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锡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01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三个方面宏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开放进入系统整体推进时期,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着重强调:“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02版。这一论断至少表明:其一,回溯历史,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最为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其二,前瞻未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学术界对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特征、路径研究较多,但还未从逻辑层面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问题。因此,本文试图对新时代坚持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及其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进行探讨。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内在要求。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这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这后来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1页。这段经典论述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概括而言:无产阶级只有在自己的政党(即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才能在革命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共产党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统一领导国家的建设与改革。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契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者的思想。换言之,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发展史上,列宁的建党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列宁认为,“党是无产阶级直接执政的先锋队,是领导者。”(5)《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7页。当时的苏联,共产党执政未久,国内外的一些机会主义分子便借着“一党专政”来攻击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列宁面对攻击毫不避讳地回答:“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所依靠的就是一党专政。”(6)《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9页。1918年3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任务》中写道:“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的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7)《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9页。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更加直接地指出:“必须认识到:通常的资产阶级观念,即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的这种观念,是非常荒谬的。”(8)《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5页。这表明,列宁不仅认为要坚持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而且还特别强调,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改革制度、注重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思想后来也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页。奠定理论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坚持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对此有着明确的论述:“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0)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2版。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及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这表明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认识的又一次深化。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我们党从建国以后就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地求索与追问,反映在思想认识领域就是一个从简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准确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此后,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仍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12)杜玉华:《论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内在统》,《探索》2019年第1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核心的领导力量,既启动了改革,又保证了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7页。之所以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年,第68页一方面,党领导改革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的、长期的、根本的,决定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其重要一环,党领导一切与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另一方面,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时代表达。党的领导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作为长期执政的党,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使命,同时,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决定我们党必须要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持党的领导中国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行,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升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者的思想、列宁关于坚持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思想奠定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决定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必然。只有厘清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才能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渊源,才能从根本上指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她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地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以党建国的目标,在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建立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再到习近平,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坚持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
从1949年至1966年,毛泽东开启并确立了党领导改革的政治传统。毛泽东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炮火中重建国家,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也使得他往往被贴上了只会革命不会建设的标签,其实不然,这是对毛泽东的误读,是对“革命”和“建设”内涵的混淆。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样也是一位卓越的社会主义改革领导者。其一,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究竟还需不需要改革?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1957年3月2日,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到改革,并将改革放在首要位置。他说:“我们还需要有一批党外的志士仁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15)《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5页。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是基于“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6)《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页。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矛盾普遍存在于世界万事万物之中,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是永远保持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毛泽东作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的著名论断,同样,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18)《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5页。。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要建立工业化国家,要想让几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完善,狠抓党的作风建设,使之能够胜任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
从1978年至1992年,邓小平承续了党领导改革和建设的论断,将这一论断发展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开启了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勾勒改革开放蓝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的谈话时说:“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页。这一论断说明了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1992年,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他深深地懂得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个前提,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第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时指出:“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的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做得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2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1980年8月18日,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2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2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它能够使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邓小平多次强调要用四项基本原则来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政治方向、来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稳定的政治环境,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就说明,改革开放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从1992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在坚持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同时,也重视改革开放的考验。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对改革开放的坚持和深化。江泽民高度重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根本问题,1993年,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二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党的建设总目标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就是“要紧紧抓住一个主题,就是把党建设成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2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9页。,这是党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所作出的重大政治宣言,它表明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因此,我们党不仅强调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还重视改革开放带来的考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转变。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其中一条便是改革开放的考验,党中央将改革开放考验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之中,标志着我们党对如何领导改革开放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科学准确。
从2012年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论断,明确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习近平亲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2017年8月2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8次会议中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和新要求。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紧密结合深化机构改革推动改革工作。2019年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实践来看,党必然也必须要领导全面深化改革。
历史,是既往事实的沉淀,它昭示着未来前进的方向。从毛泽东的党领导改革、邓小平的党领导改革开放,到江泽民、胡锦涛既坚持党领导改革开放又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考验,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体现了党一直以来都是推进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如果说,理论逻辑启示我们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逻辑启示我们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优良传统,那么,实践逻辑则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必要途径,它证明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确实符合实践发展的需要。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得出一个真理——共产党要善于领导改革。从1516年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发表空想社会主义演说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此后几十年时间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一国到多国,轰轰烈烈地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然而,曾有席卷全球之势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却在20世纪末遭受了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是共产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一些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一系列的失误造成的,最为典型的就是苏联。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一个建党93年、执政74年、有着近2000万党员的苏共在一夜之间垮台, 震惊世界, 令人扼腕叹息。1990年6月《西伯利亚报》曾经作过一个“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调查,调查结果是:“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11%, 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 竟占85%!”(24)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0-271页。这就意味着当时绝大多数苏联人并不认为苏共是其利益代表者,这表明苏共丧失了执政合法性,不能够胜任领导国家建设和改革的重任。
以往的固有认识是戈尔巴乔夫因盲目改革,否定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苏共对改革的领导权,致使改革的失败,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苏共领导改革存在两大失误:苏共前期拒绝改革、苏共后期盲目改革。这两大失误尽管表征不一,但实质上都是苏共不善于领导改革。其一,苏共前期拒绝改革。苏共长期拒绝改革为其埋下了亡党亡国的种子。以苏联集体农庄为例,集体农庄制度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尽管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集体农庄制度之初就遭到了农民的抵制,但是苏联政府还是通过强制手段推行,迫使农民接受集体农庄制度。由于集体农庄的生产权和分配权都紧握在政府手中,农村和农业掩藏着巨大的危机。苏联少将雷巴利琴科回忆说:“集体农庄的粮食被搞走了,什么也不剩,连种子也吃光了……应该直截了当地说,集体农庄庄员痛恨斯大林,都等待他完蛋……人们期待斯大林完蛋,集体农庄完蛋。”(25)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36页。但是,斯大林却丝毫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1946年2月9日,他在莫斯科发表的演说中指出:“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苏维埃社会制度是比任何一种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优越的社会组织形式。”(26)《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92页。从集体农庄制度来看,不难发现,苏共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政策是否滞后、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而是一意孤行,与改革背道相驰。其二,苏共后期盲目改革。戈尔巴乔夫是苏共盲目改革的代表者,作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对于苏共与改革的关系的认识应当十分清楚,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在苏共的领导之下推行改革,可事实并非如此。回顾戈尔巴乔夫主导的改革可以确定:第一,当时苏共作为苏联唯一的合法执政党,如果改革不经过苏共允许,则是无法进行的。第二,改革的对象同时也包括苏共自身。1988年,苏共召开了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作出政治民主化的决议,为苏联实现竞争性选举政治打开了大门。1989年,苏共在法律上丧失了对改革的政治领导权,1990年,苏共宣布放弃对国家权力的主导。苏共一步步地放弃了对改革的领导权,盲目改革的后果就是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看,曾经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崩离析,其根本在于苏共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不善于领导改革。从中国自身实践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当前,中国的改革由浅层次、碎片化、非均衡性向深层次、整体性、全面性转变,好吃的肉都已经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需要在党的领导之下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各种资源要素竞相迸发,改革的红利促进了经济的长足发展。四十多年的改革虽然解决了很多旧问题,可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得到理顺、政府过多地干预市场经济行为、贫富分化加剧。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得以腾飞、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加之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还有一些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就不一一例举。简言之,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唯有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发并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因素,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之力,方可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既定任务。
苏共与中共改革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及时破除阻碍国家发展的制度藩篱,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这就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宝贵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镜鉴。
自我党首次提出群众路线以来,党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始终与人民同进步、与国家同发展。习近平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页。正因为这种朴实而又坚韧的群众观,使党把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逻辑。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2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02版。近代以来,各种政党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政治学说各领一时风骚,最终都都黯然退场,人民群众渴望一个能够代表自身根本利益的政党,于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七十多年前,历经战火的人民盼望重建主权国家,实现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彻底结束了一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带领人民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四十多年前,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领导人民推行改革开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三个里程碑背后所反映的是党一以贯之的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宗旨。
政党的政治基础决定着政党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此作为政党价值观,体现了党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33页。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并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回顾党的近百年奋斗史,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至此,我们不禁追问:为什么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仍然要提倡“不忘初心”?诚然,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改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党绝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这就需要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党的领导之下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主动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主义是不断变革的,不断变革的动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现实要求。依据马克思社会矛盾分析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改革实践要求。回顾1978年的中国发展情况,因为生产力的落后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人民群众更多的是对物质文化需求强烈,如今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是致力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综合的、全方位的需求提升,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实现?关键在于依靠党的领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破解过去遗留的一些难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呼唤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风险与机遇并存,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成功并不等于今后能永远成功。今天,党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给予新时代的一张答卷,由人民群众评判答卷效果如何。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站稳人民立场”(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33页。,迎接人民群众的评判,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本领来领导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着我们党必须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丰功伟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确立精神旨归。
总而言之,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由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共同生成的:理论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指南,它回答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传承,它回答了党必然也必须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镜鉴,它回答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务必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的兴衰成败之道;价值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旨归,它回答了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得以彰显和运作。新时代要想完整准确理解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应当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使党始终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