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意蕴

2020-01-07 12:25尤文梦王永贵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尤文梦, 王永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之“根”的尊重和对中华文化之“魂”的坚守,成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探索和全新认知。从形成审思、思想精髓、价值意蕴三个维度深入领会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才能不断开辟先进文化发展的道路,将中华文明推向未来。

一、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审思

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行为体系深深植根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渊源,逐步形成了融传承与创新为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

(一) 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同一性且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人类文明会超越时代和民族的限制,从而具有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融通的内在机理,例如共产主义与大同理想、辩证思维与中庸之道、实践观与知行合一、人的本质与人文观、群众史观与民本思想、解放世界与天下情怀等均存在相通性,这种契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与共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和推崇,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发展繁荣,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年第1期。。

开放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国家文明的积极成果,真理力量的发挥正在于它能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中为自己开辟继续前进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9页。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中,还体现在这种理论转变成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后,其深度和广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扩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其中必然包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归宿的相通性经由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实践化合’与品质再造,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表达。”(3)王韶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通》,《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1日,06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要借鉴、吸收、转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从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正是在坚定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二)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一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离不开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空间,也离不开对过去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特指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体而言,其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质决定文化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0页。其二,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文化以经济、政治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影响,同时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其三,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文化的变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恩格斯曾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12页。这也说明传统文化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绕不开的重大课题。近百年来,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突出了其在精神涵养以及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就本质和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页。。毛泽东曾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面对改革开放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也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8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继承到发扬再到弘扬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均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是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得以形成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启迪,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亦具有重要意义。

(三) 精神根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坚持和完善提供了思想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3页。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否认自己的历史文化,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完善发展的活力。

文化交流交往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即以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的品质看待外来文化,自觉吸纳其优秀成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会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汇。”(10)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3期。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共处,对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具有吸引力、辐射力、渗透力和示范力,同时也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精神瑰宝,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海内外掀起一场中华文化热,国家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规模梳理,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等切实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之外,治国理政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再到宋元明清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在传统生活方式中孕育的独特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滋养。与人为善、以民为本、自强不息、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贵君轻、任人唯贤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大众所便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以其独特形态和发展潜力,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为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提供了传播和发展的精神根脉。

二、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核心要求,擘画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四梁八柱”,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价值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能否正确认识并发展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关系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也关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代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由价值理念、精神信仰、社会风俗等所建构而成的有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高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5页。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标准,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塑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5页。。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明确定位,将其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和脉络,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形态和发展能力,在世界文明前沿屹立数千年。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前提,“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65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的成功令世人瞩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40页。。我们要理解中国道路的运行,除了要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还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生成和发展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相匹配。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只有坚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才能增强“走自己的路”的定力与信心。行进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底气开创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新境界。

(二) 关键环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清醒的认识,即把其中那些超越时空,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成分挖掘和梳理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1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5页。,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处于核心地位,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起指导作用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此种理念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此种概括,内容丰富同时简洁鲜明。

其一,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为众德之首。孔子指出“仁”的本质是“爱人”,此外还有克己复礼、忠恕、人文主义等含义。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及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守望相助等内容。其二,习近平总书记把“重民本”提高到重要地位,他多次引用传统的“重民”论述,反复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62页。。其三,“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最早对诚信给予充分重视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信以成之,君子哉”“言必信,行必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关系、市场经济、党的建设等领域的讲话中都反复强调诚信。其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为公正、正当之意;“义”为适宜、道义等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18)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页。这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其五,“贵和尚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正是万物和谐的过程,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内政外交中更加重视“求同存异”,认为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之间才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其六,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是将“同”的精神推及所有人群。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大同”理想因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的高度契合性而具有了现代价值。

(三) 核心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任何理论的运用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文明的传承是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与每一代人的主观选择相统一的辩证过程。时过境迁,当代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囿于历史,不拘于传统,用发展的战略眼光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当今时代的制高点上,立足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以时代的敏感和文明的担当,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想要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而且揭示了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指明了路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必须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也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消极、落后成分,必须有意识地选择、运用。“创造性转化”要求按照时代的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并进行完善和扩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创新性发展”还要发挥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特性,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同时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展现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总而言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紧密联系,相得益彰,彼此护航,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转化成有益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智慧,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充分发挥文化的助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生的内在机理,也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和决心。随着国家“双创”的力度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人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三、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价值意蕴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 理论意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12期。。“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文化自信与否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独立,事关国运兴衰。近代以降,面对中国近代传统文化的嬗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国人失去了原有的自信心。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中华民族重塑文化自信的道路充满了曲折与艰辛。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社会主义大国,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发展、打上中华民族烙印的文化,散发着永恒的历史魅力,直接关系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骨气”与“底气”。“文化自信的最深厚的基础,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体系、精神世界及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自信。”(22)余卫国:《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当代特色,在说明我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时,经常引用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历史事实,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为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体现了立足于文化自觉根基之上的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相对接,本身就是创新与改革的成果,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和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充满自信。在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民族文化在历久弥新中日益丰富,并释放出日渐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启迪。

(二) 实践意义: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包括以经济、科技、军事为主的硬实力,还包括以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这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基于文化而形成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是为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的。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与增强文化软实力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智慧启迪和价值先导,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深厚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2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4页。。全会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坚持和完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制度。这说明“中国之治”的灵魂在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制度设计的自信是建立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作出一个重要研判: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从山东曲阜到陕西西安,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反复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映射出引领中华文化创新的理念和方向,向世界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宣言”。启示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只有高度重视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体系逐步确立,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国家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娱乐性和吸引力,使其在时代语境下的传播模式不断改进,获得了广阔的传承与弘扬空间,能够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外部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 国际意义: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化的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促使我们加快进行文化的交流与创造。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回响,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推崇,这对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

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往往是从讲好中国故事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了解,澄清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模糊认识,增进文化认同,使得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响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2页。在此指导下,我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致力于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书展、电影节等各类品牌活动,均有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医药、武术、烹饪、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国粹文化艺术纷纷走出国门;在欧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等活动的举办已经成为国家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中国赢得更多理解支持和国际话语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沟通,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文化资源,同时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外交上对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之“和而不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把握和弘扬、运用和发展,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和平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准则。这些历久弥新的思想,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治理和共赢共享提供了一剂良方。

文以载道,文以聚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是中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变革和创造性转化,就是要实现从旧文化向新文化的飞跃。”(25)李想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在中华民族沦落、奋争与崛起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不竭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本质、前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化走向。在此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不断彰显,文化强国的梦想日益清晰,道路日益宽广,正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添新的动力,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