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发展质量及差异探索*

2020-01-07 02:35吴红星朱玲燕李凌云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区域

□吴红星 朱玲燕 李凌云

2018 年长三角城市群以不到全国1/26 的面积,1/9 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将近1/5 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然而,受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管理体制等中长期因素影响,群内四板块在质量发展上存在诸多差异,制约了城市群的包容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故此,本文立足区域视角,通过构建区域发展质量指标体系量化结果,评析发展质量,对比发展差异,挖掘发展潜力。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总量指标看量质齐升。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17.86 万亿元,占全国GDP 的19.8%,比重稳定在20%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42.7∶54.3,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保持50%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97∶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9∶1。GDP 增速均值,两项居民收入增速均值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板块间差异有所显现。2018年上海(1 市)、江苏(9 市)、浙江(8市)、安徽(8 市)四个板块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 万亿元、7.84 万亿元、4.76 万亿元、2 万亿元,江苏板块对城市群GDP 的贡献达四成以上,安徽八市总贡献不足上海一市。上海、江苏、浙江板块两项居民收入均高于城市群均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仅安徽板块两项收入均低于城市群均值、城镇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三角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2008 年、2013 年、2018 年数据,横跨三个“五年规划”,从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空间质量切入构建区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法、熵值法计算各区域发展质量综合得分及分项得分,并在该基础之上引入变异系数模型计算各区域协调质量得分。发展质量与协调质量相结合、区域横向与时间纵向相结合,量化结果、多层分析,立体化透析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发展质量差异。

(一)构建指标体系

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原则,构建区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进一步使该指标体系精简高效,通过测算其平均相关系数来衡量指标体系的独立性和冗余度,得结果RD=0.2,小于临界值0.5,通过检验。最终所得指标体系囊括经济基础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空间建设质量3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33 个三级指标,通过可量化、可对比的指数从多维度衡量长三角区域质量发展情况。

(二)计算区域质量得分

一是计算区域发展质量得分。采用极值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去除原始数据量纲影响。采用均方差法、熵值法两种客观赋权法对上述指标体系进行赋权,既可以避免主观因素干扰又可以相互检验量化结果,论证模型有效性,得到更加客观全面的测算结果。最后通过线性加权模型计算各城市、四个板块、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质量综合得分及各子系统得分。

表1 区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计算区域协调质量得分。引入变异系数模型,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将每组目标层子系统得分视作对象,计算区域内系统间协调质量得分;再将每组城市发展质量综合得分视作对象,计算区域内城市间协调质量得分。内化两个视角,从系统间协调与城市间协调出发,多维度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情况。

(三)对比分析实证结果

1.从城市群整体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一是发展质量提升脚步加快。纵观三年,城市群发展质量得分逐年提升。二是协调质量提升小步快走。城市群系统间协调得分、城市间协调得分2018 年均较2013 年、2008 年有提升。

从得分分项看,质量得分子项“两升一降”,社会质量成为长三角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2018 年城市群社会质量得分较2008 年提升0.05,约是经济质量提升幅度的1.9倍,对城市群发展质量提升的贡献率约达150%。反映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致力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但在经济质量、社会质量提升的同时,空间建设质量仍有不足,是三个分项中的最短板,主因在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回落,回落幅度是交通运输质量回落幅度的10 倍左右。反映出近几年长三角在大气污染、环境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2.从沪江浙皖四板块看,区域高质量发展差异较大。从发展质量看,四个板块排位稳定,得分呈现“三升一降”。四个板块发展质量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且排位稳定。上海稳居第一,江苏、浙江得分相近,安徽得分落后较大。从发展趋势看,上海、江苏呈现“先回落再小幅回升”的类V 型走势,但回升力度较弱;浙江稳步前行;安徽则呈现“先提升再回落”的倒V 型走势,后劲有待增强。从子项得分看,上海得益于经济质量与空间质量的良好发展;江苏、浙江则是社会发展质量走在前列;安徽三个子项得分均不高,社会发展质量是最大的制约项。

从协调质量看,四个板块排名有所波动,得分呈现“一稳两升一降”。2018 年四个板块系统间协调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苏得分相近,安徽得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从发展趋势看,上海、江苏呈现“先回落再回升”的V 型走势;浙江呈现持续回落态势,但回落幅度有减缓;安徽呈现持续提升态势,但提升幅度有减弱,后劲仍有待增强。从城市间协调得分看,江苏低于浙江、低于安徽,板块内城市间的同步发展仍有待提升。

3.从内部城市细微看,城市高质量发展差异较大。从发展质量看,“核心”“边缘”城市差距明显,得分排位波动不大。2018 年长三角26 个城市发展质量得分排名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6 个城市发展质量得分均高于0.4以上,位于第一梯队,三年中此六市得分始终保持前六,其中上海更是保持高于第二名苏州0.1 以上,三年中稳居城市群首位。台州、绍兴、金华、常州、湖州、南通、嘉兴、舟山、合肥、镇江、泰州、扬州、盐城13 个城市发展质量得分均在0.25-0.4 之间,处于第二梯队,三年中13市得分排名基本稳定,半数以上城市波动幅度在0-3 位以内。芜湖、宣城、马鞍山、安庆、铜陵、池州、滁州7 个城市发展质量得分均低于0.25,处于第三梯队,其中安庆、滁州、池州发展质量得分长期处于0.2以下,三年中排名未跳出过后五位。

从协调质量看,城市系统间协调度较高,部分城市协调质量与发展质量匹配度不够。2018 年长三角26 个城市中,70%左右的城市达到比较协调水平以上。对应各城市发展质量得分看,在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几乎完全一致的10 个城市中,上海、南京、苏州处于较高水平协调发展状态;湖州、舟山、合肥处于中等水平协调发展状态;芜湖、铜陵、安庆、滁州则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发展重点是优先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在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不一致的6 个城市中,绍兴、嘉兴、杭州协调发展水平相对低于综合发展水平,发展重点是优先保持协调,其中杭州发展质量得分位居第3,协调质量得分落在第21 位,主要源于空间建设质量得分相对较大落后于社会发展质量得分。扬州、泰州、马鞍山则是综合发展水平相对低于协调发展水平,发展重点是优先提高综合发展水平,这三个城市发展质量得分处后十位,协调质量得分却处前六位,发展质量与协调质量匹配度较低。此外,宣城、池州在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也需要优先提高其综合发展水平,以改变低水平协调发展的状态。

综合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区域质量整体发展稳定,但板块间的质量差异、城市间的质量差异仍然较大,上海核心地位依旧,安徽边缘表现明显,江苏、浙江相较上海能级仍然不足,26 个城市呈现梯度化发展格局,表明长三角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长三角区域质量的提升建议

(一)紧抓统筹规划,深化协同发展机制改革创新

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基础,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构建多层次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一方面设立更高层级的协同发展领导机构,对区域合作最关键的产业分工、资源共享、生态统筹、利益均衡等领域合作实现实质性推进。另一方面建立市场和社会力量主导的协同发展机制。在经济领域构建开放、统一的区域大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长三角城市群要素流动、资源配置、产业链和生态链重构中起主导作用。在社会发展领域,围绕城市间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

(二)紧抓互联互通,推动相对发达城市融合发展

进一步发挥三省一市各自优势特色,打造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共同体。基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江苏建设沿海开发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安徽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各类政策优势,加强系统性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推进相对发达城市融合发展。并通过进一步强化交通物流空间布局,塑造在空间便捷、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共同体,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内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

(三)紧抓转型升级,推进城市群中等城市创新发展

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着力形成以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为基础的“极点性、层级性、网络性”区域创新体系,助力推进城市群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空间格局。在城市群区域科创中心功能布局上,借力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体系,共享共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流动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科创中心功能的一体化建设,进而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四)紧抓弱项短板,推进相对落后城市综合提升

在经济建设上,拓宽劳动、资本要素来源,破除产业单一化局面,结合当地实际与禀赋优势,构建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并改变传统资源环境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强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建设,通过强化空间建设质量,努力吸收周边中等城市乃至相对发达城市的辐射能量,立足自身战略定位参与城市群产业链建设,共谋发展,补足短板,为长三角一体化均衡建设助力。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区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域发展篇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