市口径),居第21 位,远低于沿海城市平均水平。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关键要主动找准契合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近两年,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温州多项经济指标逆势增长,发展势头较好。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是“两个健康”的先行区,民营经济的贡献度基本上达到了“98999”(即贡献了近90%的税收,83.9%的地区生产总值,90.3%的科技创新,92.9%的就业人员和97.4% 以上的企业数量)。温州人商行天下,创新创业动力十足,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具有比较优势。
温州是浙南闽北赣东的人口和消费大市,具有发展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今年上半年,温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高出工业经济1.5 个百分点,拉动GDP 增长5.5个百分点。据核算,上半年全市金融业、批零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6%、8.5% 和7.6%。同时,温州市在发展区域医疗、健康养老、空港经济、教育、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都具有区域比较优势。
表3 长三角27 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情况比较
温州传统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现有16 个特色产业、40多个全国性生产基地。近年来温州先后获批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等。因而,以温州优势产业为核心,实现国家级特色生产基地向周边城市拓展,建成时尚产业智造中心,成为可规划的蓝图。
温州气候温和,地形多样,山区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密度较低,发展后劲相对较足,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是温州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五年来,温州境内外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5%以上;2018 年初步核算,全域旅游增加值514.27 亿元,占GDP 比重8.6%,高于全省平均0.8 个百分点。2017 年,温州实现海洋产业增加值957.52 亿元,同比增长9.4%。
近年来,温州与长三角先进城市发展差距拉大,深度融入长三角,还面临不少挑战。
温州在地理上偏居浙江东南隅,因而在国家战略部署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缺乏重大项目支持。且温州周边地区经济次发达,缺乏可依托的大城市、大机场和深水港。由于难以接受上海、杭州的辐射,温州在集聚人才方面严重不足,难引进,易流失;科技创新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相对欠缺。
2018年,温州GDP总量占上海、杭州、南京GDP 比重分别为18.38%、44.46% 和46.85%,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比重分别下降0.34、1.86 和2.94 个百分点。同时,昔日竞跑者宁波、常州、南通已成为温州奋力追赶的标兵。温州要在日益强化的角逐之势中力争上游,必须增强自身综合实力。
温州工业在拉动GDP 增长上贡献不够。2018 年温州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96.24 亿元,不到南京、宁波的1/3,仅为苏州的1/7 左右;GDP 总量低于温州的嘉兴、绍兴和台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比温州市多971.9 亿元、238.7 亿元和106.2 亿元,今年上半年差距并未缩小。同时,上半年温州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34.97 亿元,在27 市中居第16 位。新旧动能转换不畅,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低,工业经济发展趋缓制约全市经济发展。
2018 年全年和2019 年上半年温州出口总额分别达1302.43 亿元和675.46 亿元,在27 市中均居第13 位。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仅0.42 亿美元(商务部口径),居第26位,排名倒数。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世界级”“国际化”的意识和追求。温州对外开放水平低,将成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短腿”。
温州精心谋划实施《温州大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力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融入长三角,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善交通,就是转变区位。便捷交通是区域一体化的先决条件。温州要真正成为联结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交汇点,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接受来自先进城市的辐射,必须“大干交通、干大交通”。从“外快”和“内畅”两方面完善基础设施,推进高铁、高速、机场、港口建设,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以强大的现代交通体系,推动温州与周边重要经济板块密切协作。
长三角区域以大上海为核心,要重视主动接轨上海,承接其辐射。在这方面,嘉兴、南通等城市的经验值得借鉴。嘉兴市提出“与沪杭同城”战略,南通也谋划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温州融入长三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使上海的资源为己所用。与上海嘉定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将推动互设科技和工业飞地等举措落地,有助于温州开启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新篇章。
民营经济历来是温州的优势,也应是创新的动力之源,但近年来温州实体经济发展不够活跃,工业用电量增长缓慢,R&D 经费占比也不高。要重点培育大企业,以科技创新助力转型升级;要在创建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先行区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保障民间资本健康运作、民营经济活力增强、民间创造自主活跃、品牌经济效应提升。
未来长三角地区会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温州积极创建“世界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申报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平台,旨在全方位提升温州开放水平,寻求国际视野下的共建共享、合作共赢。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温州身怀利器,切不可错失历史机遇,要谋定而后动,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