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珍
“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1)《习近平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积极建功新时代 开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工会博览》2018年第31期。在中央苏区时期,担任党中央领导工作的陈云就非常重视工会工作。1933年1月陈云进入中央苏区后,就在中央苏区的党、政、群团中担任重要职务,做了大量的工作。后来他对自己在中央苏区一年零九个月的工作作了这样评价:“当时工会工作获得相当成绩,白区工作则无成绩。”(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在纪念陈云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他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投身工人运动,在实际斗争中成长为工人运动领导人。”(3)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6月13日,02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陈云在工人运动实践中的领导作用。
近年来,学界对陈云生平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涌现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但对陈云在中央苏区时期领导工会工作的研究比较薄弱。今天,我们回首陈云在中央苏区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到中央苏区时期的陈云在健全工会组织、培养苏区干部、纠正经济斗争的“左”倾错误以及扩大红军支援战争等方面所作的积极贡献。
苏区工会是由苏区工人参加的政治性组织,而苏区工会运动是在“工农政权之下,成为苏维埃政权下主要的群众运动”(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57页。。在大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所辖的多数县都建立起工会组织,开展了工人运动。但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各县的工会组织及其他革命群众团体都遭受破坏。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内各县相继成立赤色工会。赤色工会在根据地建设中发挥了它的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党忽视对工会的领导,在群众工作中存在轻视组织领导的倾向。在中国共产党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苏区工会运动决议案》中指出:“苏区工会(中央区及闽西)的运动许多严重现象,虽经严厉纠正……但是整个工作还缺乏正确的工作路线。”(5)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59页。由于对于无产阶级的领导认识不够,“苏区党对于工会运动的工作和领导,非常之薄弱,许多地方党对于这一重要工作是完全忽视的”。即便“有些地方在形式上建立了工会,实际上对于工会的领导和经常指导的工作也是极缺乏的。”(6)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59页。在苏区的工会运动中,党犯了非阶级路线的严重错误,“将行会组织代替阶级工会,将拥护工人利益的工会,变成保障师父、老板利益的工具”(7)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58页,由苏区党领导的真正的阶级工会还没建立起来。可见,苏区党组织忽视了工会运动在苏区一切群众运动和苏维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党部还没有将组织群众认为是最主要工作”(8)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45页。,“不知道党的作用与群众的力量”(9)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12页。,即没有认识到加强对工会的领导是党的最基本的群众工作。党对工会领导的弱化,使得工会作为党扩大密切联系群众的功能就形同虚设。
原来苏区只建立了从乡级到省级的地方工会联合会,产业内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会组织。在工业不发达的苏区,手工业工人运动应该成为工会工作的主干,但“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搬大城市的做法,认为只有在资本家工厂做工的才算工人,故而很少注意手工业工人运动,“这是职工运动中的一个缺点”(10)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42页。。同时,还存在忽视雇农工会组织工作的情况,认为农村中分了田的人不用加入工会,一度取消雇农工会。 苏区已建立的工会组织并没有将手工业工人、雇农和苦力工人吸收为成员,难以发挥这些在苏区工人队伍中占绝对优势的群体的作用。有的工会组织会员成分复杂,斗争目标不一致,缺乏凝聚力。如闽西苏区:“当时工会组织很不健全,工会会员很复杂,有许多店东、司务加入。有的工会还是这些人取得领导地位,所以往往斗争给他们阻止着,不能发展。”(11)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苏维埃政府文件) 一九三○年》,1985年,第137页。有的工会干部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空有广大的上层工会机关,部分工作人员的雇佣化,对工作的敷衍,以及悲观消极和清谈的现象,还非常严重,没有将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企业里面”(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75页。。在工会内部存在着机关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工会与工人群众的关系是脱离的。工会组织不健全,工会干部工作不得力,阻碍了工会的发展和苏维埃政府的工作。
由于受“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苏区工会在领导工人开展经济斗争过程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苏区党和工会组织不顾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的经济要求,当要求无法实现时,就“用恐怖手段威迫群众,派人以武力制止工人进厂工作,去造成罢工形势”,这种斗争方式是照搬白区罢工斗争经验,“把罢工暴动看成是工人争斗的目标,而忽视小的能够争取群众的争斗之发动”(13)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40页。。这种错误的倾向在中央苏区常常体现为“年关斗争”。如1929年闽西店员工会进行年关斗争提出:“年关发双薪;津贴工人过年费、寒衣费;不得无故辞退工人;工人伤病者要店东发医药费,向死亡者发抚恤费”(14)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苏维埃政府文件) 一九三○年》,1985年,第137页。等。随着斗争的发展,1932年底到1933年初,中央苏区的部分县城爆发了由工会组织的总同盟罢工。各县罢工情形各异,但提出了执行劳动合同条件,反对开除工人,争取年关双薪等。这种不当的斗争方式“妨碍职工运动的发展”(15)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40页。。1934 年 3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给赤色职工国际的报告中曾追述1932 年到 1933 年年关罢工的严重错误,“为着达到工人的经济要求(这些要求完全可以不用总罢工的方式也能达到),结果使得社会与红军的供给上发生困难”(16)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329页。。总同盟罢工虽然使工人的部分利益得到维护,但它也冲击了脆弱的苏区私营工商业,造成私营资本撤出苏区,企业停产、工人失业、商业停滞,一度使苏区的物资供给陷入困境。
陈云到达中央苏区后,就深入各地开展调研,努力纠正苏区党在领导工人运动中所犯的“左”倾错误,根据苏区实际积极探索开展工会工作的新途径,使中央苏区的工会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933年1月下旬,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在江西瑞金组建,刘少奇为全总委员长,陈云担任党团书记、副委员长兼福利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女工部和社会部等机构,领导苏区和全国的工人运动。
全总苏区执行局成立后,陈云就和刘少奇着手抓苏区工会的组织建设。一是发展会员。陈云等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苏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了入会的条件,规定“凡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都可加入工会”(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全总苏区执行局广泛动员群众,苏区90%以上的工人、雇农和苦力都加入了工会,实现工会的群众化。到1934年3月,中央苏区工会会员人数达到14.5万(18)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329页。,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二是健全组织。全总苏区执行局成立后,就注重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产业工会系统。1933年4月至1934年9月,陈云先后参加了农业、店员手艺业、纸业、苦力运输和国家企业等行业的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并指导这些全国性的产业工人组建工会组织。中央苏区各产业工会,从中央到基层都建立了机构,共有脱产干部3100余人(19)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363页。。在已有的福建省和江西省职工联合会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闽赣、赣南、粤赣3个省职工联合会,管辖40个县工会组织(20)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359页。。这些纵向工会系统的建立,加强了党对各级工会组织的领导,苏区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人运动,倡导工会会员踊跃参军,参加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支援革命战争,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1934年1月,毛泽东在“二苏大”报告中指出,“苏区工人是组织了坚强的阶级工会。这种工会是苏维埃政权的柱石,是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同时它又成为广大工人群众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21)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7页。,充分肯定了苏区工会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陈云同刘少奇对全总机关工作作了初步安排后,来到有“红色小上海”之称的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考察指导工会工作。一到汀州,陈云就召集工会干部座谈,了解苏区主要行业工会的具体情况。通过考察调研,他根据自己从事工运的实际经验,感到中央苏区在执行《劳动法》(22)指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于同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存在“左”的错误。这部《劳动法》许多条文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忽视苏区的农村状况和所处的战争环境,片面追求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如“不问企业的工作状况,机械地实行八小时和青工六小时的工作制”(2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还提出每位劳动者每周须有42小时以上的连续休息,规定“由工厂出资建筑工人寄宿舍,无代价地分给工人及其家庭住”(2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789页。,“免费的医疗帮助”(2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791页。,等等。这些只能适用于大城市的法律条文,在中央苏区被机械地执行,使企业和作坊不堪重负,纷纷破产倒闭,使劳资关系失衡。一方面,失业工人剧增,据统计,仅汀州纺织工人因工厂老板关厂,“整个汀州六七十个纺织工人有五分之四失业了”(26)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166页。,工人生活日益困难;另一方面,资本家借机哄抬物价,使工人脱离党和工会的领导。陈云将自己调查所得和感受写成《关于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一文,发表在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第9期,文中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尖锐批评。陈云认为苏区党在领导工人的经济斗争中,“只看到行业的狭小的经济利益,妨碍了发展苏区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根本利益”(2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在斗争方式上,无视客观实际,犯了命令主义的错误。陈云指出:“在去年年关斗争中,又到处采取了总同盟罢工的方式……同样是没有经过群众慎重地讨论,只是上级机关的命令。”(2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他分析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政治上的工团主义和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因此,他要求“党和工会对经济斗争的领导,必须纠正官僚主义,要重新审查各业集体合同的具体条文……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千篇一律地抄录劳动法”(2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由于陈云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过“左”的劳动政策产生的根源及给根据地建设带来的严重危害进行深刻剖析,引起中共临时中央一些领导人的高度关注。1933年3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38次例会讨论了《劳动法》的内容并决定修改,并于同年4月组成修改《劳动法》的起草委员会。1933年5月1日,时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闻天发文指出:“为了大都市大生产所订立的劳动法,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苏维埃区域内,是不能完全机械执行的。”(30)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41页。随后,刘少奇也在《苏区工人》上发表了《停止“强迫介绍”与救济失业工人》《在两条路线斗争中来改订合同》和《改订合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重要文章,提出要“活泼地运用《劳动法》上规定的条文”(31)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下)2017年修订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930页。。张闻天、刘少奇与陈云一样坚决反对“左”倾教条主义机械执行劳动法的做法。
紧接着,陈云开始深入思考如何纠正苏区工人运动在执行劳动法方面的“左”的错误。在调研中,他发现“各业的集体合同虽然不断地订立,但是每个行业工人的迫切要求仍是没有解决”(3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集体合同是依据《劳动法》精神制定的,其相关内容是《劳动法》中“左”的倾向的具体体现。因此,陈云认为纠正《劳动法》的“左”倾错误,就应该以修订符合实际的集体合同为突破口。1933年6月,陈云再次来到汀州,选择了一家京果业(33)京果业是当时经营南北土特产(糕饼、果子、粉条、香菇等)的杂食店,在闽西较有特色和影响。店铺作为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示范点。在初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工人的要求后,陈云三次主持召开党的支部会议,他始终认为开展工会工作要加强党对工会的领导,要充分依靠群众。在深入实际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陈云帮助京果业订立比较切合实际的有弹性的劳动合同。合同对工人工资、劳动时间、每年例假、社会保险等都做了具体规定,“这一合同的条文,并不重复劳动法上已定各种保护工人的条例”(3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页。。合同在维护工人的利益同时,也考虑雇主的承受能力,对过去追求过高的工资福利待遇的条文进行修改,如对工作时间与星期日休息,合同作了灵活的规定:“工作时间以八小时为标准,但工人可以按照每日店内营业时间的忙闲来安排”,“工人工作六天,休息一天。为使星期日店内继续营业,工人可在七天中轮流休息”(3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页。,等等。总之,增减的条款都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予以修订,在陈云亲自主持领导下,中央苏区修订集体合同的范围从京果业扩大到其他行业。京果业订立的弹性合同成为中央苏区私营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范本。
陈云等人的多方努力,最终促成“左”倾的《劳动法》的修改。1933年10月15日,中华苏维埃政府颁布修订后的《劳动法》。毛泽东对新的《劳动法》作了评价:“此次修改的劳动法,对于城市与乡村,对于大企业与小企业,都能使之应用适当。”(36)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4页。新的《劳动法》修改了不适合革命根据地实际情况的条文,一方面,增进了苏区群众的利益,调动他们参加革命和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保护了苏区私营工商业主的合理合法的权益,有利于促进单薄的苏区资本经济的发展,对繁荣苏区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
苏区的工会干部在根据地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在组织工业生产方面。在深入实际的调查中,陈云看到工会干部的力量,但也发现工会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有的工会干部作风浮躁,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有的素质能力较低等。为此,陈云认为要提高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一是要重视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培养。陈云指示各地要举办工农干部培训班,教育干部要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干部要学习工人运动史,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历程,从中获得斗争的经验与教训,提高基层干部的阶级斗争水平。二是注意改进干部的领导方式。陈云在调研中发现,苏区工会干部做群众工作缺乏耐心说服,不了解工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遇到问题就企图用命令的方式给予解决。针对苏区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工作作风和领导方式,陈云先后撰写了《纠正工人经济斗争“左”的倾向中我们所作的错误》《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和《克服工会工作的落后》三篇文章,发表在《苏区工人》和《斗争》上,文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主张和意见。他反对不了解工人的要求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就空谈原则而不联系实际的错误做法,指出“各级工会在纠正‘左’倾错误时,不能空讲原则,要具体领导工人解决他们认为已经行不通的条文”,强调了只有原则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工人了解并接受工会的领导。同时,陈云认为领导方式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反对用呆板的、不会具体活泼的方式开展工作。他以一位农业工人工会的巡视员为例,批评这位工会干部出席会议毫无准备,会上机械地向群众提出一堆工作,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却缺少具体解决途径,做工作把握不住群众的情绪等。这种简单的领导方式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为此,陈云号召工会干部开展“领导方式”的大讨论,“把个人好的坏的经验统统写出来,增加我们自己的工作能力”。他强调:“要把正确的决议运用到群众中去,成为实际工作的指导,还必须经过一种灵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领导方式。”在《克服工会工作的落后》一文中他指出:“工会尤其是工会上层领导机关,必须肃清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37)陈云:《克服工会工作的落后》,《斗争》,1933年8月22日第23期,见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主编:《斗争》(苏区版)第2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年,第78页。,开展两条战线斗争,反对忽视工人利益的右的错误和经济斗争中强迫命令等‘左’的错误。这三篇文章给中央苏区注入新的工作活力,工会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在工作标准上找差距,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帮助苏区干部学会管理经济。陈云到汀州调研期间了解到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造成大多数作坊关厂和商店关门的情况后,就指示省工联干部:“要粉碎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工会干部要学会做生意。”(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根据闽西苏区的实际情况,他要求各级工会要组织失业工人的生产合作社,组织失业的苦力工人到赣南开采钨矿,组织苦力运输工会派出船队开展对外贸易等,并给予具体的指导。闽西苏区的工会干部按照陈云的指示,努力恢复生产,使闽西苏区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同时自身管理经济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红军和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惧。从1930年10月起到主力红军长征,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共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对敌斗争形势日益严峻,扩大红军以抵御敌人“围剿”成为苏维埃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全总苏区执行局响应中共中央局号召,动员工会会员带头参加红军。陈云同刘少奇向中央局提出征调工会会员参加红军,“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39)朱佳木编:《陈云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同时,要求各地要“用一切力量完成工人师的建立”(40)朱佳木编:《陈云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53页。。陈云高度重视工人师组建工作,及时批评与纠正组建过程中的错误做法。他在《斗争》上公开指出: 在扩大工人师的工作中,某些职工会 “不能及时在‘四一’‘五一’代表会以后进行真正有步骤的动员”,“在动员的行动上没有积极地向着工人群众与广泛地动员自己的工会支部”,有些地方动员工农群众参加红军“带着强迫命令的极端危险的倾向”(41)陈云:《克服工会工作的落后》,《斗争》,1933年8月22日,第23期,见中国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主编:《斗争》(苏区版)第2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年,第75页。。在全总苏区执行局的领导下,各级工会积极参与,工人师如期组建完成。1933年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誓师授权仪式在瑞金举行,这支由闽赣两省苏区工人组成的工人师(中央警卫师)共有1.28万多人,担负着保卫红色首都的任务。后来,该师改编为红军第23师,成为一支勇敢善战的部队。
在刘少奇和陈云的积极倡导下,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取得喜人的成绩,“在一般的扩大红军新战士中,工会会员平均超过20%以上……许多乡村动员了全乡工人加入红军,城市青工大多数加入了红军”(42)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338页。。根据1933年8月至1934年7月的统计,“中央苏区扩大红军的总数为11万多人,其中工人占参军人数的30%”(43)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66页。。除中央苏区的工人响应全总的号召积极参加红军外,工会还组织纠察队、参加赤卫队、模范营等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每逢红军作战,工会都组织担架队运伤病员和军用物资,还负责做拥军优属工作,这对巩固前线红军安心作战起了很好作用(44)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编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165页。。工会会员不仅成为扩红的主要兵源,还成为支前、拥军优属工作的生力军。
通过对陈云在中央苏区革命实践活动的历史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陈云领导的工会工作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45)《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陈云深谙“实际调查”的重要性,他一生践行实事求是的精神,“依靠调查研究作决策是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6)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6月13日,02版。由于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建设成就的榜样作用,包括陈云在内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曾将“以俄为师”作为不二选择,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把苏联经验模式化,产生了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早期革命实践失败的切肤之痛和深刻教训,使陈云认识到不能因唯书、唯上而脱离实际。中央苏区时期,“左”倾错误在党内盛行,陈云就着手在其职权范围内抵制和纠正错误。
1933年1月,他受命抵达中央苏区,紧接着就深入实际开展调研,了解苏区情况。陈云做调查讲求调查技术:一是他注重典型调查。中央苏区时期,汀州工商业比较繁荣,行业多、基层工会多,使其成为陈云典型调查的首选对象。到达汀州后陈云就召集工会干部开座谈会,到企业走访,了解苏区主要行业的工会情况。通过调研,陈云发现苏区的工会干部领导工人与雇主订立的合同,“没有地方性,没有企业的特殊性,没有时间性”,普遍存在照搬照抄《劳动法》的形式主义问题。随后,全总执行局召集闽赣两省的职工联合会委员长联席会议,听取各地工会情况的汇报,着重了解各地在实施《劳动法》方面的情况。陈云选择汀州作为典型性的调查,从中获得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二是他善于解剖典型寻找对策。首次汀州调查,使陈云对中央苏区工人运动的“左”倾错误有了总体的认识,他认为造成“左”倾错误除了政治上的工团主义外,就是苏区党和工会组织在领导工人经济斗争中,“采取官僚主义态度,并不深入群众”(4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的结果。1933年6月,陈云再次来到汀州调研,选择汀州各行业中影响力大而工会人数多的京果业为重点考察对象,指导京果业工人订立劳动合同。他通过详细的个案调查、多次召开支部会议讨论、深入实际向工人宣传、收集群众的不同意见,最后改订了符合京果业具体情况的劳动合同。陈云从实际出发开展调研,以订立行业劳动合同为突破口,对经济工作方面的“左”倾错误予以抵制和纠正,最终促成《劳动法》的修改。这正是“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48)《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01版。的道理。
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无论是领导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还是指导白区工作和敌后游击战争,陈云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他说:“一切工作方法,必须随着每个地方的不同情形来决定。”(4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总苏区执行局的决策总体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现与客观相符合。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纪念陈云同志,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精神。”(50)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6月13日,02版。陈云一生高度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时刻注意为群众谋福利。大革命失败后,陈云离开商务印书馆,前往青浦老家领导农民运动。在当时商务印书馆职工眼里,陈云离开商务印书馆,“是为了群众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职业”(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2页。。在领导中央苏区的工人运动中,一直强调要维护和保障工人利益,在他看来,这是党和工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但是过去重要,今天也是重要,而且将来以至永久是重要”(52)蒋伯英:《蒋伯英文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第277页。。他对苏区职工运动中“忽视工人经济斗争,忽视改善工人生活的右的错误倾向,和妨碍苏区经济发展的‘左’的错误倾向”(5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进行严肃批评,认为“忽视保护工人日常利益的倾向,是工会工作中间最危险的倾向”(54)蒋伯英:《蒋伯英文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第276页。。陈云要求各级工会组织“把争取日常利益的斗争和争取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最紧密地联系起来”(5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为此,他在中央苏区时期撰写的发表在《斗争》和《苏区工人》的系列文章中,多次论及维护工人利益的问题,强调苏区党和工会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开展斗争,反对官僚主义。他认为工会干部做群众工作要从工人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握其实际诉求,“从工人最高兴的工作做起”(5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帮助群众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他注重群众工作方法,批评那种泛泛而谈对实际工作没有具体方法的基层干部。他要求工会干部做工作要有耐心和毅力,应“了解群众的心理”,关切群众的心理诉求,把握群众的情绪,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开那把铁锁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
陈云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关心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陈云领导苏区工运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57)《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根本——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工人日报》,2013年10月28日,01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键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陈云一生坚定永远跟党的走的理想信念,他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1929年在《江苏农民运动的趋势和今后的斗争》中就党领导农村斗争的任务和策略问指出,“在指导思想上,党必须坚决领导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5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页。,强调“地方党部要加强对党团的指导,以巩固无产阶级对农民的政治领导”(5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工农群众要争取自身的利益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央苏区时期,陈云作为全总执行局的党团书记,非常重视党对工会的政治领导。苏区工会工作中产生的“左”倾错误,陈云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这种错误,主要来源于政治上的工团主义”(6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工团主义者“反对政治斗争,否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由工会领导和组织生产,以工会代替国家机构”(6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这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潮,其实质就是否定共产党领导和苏维埃政权。针对这种无政府主义的错误思潮,陈云表明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巩固苏维埃政权。他要求苏区党和工会必须向工人群众强调,除了要争取改善自身的生活外,“必须把发展苏区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看成自己解放的根本任务”(6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在实际工作中,陈云强调党支部的作用,要求苏区党在领导工人开展经济斗争过程中“要善于找到提高群众积极性的环子,抓住这个环子来推动支部工作,推动全盘工作”(6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强调“支部的领导方式是做好工作的关键”(6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页。。在改订劳动合同这一问题上,陈云认为要“加强支部对工人签订合同的领导”(6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页。,他指导汀州京果业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主持召开了三次党支部会议。在党支部会议上,陈云提出明确的议题,让每个党员充分了解劳动法草案的内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针对上半年京果业各个商店签订合同的执行情况展开讨论,以达成共识。他将支部讨论的结果归纳成若干条意见,要求支部同志向各商店宣传和征求建议,每个党员得向支部汇报宣传的情况及群众的诉求。陈云通过党支部对群众开展宣传,在更广泛的范围吸取群众的意见,拟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合同条文。最后,京果业工会支部的全体大会一致通过合同条文,并选出签订合同的委员会,领导工人同各家店铺老板签订合同。京果业工人与雇主签订弹性劳动合同的成功经验逐渐推广到其他行业。1933年10月26日《中共福建省委工作报告大纲》指出:“在改订合同运动中,党与工会确实进行了艰苦的说服群众的工作。”(66)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3页。正是由于陈云高度重视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支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群策群力,使中央苏区逐步纠正了经济斗争中的“左”倾错误,苏区经济得以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总之,陈云在中央苏区时期领导工会工作的思想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它对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工会工作,推进工运事业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