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黄河上游甘、宁、青三省(区)为例

2020-01-07 15:07王雪冬
科学经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文旅旅游

王雪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732)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成为重中之重。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最关键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增强贫困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从根本上保障稳定脱贫,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就要扎实推进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迅速,极大助力了该区域的精准脱贫,脱贫效果显著。

一、西北地区文旅产业扶贫基本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1]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5个涉及黄河流域,仅黄河上游的甘、宁、青三省(区)就横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四省藏区3个连片特困地区,这决定了其脱贫攻坚任务尤为艰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2]近些年来,在国家和各省相关文旅产业扶贫政策的指导下,甘、宁、青三省不断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入,全方位规划文旅产业布局,利用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天然优势,先后推出了敦煌文化游、丝路游、黄河风情线游、“三区三州”大环线游、环西部火车游以及乡村文化游、藏医药康养游、自驾游等多品牌、多类型、极具吸引力的文旅产品,激活了一大批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元素,如雕刻、刺绣、民族音乐、舞蹈、美术和美食等等,这使得原本属于旅游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甘、宁、青三省(区)成为全国旅游综合收益增长最快的几个省份。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扶贫效果十分显著。

2012年,甘肃省接待游客量为0.78亿人次,2018年增长至3.02亿人次,年均增长25%;旅游综合收入由2012年的47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58亿元,年均增长28%。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为0.16亿人次,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为0.3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3%;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3亿元,2018年增长至29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青海省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0.16亿人次,2018年增至0.42亿人次,年增长率为17%;2012年旅游总收入为124亿元,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6亿元,年增长率为25%(1)以上数据根据甘、宁、青三省(区)统计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旅游业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各省旅游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即对GDP的贡献率显著提升,说明旅游业日益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来,甘、宁、青三省(区)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扶贫增收效果显著。截止2019年底,甘肃全省累计建成旅游专业村1053个,发展农(牧)家乐19165户,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151个。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07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20亿元,极大推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宁夏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相当一部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文化遗产都集中在乡村。近几年来,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东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多头并举,使宁夏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1.3万减少到2019年的1.88万,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减贫幅度巨大。同样,在一系列旅游产业政策的扶持下,青海全省也先后有18万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208个村2万多贫困人口依托旅游扶贫实现了发展增收[3]。2018年,青海全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产业人员就达106万人,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6。文旅产业正在成长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绿色产业、幸福产业、朝阳产业和富民产业。甘、宁、青三省(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了贫困人口就业,在脱贫攻坚、富民强省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西北地区文旅产业面临的发展障碍与现实困境

近几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双重机遇使西北地区文旅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保护、文旅产品的多样性开发均取得了突出成效,国内外游客人数呈乘数增加,旅游总收入也大幅提高,网络调查结果显示,甘、宁、青三省(区)日益成为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尽管如此,由于受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恶劣、可开发面积小、深度贫困地区占比较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发展障碍和现实困境。

(一)生态保护区面积大,可开发利用面积小

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长期的开发利用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保护环境,涵养水源,筑起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生态屏障,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将80%~90%的区域设置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扶贫开发可供利用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且由于处于高寒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恶劣,部分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并不适宜搞文旅产业,这些不利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旅产业发展的空间,降低了其扶贫的覆盖面以及扶贫的力度和效果。

(二)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较低,旅游人才缺乏

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群众对文旅产业这一新兴业态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认识不足,就业能力和参与意愿不强,要依靠政府组织、文旅企业带动以及致富能人的积极引领,同时,贫困地区人才吸引力不足,相关领域人才“不愿来”或“来了留不住”,于是,文旅资源丰富与旅游人才不足形成了严重矛盾,从而限制了贫困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目前,文旅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仍是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及其周边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市,而越是相对偏远的市县和乡村,文旅产业则越因上述因素制约而发展缓慢。

(三)深度贫困地区文旅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扶贫难度大

文旅产业发展需要的“硬环境”包括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酒店民宿等,“软环境”主要是指营商环境、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等等。西北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缺乏文旅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产业扶贫难度大。甘、宁、青三省(区)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六盘山区、秦巴山区以及四省藏区,产业发展所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基础条件较差,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文旅产业投资和项目落地,无法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

(四)文旅产业价值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

因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空间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远低于东部地区,且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下,文旅资源较为集中、交通便利的省会等大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旅游服务体系较为完善,而偏远市县以及农村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和粗放,文旅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价值链较短,难以实现旅游收益最大化。某些旅游项目的设定在环节和内容上比较单一,且具有地区同质性,游客无法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难有意犹未尽之感,旅游商品也往往因制作工艺相对粗糙、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较低而失去了其扩大旅游影响力的作用,久而久之,游客渐少,项目萎缩,失去了继续开发的价值,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五)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相对粗放,欠缺规范化管理,旅游环境治理有待提升

近几年来,在“三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甘、宁、青三省(区)积极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极大助力了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部分乡村因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乡村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欠缺规范化管理,乡风乡貌有待改善,环境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等等,这些负面因素极大降低了乡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以及游客的丰富体验感,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旅游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形式欠缺多样化

要打造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圣地,做好品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居民旅游消费意识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而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取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宣传的形式是否多样化且具有吸引力。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再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展现出其独特魅力和内在生命力,也无法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达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目的。我国西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来,文旅资源得到了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旅游宣传也逐步推开,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在宣传形式上还需进一步向多样化方向拓展,尤其是国际旅游宣传力度明显不足,国际旅游知名度有待提升。

(七)区域内及东西部省份之间文旅产业合作不足,制约文旅产业跨区域发展

西北地区各省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有一定互补性,也有一定同质性,因此,充分发挥各省旅游资源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就尤为必要和重要,为此,需要对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展开区域内旅游项目合作与经验交流。目前,甘、宁、青三省(区)已经展开了一些跨区域旅游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西部地区也要充分借鉴东部地区丰富的文旅产业经验,虽然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帮扶以及东西部省份之间的文旅产业合作和经验交流已经展开,但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和经验实现地域性转化还是一个问题,双方合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

作为西北地区扶贫的重要支柱产业,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西北地区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既要巩固已经形成的规模成效,总结产业发展经验,继续深入推进适合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也要进一步拓展“文旅+互联网”“文旅+创新科技”等多种形式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将文旅产业做大做强。

(一)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我国西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挖掘利用不足,没有充分实现产业化,将其有效转化为文化生产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扶贫攻坚任务的深入推进,文旅产业成为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西北地区丰富的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祖源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掘和利用,其重要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凸显出来。然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其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文化+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文化真正融于旅游之中,成为旅游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亮点。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虽然表现出较强劲的势头,但还应在融合深度上下功夫,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而要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逐步推进,使文化赋予旅游以丰富的内涵,使旅游能够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两者方能相得益彰。

(二)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延伸产业链,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速换挡期,旅游产业也进入了提质增效的转型期,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是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和旅游服务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特别是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尤其需在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方面多下功夫,做好精细化的市场调研,开发多样化、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旅游体验。加强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提升文旅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积极引进文旅产业人才,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旅游产业人才缺乏,劳动力素质整体不高,是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加大了旅游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相关产业能人回乡创业、推动非遗传承人职业化、加强文旅产业劳动力技能培训,上述难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解。然而,随着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和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将逐步提升,为此就要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文旅产业综合人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文旅产业人才资源库建设。

(四)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动智慧文旅的发展

文旅产业作为一种复合型新产业、新业态,需要不断注入科技力量,走创新发展之路,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多样化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品的品牌化不强,相当一部分文旅项目缺少文化特色,缺乏创新和科技含量,重复性建设和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这不利于文旅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80%的中国旅行者希望在购买旅行产品之前,可以通过VR抢先体验一把。可以预见,未来数字技术(VR/AR/MR、人工智能、区块链、IoT/可穿戴设备)必将广泛应用于旅游业,引领旅游业的科技进步,改变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了解、预定和体验的方式[4]。“文旅+数字技术”将使文旅产业走向高效和自动化。智慧旅游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消费者的旅游体验。

(五)加大对文旅产业的金融支持,提升文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发展文旅产业扶贫离不开必要的金融支持。对于贫困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要给予一些优惠政策,简化办事手续,一定情况下允许地方政府担保。同时,旅游业本身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受宏观经济、社会稳定以及自然灾害和季节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我国西北地区为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民族宗教矛盾等社会风险,同时又是自然灾害高发区,地震、泥石流、旱灾、霜冻、雪灾等时有发生,2020年,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旅游业遭受了重大打击,这些都提醒我们,要着力增强文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扩大经营范围减轻旅游淡季或某些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

(六)扩大旅游宣传,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文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样化、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宣传。旅游宣传与旅游产业发展是互为依托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旅游宣传的形式和渠道日益多元化,受众群体也日益广泛,但与文旅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宣传形式和范围还比较有限,尤其是文旅产业起步较晚的西北欠发达地区,还主要依靠政府主流媒体的宣传,宣传形式较为单一,覆盖面不够广泛,丰富的文旅资源和文旅产品不为外人所了解,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较小,地区旅游国际化程度较低,客源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境外游客占比小,客源市场结构不均衡。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展开全方位、多样化的旅游宣传,除了主流媒体的宣传以外,还要积极与携程、京东、途牛等旅游线上平台对接,展开线上旅游营销,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策划多样化的微营销活动,同时通过举行大型旅游展会和旅游节等活动,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吸引潜在客源[5]。

(七)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加强域内域外文化旅游合作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加强域内域外的文旅产业合作,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是我们要坚持的主体发展思路。这其中既包括区域内各省份以及东西部省份之间的文旅产业合作,也包括与文旅产业发达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合作范围可以从项目到服务再到商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展会,展现西北地区旅游新形象,由此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国内外知名度,广泛吸引国内外客源,打造全域旅游的国际品牌。

四、文旅产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西北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而什么样的发展才算高质量的发展,如何评价文旅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影响,这就涉及到文旅产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多,主要集中于对文旅产业某一方面的局部评估,测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关于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成效、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直以来,统计部门是将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作为不同类目分开来统计其发展数据的。然而,作为文旅融合的一种新兴产业,文旅产业与文化事业门类有一定交叉,但二者性质不同,不能归入同一类,因此,文旅产业是被归入旅游业门类进行集中统计的,但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出文旅产业本身的发展状况。目前为止,文旅产业的相关数据主要是基于个别省份或地区的不完全统计而得出的,欠缺准确性和全面性,无法全面反映出某一省份、地区以及全国文旅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具体细节,文旅产业发展的质量、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都无法通过全面、系统的数据反映出来。要推动我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使我国成为文旅产业强国,就必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文旅产业综合评价体系。当然,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其中的难点在于,文旅产业作为旅游业的新兴业态,往往是“文化+旅游+其他”的多种产业复合发展的形式,这种多产业的融合性决定了其考察要素较多,需要进行多层次的系统分析,统计分析难度较大。目前来看,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这决定了文旅产业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的实践、取得的成绩以及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都将成为我们制定这一体系的重要参考,同时,还要注重借鉴文旅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从而创造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文旅产业综合评价体系,逐步与国际旅游产业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接轨,这也是推动我国文旅产业国际化的基本要求。

五、结语

我国西北地区文旅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要推动文旅产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推动其朝着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质量,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在“以文促旅”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利用旅游业的收益反哺文化。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文旅产业综合评价体系,引领我国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实现其国际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已使8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了70%,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文旅产业扶贫是中国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世界其他贫困国家和地区借鉴。我国文旅产业扶贫实践仍在继续,无论从产业发展还是从扶贫实效角度来看,文旅产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稳定脱贫的保障作用,这也将是我国对全球减贫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文旅旅游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寒露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旅游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