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国家学说: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政治理论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2020-01-07 18:03
关键词:专政学说列宁

亓 光

列宁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是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理论凝练与实践指南。历史证明,列宁不但准确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思想,而且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俄国具体国情的特性做出了新判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全面理解列宁国家学说,不但要把握其关于革命的磅礴论证,还要洞悉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前瞻思考。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术界对列宁国家学说的评价仍有重“革命”轻“建设”的偏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问题上升了到了党治国理政的关键战略问题的层面上,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1)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强调的国家建设不同于西方国家理论中的国家建设,不是以巩固和加强“政治国家”为目的的,而是以“非政治国家”为出发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国家时的基本立场,是列宁在系统阐述国家政权、执政党建设、民主建设、国家形式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问题的立足点。这也是本研究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初始研判。的重要性。因此,要把握列宁国家学说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就必须理解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根本理论遵循的独特贡献,继而立足当代中国国家建设实际,不断挖掘列宁国家学说的思想资源并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完善。

一、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列宁国家学说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面向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绝不是“反常的智力活动”(2)Alfred B. Evans, “Rereading Lenin’ State and Revolution”, Slavic Review, Vol. 46, No. 1,1987.,而是实现了“从一般到个别、从革命到建设、从管理到治理的一系列飞跃”的理论创新,这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息息相关,应是理解列宁国家学说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 列宁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6-187页。。这是对国家本质的科学认识,是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局限性、工具暴力性、形式欺骗性及其统治反动性的前提与基础。也正因为国家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要义,因而受到了西方国家的集中攻讦与歪曲,加之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分子的曲解和庸俗化,使得错误观点还存在“崇拜自发性”的学术话语陷阱。为此,我们须从国家本质的具体开显中真正扬弃遮蔽在列宁国家学说之上的那些抽象的政治叙事。

列宁对国家本质问题的认识与其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紧密相关。列宁认为,巴枯宁所强烈主张的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在内的一切国家机器的观点是一种“消除”国家的无政府主义论调,而绝不是社会主义的观点。为了彻底批评和弄通“国家”为何不能随意被“消除”,以及在国家机器问题上打碎什么、建构什么,列宁系统钻研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本质的论述。列宁由此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4)《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在这里,列宁既与考茨基等“调和派”划清了界限,又与巴枯宁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分道扬镳,揭示阶级调和与阶级对抗语境中的“全民民主”“一般民主”的虚伪性。随后,他在理论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从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论的核心要义中创造性地提炼出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与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众权力制度)(5)Marian Sawer. “The Genesis of State and Revolution”, Socialist Register, 1977, vol. 14.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国家本质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无产阶级不相信一般民主主义的口号,而应当提出自己彻底的无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口号同它们相对抗”(6)《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64页。,直接表达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要义必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由此可见,所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绝不是庸俗的机会主义者所认为的“权力的争夺”,而是植根于一种全新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诉求与实践。

(二) 列宁在争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创造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多年来,对于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学界既有共识又有分歧。共识在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列宁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分歧在于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是否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真正民主制度”,而这又由两个分歧构成,一是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手段上的分歧,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专政”是否自洽的分歧。对于分歧,一方面应该凸显学术话语理解中的差异性解释,另一方面需从政治实践的真理性出发揭示其本质分歧。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手段的选择方面,部分西方学者和机会主义者认为“打碎”是目标而非手段,而“和平”的议会斗争既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又能够以较低的政治成本实现获取并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目标。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真实意思(7)由于与此相关的辩论性文章较多,观点较清晰,本文在此不再赘述。,又脱离了列宁思考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初心。列宁曾经反复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所有方面都应做到在破坏旧制度的过程中创建新制度。因此,只有真正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才能理解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构想和实践安排。他指出:“现在我们工作的内容(争取苏维埃政权、争取无产阶级专政),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看来,是这样扎实,这样有力,这样宏大,它能够而且应该在任何形式中表现出来,能够而且应该改造、战胜和驾驭一切形式,不仅是新的,而且是旧的形式——这并不是为了同旧形式调和,而是为了能够把一切新旧形式都变成使共产主义运动取得完全的、最终的、确定无疑和不可逆转的胜利的手段。”(8)《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0页。在这里,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种抽象的原则或理念,也不是某种“专断”的行为与方法,而是在争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符合整个社会发展方向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这是一种特殊“新旧形式”的结合,既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内容”,又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是两种不同的国家形式,“旧形式”如果不能够被“新内容”所引导则无法真正实现新形式。列宁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掌握一切形式,学会以最快的速度用一种形式去补充另一种形式,用一种形式去代替另一种形式,使我们的策略适应并非由我们的阶级或我们的努力所引起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更替。”(9)《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1页。这也就是为什么“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既是目标又是手段,而争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与内核。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民主”与“专政”是否自洽的判断上,西方学者认为“民主”与“专政”是对立的,并借此对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加以“污名化”。客观而言,当代西方政治学从核心概念角度区分“专政”和“民主”本就植根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政治话语的学术化”过程,将理解差异作为实际差别的辨析标准带来的只能是“语词暴政”。众所周知,在民主的概念史演进中,民主作为一种西方普世价值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列宁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时代,根本不存在“民主”与“专政”的决然分立,而只有资产阶级专政(即当代西方自由民主的传统内涵)与无产阶级专政(即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不同。列宁反复强调要警惕“学理主义”防范“文牍主义”,“在实践上对一切学理主义的驳斥如此富有教益”(10)《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1页。。因此,澄清了“民主”和“专政”的语义混沌后,还应理解列宁“无产阶级专政”解释的实践意蕴。在列宁那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民主”与“专政”的整体需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新探索中长期坚持其最高原则并不断体现它的独特优势。列宁始终认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11)《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9页。。在争取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过程中,才有了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绝不是抽象、普遍的民主,而必须在承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才能发现民主的真义。这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基本意涵:其一,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根本问题,“对谁民主、对谁专政”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与基础;其二,只有争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并不断巩固它,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才能显现;其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只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做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跳出上述三者共同构成的“政治话语”前提,而以西方自由民主之政治话语考量社会主义民主,那就必然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也就无法厘清“民主”与“专政”的真正关系。

(三)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规律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是国家领导力量的学说

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是苏维埃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不断得到巩固并永葆活力的根本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与无产阶级政党一体考量是列宁国家学说的独有贡献。它系统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是本阶级革命最重要与最强大的力量、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能够取得一切胜利的基础以及无产阶级内部最核心和最高的组织形态的科学论断。首先,列宁指出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唯一领导力量。列宁开创性地提出和证明共产党必须在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牢牢掌握领导权。他指出:“只有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只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领导自己的国家。”(12)《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9页。“先锋队”论是列宁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原则性认识,是批判各色否定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地位的观点的最有力武器,它阐明了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在理论上居于基础地位,发挥着正本清源的根本作用。其次,列宁厘清了党的领导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关系。列宁提出并阐述了执政党的概念,这就将党的领导与无产阶级专政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是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再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视野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13)《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1-132页。。二是阐明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与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14)《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4页。,这清楚地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基础。最后,列宁论述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是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的关键在于围绕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需要与内在逻辑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这就是要围绕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心任务,改变旧的不再有效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不断巩固党的领导的前提和目标下,优化执政与治政、治国与理政。这就论述了党的领导作为“总的领导”的核心要义与基本意蕴,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路径”。

二、 指引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列宁国家学说阐明的基本政治遵循

伟大的理论总能穿越时空影响后世,关键在于其真正回答了时代之问与实践之疑,它们“并不仅仅是哲学抽象,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紧迫问题、不满与冲突的语境下,由具体的历史条件提出的具体问题”(15)艾伦•伍德:《公民到领主:西方政治思想的社会史》,曹帅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3页。。由此可见,一种国家学说有效与否,其根本检验方法就是其能否不断为鲜活的政治实践作出创造性贡献。我们认为,列宁国家学说正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挥了政治指南的作用,居于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一)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承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与必由性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开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虽有多种可能的实现途径和建立方式,但究其源头,都无法回避“暴力革命”问题,这也是列宁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之一。列宁指出,任何国家,即便是先进的帝国主义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也必须要完成“最后的斗争”(16)《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4页。。在这个意义上,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必然起点,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之时代使命注入了独特品格,提供了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的正确思维。列宁指出,“工人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除了革命就别无出路”(17)《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0页。,即便“在某一个小国家里,在它的大邻国已经完成社会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和平地让出政权是可能的,如果它深信反抗已毫无希望,不如保住自己的脑袋”(18)《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但是,这只是“历史上罕见的意外”。历史业已证明,革命斗争(暴力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所谓的和平过渡只能是一种理论想象,因为“剥削者,残暴的地主,资本家阶级是说不服的。社会主义革命证实了大家所见到的事情——剥削者进行激烈的反抗。被压迫阶级受的压迫愈大,他们愈是接近于推翻一切压迫和一切剥削,被压迫的农民和被压迫的工人愈是坚决地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剥削者的反抗就愈是疯狂”(19)《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4页。。由此可见,苏维埃俄国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继续往前发展,首要是因为十月革命扫清了国内一切反对社会主义的顽固分子。无独有偶,新中国的成立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产阶级及其革命同盟一道通过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实现的。历史不容假设,但假想近代中国的革命者们没有拿起刀、扛起枪,而只是试图以和平方式使对手让步,就绝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站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可能沦为水中月、镜中花。正如毛泽东所言,“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20)《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页。。当下,暴力革命的行动虽已远去,但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依然必须将其所体现的斗争精神、斗争意识继承下来,必须借助其本质判断认清国家制度竞争是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中最根本的竞争。

(二)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国家政权建设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政权建设,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不断巩固人民当家做主。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领导的阶级基础。无论哪个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想保有革命的胜利果实,想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及其国家治理中不断巩固无产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地位,始终坚持代表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对广大人民实行的民主。《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1页。正是这一个根本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标榜本国民主是超阶级的,但只要承认阶级社会中阶级对立的存在,那么本质上就绝不是普遍的利益诉求,只能是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面纱。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国家建设,国家建设的主题是政治。在列宁那里,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激烈的论战和大量的实例中,列宁反复告诫,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治上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共产党领导的问题,“如若否定了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就会失去政权,或者使已取得的政权改变性质、颜色和旗号,……这些反动势力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会充分利用它来复辟资本主义”(22)梅荣政:《列宁一贯坚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作用》,《学校思想教育》1990年第3期。。近30年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最大教训也正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逐渐滑向“没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就失去了专政的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实现多元化蜕变成了对党的领导的全盘否定。事实上,无论“纯粹民主派”改头换面多少次又或多少种,都掩盖不了“对资产阶级的卑躬屈膝”。简而言之,坚持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三) 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才能发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古典自由主义以个人自由优先为由从本质上否定了国家建设的必要性,而黑格尔则赋予国家的积极角色,使得强力国家的建设备受争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由于时代背景与现实条件所限,也只能就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基于个案的原则性设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如何才能实现一个民主、法治、有序的政治环境,这是列宁思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将“人民中心”置于政权建设之中。它具体表现为:其一,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制(两种民主集中制),清楚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制度目标;其二,列宁指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架构;其三,列宁发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向新制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四,列宁认为应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作为一个政治整体性变革加以建设,在对资产阶级法权观、议会制、普选制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系统性扬弃中凸显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彰显社会主义民主的全新面貌;其五,列宁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明辨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已经过时了与“现实中真正过时了”是证明结论与证明过程的关系,指出“企图预先‘证明’绝对没有出路,就是无用的学究气,或者是玩弄概念和字眼”,而“只有时间才是真正的‘证明’”(23)《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270页。。围绕上述论断,列宁就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机构安排、功能设置、运行机制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体系性问题与政府管理、经济政策安排、社会整合等具体管理过程问题均做出过专题论证。由此可见,列宁是社会主义国家学说的真正缔造者,这一学说既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创新,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新发展的新指向。

(四) 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核心与底线

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政权,就是要永远坚持无产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地位不动摇,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方式与路径可以有多种,但必须在坚持和巩固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前提和保证下。列宁在复杂的斗争和苏联建设的政治实践中发现:第一,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根本原因在于其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因此,无论在任何时期,共产党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代表无产阶级的普遍需求和利益,以葆执政地位与本色不改变。特别是在国内外政治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社会处于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时,共产党只有身先士卒,团结和领导人民,才能不断巩固政权;只有不断锤炼治理体系的科学性与治理能力的先进性,才能始终在治国理政中有所作为。第二,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必须作用于无产阶级的不断强大与真正团结,将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向自为阶级。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斗争’。”(25)《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4页。要充分激发和有效引导无产阶级内在的极强的革命力量和革命热情,将这种力量与热情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核心诉求和基本方向结合起来。“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26)《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事实证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苏维埃俄国有效地集中了国家和人民的力量来进行发展,原本落后的俄国一跃成为可以同美国相抗争的世界“两极”之一。第三,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需要确立执政党的科学思维,首要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即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与理顺党同“苏维埃机关”之间的明确关系;强化国家机关的媒介功能,便于“群众自己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建设国家和管理国家”;扩大国家机关的职权,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的职能,借助发挥其工作积极性来增强国家机关的责任性与各类人才的能动性,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了实现执政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列宁设计了制度性原则、民主化原则、科学领导原则、法制化原则、效率化原则等一系列执政原则,提出实施国家管理必须执政的现实任务,强调了执政党必须将确立和制定政策作为实现执政使命并践行上述原则。在列宁看来,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问题的关键就不再是“政治权力”的确认,而在于是否会科学地管理,能否有效地安排善于管理的人,能否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先声。

三、 持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彰显列宁国家学说的当代价值

继承和发展列宁国家学说,需要深刻把握它是一种立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并不断服务于它的政治理论,也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新发展中凸显其当代价值。我们认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言,列宁国家学说既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原则,揭示了基本的认识问题,又提出了开创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路径。正因为列宁国家学说在“政治-认识-学术”的三维上体现出了有机统一性,所以它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性作用尤为明显和持久。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当代中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言,运用与发展列宁国家学说,需要按照“坚持-凸显-完善”的诠释逻辑,真正体现它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彰显列宁国家学说当代价值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本质问题,国家本质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是“谁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即党的领导问题。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在正确对待基础上真正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既是列宁国家学说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所在,同时还是国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上提出,“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无论是内部发展,还是外部交涉,只要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还没有发展到自行消亡的地步,都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要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在现实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坚持党的领导?

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党的领导不是光喊口号就可以的,而是必须落实到实践中去,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系统性的工程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角色出现。其一,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治理和发展都要有党的领导,不能有哪个领域的治理出现党的领导缺席的情况。尤其基层党组织的覆盖率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决不能出现党的领导缺失、错位的问题。其二,党的全面领导包括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维度的全方位领导。党在领导各个领域的治理和发展时,不仅要加强思想引领,同时也要重视政治和组织上的引导,这样才能做到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其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并不意味着包揽一切、面面俱到,而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2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5页。。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把方向、管大局”的领导,具体事务则是交由各级组织去办。

其次,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虽然过去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已经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2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09年第19期。。也就是说,没有哪个党派的领导地位是可以永远保持的,假如这个党派不注意自身建设,变得腐败无能,那么它是必然要被人民所抛弃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够始终保持党的领导地位。当今时代,不仅国际环境更加复杂,种种新的挑战和机遇都对于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也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面临这些新情况,如果党还是以过去的眼光看待问题,还是以旧有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无疑是行不通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是要在思想上强化执政意识,正确地、恰当地把握好对于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二是要在实际的执政过程中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三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确保干部队伍的奋发向上。

最后,要加强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列宁的国家观中,为了国家的建设和治理,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坚强有力的战斗力和领导力十分重要,党如果缺乏铁的纪律,松散无力,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就会出现根本性问题,也就无法持续发展完善。习近平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正气上不来、邪气压不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那么我们党迟早会出大问题。”(29)邵景均:《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反腐败的思想》,《红旗文稿》2015年第15期。在新时代,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在很多方面加强党的建设,但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尤为关键,必须着重凸显。一方面,坚持思想建党,就是要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思想建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反复强调过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得出的经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加强思想建设,才能使党保持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加强制度治党,必须凸显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内部的腐败和糜烂往往是造成一个政党垮台的重要原因,只有党的内部保持良好作风,才能将党建设成为一个作风优良、敢闯敢拼、能够应对一切风险和考验的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腐败问题采取持续高压,坚决打击贪污腐败,不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而且提升了保持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 凸显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彰显列宁国家学说当代价值的主题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应当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30)《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0页。。那么,作为新型民主的主体,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得到重视。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础,才是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是无产阶级政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那么,在实际的治理和建设过程中,应当如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首先,国家建设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意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列宁认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31)《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95页。毛泽东更是言简意赅地指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7页。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就具备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就产生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革命胜利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立起来了,从此,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派,是一个只有“公心”、没有“私心”的党派,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始终坚持站稳人民立场、紧扣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始终牢记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一初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下,中国共产党应当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最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国家建设必须指向、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即让人民群众过得安心、过得放心。在中国共产党坚定和树立人民立场之后,应当将这份信念和立场落到实处,真正实事求是地关注到、落实好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没有解决到位,那么就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33)《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今日海南》2013年第4期。,就要将脱贫攻坚战进行到底。人民群众需要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那么就要将污染防治提上日程,就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社会不仅仅是适宜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同样也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就要从水、土壤、大气等各个方面入手解决污染问题。所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应当始终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给人民以实际的帮助,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在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时,要善于凝聚人民的力量来推动国家建设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3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2日,01版。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事实上,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党就善于从人民之中汲取力量,正是因为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才能从失败之中走出来,才能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最终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全新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才能使中国从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在世界各国中占据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样也少不了人民群众的辛劳和智慧。可以说,多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证明了“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这句话,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帮助,那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党必须不断完善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社会的向前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彰显列宁国家学说当代价值的创新

列宁国家学说作为一种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政治理论,在治国理政思想、大政方针、制度安排、体制模式及其具体实操性方法与步骤等方面都留下极为丰富的政治遗产。科学全面地继承这份宝贵的政治遗产,就必须厘清它的复杂性,而在内涵不断更新、边界有所变化、设计存在发展的条件下辨明其当代价值更为关键与重要。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笼统地、教条式地全盘接受是不可取的,简单地、轻率地加以抛弃也是错误的,取舍的标准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要求”(35)周尚文:《列宁政治遗产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4页。。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发展至少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围绕“作为国家的国家”的真实属性而进行了理论批判与论辩,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必要性、地位、需要和条件;二是围绕“推翻资产阶级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社会设施的事业”,推进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三是围绕“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构建社会主义国家结构形式,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内容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基本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内在逻辑红线,不能片面甚至割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新性发展的先后关系。这个内在逻辑红线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先后关系则是捍卫这一必然性和必要性的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的因果关系。只有客观把握两个方面,才可能客观对待列宁国家学说的当代价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义制度,根本在于坚持我国的“国体”不动摇,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存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可能与必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阐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工作着力点时,将着力点置于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之后,表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符合列宁国家学说的内在逻辑,又是其时代创新的重要成果。一方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评价标准必须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现代化治理”的评价框架内,正因为我们所缔造的新型国家制度必然要遭受“数不清的诅咒、谩骂、嘲笑”,所以这种“坚持和完善”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开创的新时代,才能越发实现“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36)《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6-567页。。另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实现在“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内容与方法”上的创造性实践和飞跃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苏联的经验教训非常宝贵,它既提供了可能的参考方案,又提供了现实的试错失灵的样板。苏联解体后的较长时间内,这一效应的“积极价值”并没有因其解体而消失。然而,苏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终止于其亡党亡国,真正面对这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重大课题的是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正因为如此,《决定》阐述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以及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根基、优势、短板、强弱项的分析是开创性的,对国家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构建、规划设计与运行安排不仅仅是国家制度体系上的创新发展,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理论上的全新成果,这正是列宁在近一百年前所指明的任务——“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及逆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37)《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8-569页。尤为重要的是,列宁在追问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的构建问题时曾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即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确定坚持和巩固什么的基础上必须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重大问题,而这在《决定》中得到系统总结与阐释,特别是“对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等”(38)何毅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九个首次”》,《学习时报》2019年11月18日,A1版。的具体阐述已经在整体上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政治理论跃上新台阶,这正是对列宁国家学说的时代留白的最好回答,是其政治遗产的创新理论。

猜你喜欢
专政学说列宁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旷云学说普通话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