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 殷红专
根治性保肛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首选措施,但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肠梗阻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术后康复造成负面影响[1]。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是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的新型理念,其通过优化围术期处理从而缓解患者手术创伤应急反应,进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最终促进患者尽快康复[2-3]。集束干预(cluster intervention strategy, CIS)是以循证依据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机体健康。快速康复外科-集束干预策略(fast-track surgery cluster intervention strategy, FTS-CIS)模式是结合上述两种干预措施,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本研究对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收治的miRNA结直肠癌患者实施FTS-CIS模式干预,对比常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术后常规干预的miRNA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再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行术后FTS-CIS模式干预的miRNA结直肠癌手术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60.17±2.15)岁;疾病类型:直肠癌22例、结肠癌33例。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60.09±2.33)岁;疾病类型:直肠癌21例、结肠癌34例。研究方案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关于miRNA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miRNA结直肠癌;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无结直肠手术史;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伴随严重内科感染;合并严重心、肝、肾、脑等脏器功能障碍;合并肠梗阻;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术前1个月接受放化疗;伴随其他恶性肿瘤;拒绝配合此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干预,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给予常规胃肠减压、禁食,排气后进流质食物并拔除胃管,术后2~3 d拔除导尿管,术后4~5 d嘱患者下床活动。根据医嘱给予盐酸哌替啶片,并实施常规抗感染、预防压疮等干预。
1.3.2 观察组 实施FTS-CIS模式干预,具体如下:① 建立FTS-CIS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专科医师、护士长及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的专科护士组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最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具体干预方案。②术前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6 h、禁水2 h。③健康知识指导。向患者详细讲解FTS-CIS模式的含义,并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护理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自身的康复中,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提升疗护依从性。④体位干预。术后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其取低侧卧位,并在骶尾部放置软枕,缓解患者手术切口的张力,降低切口疼痛造成的不适感。⑤ 活动干预。嘱咐患者在术后6 h起可行创伤被动训练,同时教会其进行屈膝活动、床上抬臂运动,并在术后每隔2 h帮助患者翻身扣背,跟换体位。在术后24 h根据患者体力恢复状况鼓励其尝试下床,可通过扶床旁护栏进行下床活动,同时用热水袋实施脐周、肛门热敷,帮助患者肠功能恢复;术后48 h协助患者在病区走廊进行缓慢步行;术后7 d嘱咐患者恢复日常活动。⑥饮食干预。术后当天禁食并进行胃肠减压,在术后24~48 h给予患者低速、低浓度肠内营养,然后逐渐恢复到普食。⑦排便指导。指导患者于术后2 d进行提肛锻炼,即有规律的向上提收肛门,保持盆底肌收缩5 s,然后缓慢放松,隔5~10 s后再次上提肛门,一提一松,反复训练。嘱咐患者勿长时间下蹲,术后1周禁止灌肠。⑧管路管理。干预者于患者手术当天听诊肠鸣音恢复良好后拔除胃管,确保每日更换引流袋,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⑨疼痛干预。术后给予患者经静脉镇痛泵,并指导患者自控镇痛的方法,护士在一旁通过语言暗示、播放音乐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以助缓解疼痛。⑩限制性补液。术后给予患者限制性补液从而降低心肺并发症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1.4 观察指标
1.4.1 术后恢复情况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1.4.2 生活质量 术后3 d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30)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5个功能领域、疲倦、疼痛、恶心呕吐3个症状领域、经济困难和总体健康状况,共30个条目,总分30~126分,功能领域、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经济困难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好[4]。
'1.4.3 术后并发症: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包含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电解质紊乱等例数,计算总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疲倦、疼痛、恶心呕吐、经济困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组别首次排便时间(h)首次排气时间(h)首次进食时间(h)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 对照组(n=55)115.37±15.3384.28±12.4593.31±12.8855.13±10.0318.41±3.62 观察组(n=55)59.78±14.6544.37±11.7253.28±11.0523.16±8.357.04±3.03 t值19.44217.31017.49318.16717.862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t1P1为干预前对比;t2P2为干预后对比
结直肠癌作为胃肠道常见恶性肿瘤,患者早期症状无典型性,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排便习惯会改改变,并会出现便血、腹泻、便秘等症状,晚期会出现贫血、消瘦、肝脏肿大等症状。目前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措施主要为手术、放化疗等,但治疗本身也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不良反应,因此应给予患者有效干预措施。FTS-CIS模式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给予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术后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FTS-CIS模式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进食、排便时间,并缩短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常规干预中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肌蛋白质丢失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对患者组织氧合及肺功能造成负面影响[5],而FTS-CIS模式干预中鼓励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从而充分促进其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且过往常规干预中,患者术后须长时间滞留导尿管、胃管,但上述操作均会对患者造成负面刺激作用,且会提高机体肾上腺素、儿茶氨酚的产生量,从而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6];在术后留置胃管是为缓解肠道压力、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避免误吸为目的,但对于消化道手术患者上述作用非常有限,且会引发患者不适,影响术后活动。而在FTS-CIS模式干预中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胃管并于术后24 h拔除尿管,缓解患者不适感,促进术后快速恢复,最终缩短其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表明FTS-CIS模式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模式集合循证依据,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模式,干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镇痛,帮助缓解术后创伤的应激反应,从而促进其早期下床活动,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促进早期进食,帮助患者加快术后机体恢复,因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为,FTS-CIS模式干预中指导患者术后采取侧卧位,尽可能避免重力位于患者骶尾部,降低吻合口张力,缓解患者疼痛感,降低水肿的发生率,且侧卧位能够促进引出患者肠道内容物,进而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7]。常规干预中给予患者术后禁食、禁水直至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而FTS-CIS模式干预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从而加快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缓解代谢障碍,从而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此外,因为常规术后补液3 000 ml会提高患者心肺负担,并且补液量过多会降低血浆渗透压,引发肠壁水肿,影响患者吻合口的恢复,而FTS-CIS模式干预中限制患者术后补液,从而有效降低水肿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9]。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电解质紊乱总并发症 对照组(n=55)4(7.27)1(1.82)3(5.45)2(3.64)2(3.64)2(3.64)14(25.45) 观察组(n=55)1(1.82)0(0)0(0)1(1.82)1(1.82)0(0)3(5.45) χ2值------8.419 P值------0.004
综上所述,FTS-CIS模式应用于miRNA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干预中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