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
——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2020-01-06 21:29李竟刚王虎挺
科学咨询 2020年46期
关键词:五育树人教育者

李竟刚 王虎挺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两个问题逐渐明晰,如何培养人已成为当前教育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途径多种多样,五育融合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1]。

一、五育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的各要素存在内在联系,只有通过相互作用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德智体美劳五育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互渗透、互利共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五育之中,“德”定方向,“智”长才干,“体”健身躯,“美”塑心灵,“劳”筑梦想,“五位一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然而长期以来,五育之间相互割裂和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效果显著,从根本上解决了受教育权的问题。然而,受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应试教育”“五唯至上”等弊病依然存在,五育之间结构失衡、融合不深,等等,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五育融合是推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全员育人,突出育人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育人过程中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程育人,突出育人的连续性,强调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分阶段的工程,各育人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全方位育人,突出育人的系统性,强调要充分挖掘各类育人载体和元素,最大限度实现与人的目标。五育融合,则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阐述了五育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使教育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五育三全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的四梁八柱[3],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五育融合带来的新挑战及破解之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者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首要主体,实现五育融合,需要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改进教育方式、完善评价机制,这对于教育者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一)教育理念:关注灌输到关注体验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德是养成的,智是学成的,体是炼成的,美是化成的,劳是干成的。可见,五育融合极具实践性,教育者要及时转变理念。从关注“知识灌输”转变为关注“情感体验”,从关注“理论学习”转变为“实践习得”,从关注教师“教了什么”转变为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品德、增长才智、强身健体、美化心灵、崇尚劳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只有建立在这个理念上重塑教育目标、探索教育方法,才能使立德树人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育能力:精通专业到博学多能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好的教师要有“五术”,即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笔者认为,实现五育融合,教育者至少需要三个方面能力,一是专业能力,让教育更有深度。教育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职业精神和意志品格。二是洞察能力,让教育更有精度。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育人元素,在“五育”中精准认识、把握和实现“一育”。三是迁移能力,让教育更有广度。教育者要善于在“一育”中发现“五育”,实现教育的多向功能。比如劳动教育过程中同时具备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和创新的教育功能[4]。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方式:大水漫灌到小水滴灌

要破除五育不协调发展、不平衡发展瓶颈,实现五育融合,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成长点和施教点,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一生一策、发展个性。摒弃“大水漫灌”,采用小水滴灌方式,探索个性化育人模式,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友爱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从而达到润物无声、塑造人格、净化灵魂的目的。

猜你喜欢
五育树人教育者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品读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