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丽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一小学 甘肃平凉 744600)
在小学阶段,实施科学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不少好处,不但可以让学生将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实施科学生活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想要做到良好的运行,就需要具体可靠的策略方案,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还不成熟,其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在进行实际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从而形成了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学生活化就是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其中引入大量实际案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教师跟学生强调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利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小学生在课堂上较难集中注意力听课,传统刻板的科学教学就是一味传授知识,这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对授课形式做出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实际生活案例,并且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实验,来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以此来丰富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与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当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例如在学习有关水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取一杯水进行观察,将自己观察的东西记录下来,包括水的形态、气味、颜色等内容。待学生对水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对“水、墨水、石头、树叶、空气、白醋”这些东西进行划分,归类成气体、固体和液体。教师在其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水在生活中的用途以及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水不仅用来喝,还能够延伸出很多作用。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动手操作少,死记硬背多,缺乏对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的深层次理解,无法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以一种生动有趣的生活化方式呈现出来[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学习欲望,加强生活与知识联系的有效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相结合,将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一课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带有生活性和实践性的教学过程,提出一系列活跃学生思维的生活类问题,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先向学生讲解光源的相关知识,之后提问:“同学们,今天阳光很充足,请仔细观察下教室里有没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你能用什么方法让阳光照到这些地方?”学生们跃跃欲试,实践各种方法来进行验证,最后学生们发现利用小镜子能够将光照射到教室内的各个角落。在讲解完课堂知识点之后,我又向学生提问了贴近生活的问题:“漆黑的夜晚刚刚下完雨,我们走在路上怎么才能利用光的相关知识去判断哪里是积了水的水坑,哪里是可以走的道路?”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碰撞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十分强调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善于结合科学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素材,将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实验材料,适度改编教材上的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天然的教学资源,如森林、山河、树木、花、鸟、鱼、虫等,这些都是可用于科学教学的资源,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不断地进行思辨,充分发掘这些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资源。教师应将生活化教学资源巧妙地融入到科学实验中,使科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教师需要对传统科学教学进行创新,利用相关的科学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从而增加课程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2]。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有关灯泡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组装电路的视频,再分配给他们实际的操作材料:导线和灯泡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能够组成发亮的小灯泡,并且记录实验,对观察的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这样就真正达到了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知识融入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科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需要依靠科学才能变得更好,所以教师需要进行有效创新,将生活与科学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他们向着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