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旭东 黄正祥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自1999 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2019 年我国本科招生人数已由1998 年的109 万人增加到了914.9 万人。201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由1999 年的7.3 万人增加到了80.5万人。高校学生的大幅增加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校的规模逐年扩大,在校学生逐年增加,学生的层次差别越来越大。[1]对于本科生,由于其生源地的不同,本科前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差异较大,随着录用比例的增加,这种个体差异愈发明显。对于研究生,由于其本科时来自不同的学校或者专业,其知识结构差异也很大。采用相同的教育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社会生产大分工的民主国家需要大量不同享赋、资质和能力的人才。[2,3]而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生推广的班导师制的成熟,以及研究生导师制的完备,使得在高校教育中实行分层教育成为可能。
分层教育是承认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的不同,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坚持国家基本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4]我国古代教育家就一直提倡分层教育。春秋时期,孔子就认为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论语 先进篇》中记载在相同的问题上,孔子就针对子路和冉有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孔子与公西华的问题很好的解释了其这样做的原因,子路与冉有性格不同,因此面对相应的问题采用的方法也应不同。《学记》上也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后期孟子,朱熹等在培养人才方面也都坚持分层教育,因材施教。
我国高校在1999 年前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生的基础更加扎实,自主性强,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且课堂通常为小班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多,教师能够根据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个别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也可通过主动自学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分层指导,因材施教。高校扩招以后,除个别专业课能够实现小班教学外,大部分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都是大班教学,且每个班级内的学生可能专业都不相同,且来自不同的地区,基础也不尽相同,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差异巨大。教师和学生的平均互动次数变少,教师也很难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教学效果显著下降。同时,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外界色彩斑斓世界的诱惑和监管的突然缺失,也使得学生面对学业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曾一度,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被许多人诟病。然而,近些年来在高校中实施的导师制度,特别是大三开始后实施的定向导师制(学生分专业后,由专业导师每人带2~4 名学生,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4 年开始实施)和科研训练(学生大三学年下学期开始为期一年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的科学研究,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004 年开始在某些专业开始试点实施)制度实施后使得本科的分层教育成为可能。同样,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目前各高校每年均限制导师招生研究生的名额,研究生一般跟随导师课题进行研究,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可以经常沟通,因此研究生的分层次培养具备充足的条件。
分层次培养研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5,6]
本科大三年级后分配班导师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和任课老师的教学形成良好的互补,且经过半年的相互了解和磨合,班导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在大三下半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分工,相互协作完成。以本人2016 年指导的江苏省省级科研训练“新型XXX 结构研究”为例,科研训练题目由本人作为班导师指导的赵同学、俞同学和单同学三人参加。由于前期已经对三位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在分配三位同学的任务的时候进行了不同侧重。三位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差距不大,但是赵同学对力学知识更感兴趣,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因此本科科研训练项目由赵同学总负责,且负责理论分析;俞同学对计算机编程感兴趣,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好,因此俞同学负责数值仿真计算;单同学组织能力强,文字功底最好,因此由单同学负责实验研究组织、总结报告的完善和汇报PPT 的整理工作。三位同学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才能,又互相学习,弥补了自己的不足,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经过一年的努力,三位同学共发布核心论文四篇,申请专利两项,完美的完成了科研训练任务。其中赵同学因为科研训练中的优秀表现,获得加分保送本校研究生。
现在研究生很多时候由于其本科学校不同,甚至专业不同,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学习相同的知识,参与难度、研究方向相同的课题,对学生起不到最好的培养效果,甚至可能由于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不够,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事倍功半,达不到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等进行分层教育。
首先,在为研究生选课的时候,要针对学生本科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选择合适的课程,补足其本科的不足又充分尊重其兴趣,并能够有效的提升其理论能力。以2014 级某同学为例,其本科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考入本校工程力学专业。其本科电路、物理知识掌握扎实,对电气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力学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其选课过程中针对性的选择侧重电气方面的课程,补充了工程力学、弹塑性力学、撞击动力学、偏微分等基础专业课程,补足研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的短板。
经过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并在学习之余参与了一些基础科研工作,该生对导师的主要课题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同样在一年的接触过程中导师也对研究生的基本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兴趣爱好有了清晰的了解。因此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的科研课题,为其选定了“电磁驱动飞板的关键技术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既充分利用了其本科的基础,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又与本专业前沿问题相结合,具备足够的创新性。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兴趣很高、研究过程较为顺利,充分调动了其科研的积极性。在其研究生期间在本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顺利毕业。该同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享受了科研的乐趣。通过有针对性的选课,选择研究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在较为愉悦的研究氛围中锻炼、掌握了科研能力。
分层教育的实质是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开展的因材施教,是一种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的针对个体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
本科的班导师制度和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制度是实施分层教育的基础,分层教育要求导师和学生开展更多的深入交流,以学生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爱好,为其以后从事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