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凯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主体间性是对传统主体性教育的深化,强调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关系和沟通,有利于寻回教学价值所在,实现理解性教学效能,修正传统教学目的。在尊重个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关系来看待教学主体。
当前师生关系主体性失衡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主体性失衡下教师教学权力的过度强化,压制性的管理学生,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潜力。其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过度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一再提高导致教师课堂中引导作用的缺失和教学中管理权的弱化。教学主体性失衡现象所产生的师生关系异化问题,严重阻碍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下面主要分析教学中师生关系异化的表现以及所导致的教学困境。
教师主体异化表现在主体价值方向异化和教师主体的错位。价值方向异化是教师主体性偏离主流价值取向,不是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而是以自身的利益为主,利用职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教师主体性对学生主体性的压制,造成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双方主体关系的紧张。教师主体的错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权责不一。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教育者的身份来培育学生,而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压制学生,使得教师自身的教育功能出现缺失。教学中复杂影响因素的增多,使得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发生错位,出现消极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学生与教师双方主体的孤立,学生无法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无法发挥其教学的主动性。
首先,学生主体异化体现在学生自身缺乏发展意愿以及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过度强化。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责任感较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且难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特征出现偏差,外在的功利性动机,如考试排名、升学压力等,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减少了主体意愿的实践行为。其次,学生主体地位出现过度强化,使得教学师生关系以人为的方式恶化。学生恶意的丑化教师,家长把学生问题也全部归因于教师,使得教学过程中易产生师生冲突现象。在个性解放和追寻自我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冲击着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张扬与膨胀,使得教学中师生关系日益紧张。且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张扬与膨胀也导致教学冲突不断扩大,恶性教学冲突现象甚至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已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主体性失衡,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课堂教学中学生被物化、教师错位等师生两端主体异化产生的问题俨然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理念相背离。教学师生关系的异化,也导致教学中“价值引导”或“自主构建”作用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师生的交往呈现出失衡的状态。教学中师生交流也缺失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学生课堂交往的实际价值得不到满足,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也得不到保障。
主体性教学师生关系的失衡,使得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日常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学生分数为单一评价标准,考试以高分为荣,在审美、德育等方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各方面发展不协调。其二,教师功能的缺失。教育改革过程中,试图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实现课堂“放权”,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改革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节奏,盲目减少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其结果只能是课堂失控。其三,探究式学习中,老师放手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去领会学习新知识,而教师只是监管者,使得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丢失其引导身份。
教学中过分强调个体主动性,将削弱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教育是通过心灵体验而达到人与人的心灵相通,进而达到相互理解,教育是一种存在之交流,是双方的心灵之交流,而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的教育,只能是隔阂心灵的教育。”[1]主体性教育应该以“人”为立足点,实现教育真正的育人价值。当前关于教学主体性失衡的反思,有利于深化教育理论研究,突破当前的教学困境,寻找新的理论发展路径。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应是“人与人之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的堆积”。[2]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教育的迈进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平衡,并且能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功能。主体间性教育促进师生之间真正达到心灵的交流,是“当代教育构建师生主体间性的重要目标和实践策略”[3],也是使教学走向完整性的重要途经。它破除了教学主客体之间相对立的现象,真正进入一种心灵的相通,达到寓和谐于教学的追求。
主体间性教育是针对教育中教学主体性失衡问题所提出来,其主要目的是平衡主体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引导主体间交流进入和谐的状态。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研究的提升,其理论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摆脱了主客体关系对立的状态,强调双方本体论地位的一致性和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互动对话的交往关系”[4],其特征表现在“教育目的主体‘共同’性、教育过程的‘交往’性、以及在课程设置上的‘人化—整合’性”。[5]主体与主体在交互活动过程中的“交互主体”为中心,表现了主体之间相互了解和平等交融。“从主体间性问题的认识机制上讲,作为本源和基础的个体主体性出现,是主体间性构成的意义前提。”[6]因此,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生关系应是对与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师生关系的扬弃,这种状态下建立起的是一种“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在、共长、共享的和谐状态”[7],即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状态。
教育领域中人性化意识的提升增强了大众对教学个性化和人本化的认识。单一主体性教学难以实现当前教育的三维目标,需引入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来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修正传统师生观。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引入可以达到以下目的:首先,寻回教学中价值所在。教学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双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次,实现理解性教学效能,修正传统教学目的,使得师生之间产生和谐共生的关系,并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尊重个体性和差异性,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沟通,提高教学效能,实现主体间性教学目的。
主体间性的引入,可以摆脱主客体下师生关系相互对立的局面,进而开始转向师生和谐共存,相互成为主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也不再是教师单向的掌控,而是师生双方的一个共同合作,主体间性的教育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们摆脱了过去一直纠缠的师生孰为主体的争执,开始转向共存与互存的问题——师生如何共为主体”[8],让人们以新的视角来审视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教学中师生主体间性模式与以往教学单边主体交互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引导师生双方主体之间实现人格平等与和谐。主体间性也意味师生交互过程的有效性和彼此间心灵交流,有助于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观念的革新。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主体间的互动,在双向互动中实现教学的价值,使得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与创新。教学过程中建立主体间性的关系,需从交流方式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基于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双向主体关系,它不仅能突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个体主体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主体双方人格提升,使得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和彼此承认。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以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来引导教学实践的开展,重新构建当前课堂师生关系的模式,把教学置于对“人”的理解之上进行,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发展成和谐、共创、共生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需要层次的满足又与多方面的评价相关,学生的需要与我们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也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的发展,实现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交流。教学中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并且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达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实质技艺。其次,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教育过程中以关怀和鼓励为主,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交流的乐趣,增加师生互动,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师生灵魂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关心和鼓励,实现教学意义。
随之而来的互联网也不断冲击着师生关系,使得师生间情感淡化,在线联系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实际间的交流不断减少。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在“互联网+”时代,更应重视师生关系的发展,使之升华,而不是倒退。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鼓励的真情实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只有良好的师生合作,才能够实现课堂教与学的真正价值。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要信任学生有完成特定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应成为一位顾问,交往意见的参加者,矛盾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展示者,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学生作为另一个主体,能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看作与教师情感交流的途径,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实现教学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加强彼此间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当今教育背景下,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教师需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当做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以此来盘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激活教学引线,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学效果,在“动”中进行学习交往,互动互助。有效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以自由探究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主体实践的动力。教育蕴以尊重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在沟通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深度理解,在心灵和谐交融的原则中进行对话型教学,引以兴趣,动以交互学习,实现对知识、素养等多方面双主体的发展。在“引”“动”中进行学习交往,相互探究,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交互性兼容的过程,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师生深入沟通,加强彼此对独立交往人格的理解,认识彼此独特的生活经历,实现对话型师生关系。
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师生主体间性交往是平等的、双主体的,这种模式不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但是又改造其不适应时代的部分,进而使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的主体性观念不断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依然以传统“师道尊严”的态度看待只会使双方的碰撞愈发严重,问题也会愈发增多,以哲学主体间性视域来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是必要的,这对学生以及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构建教学“双主体”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过往。革新师生关系,一方面要传承历史,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发展,去其糟粕,扬其精华,共筑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