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圻医术特色初探

2020-01-06 20:08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钱塘医家医者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温州 325027

陆圻,字丽京,又字景宣,号讲山。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杭州)人[1]。 作为“西泠十子”之一,陆圻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其领导开创的“西泠派”,在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亡后,陆圻于顺治二年(1645年)绝意功名,徙业为医,“卖药海宁之长安市”,因医术高明,求治者甚多,以致出现“户外履无算”的壮观场面。陆圻医术,其友人、同道均给予极高的评价。盟社友人张标[2]赞曰:“世所称最高笃之病、不解之症,群医谢却者,陆子类能应手起之,又往往通于神灵,为竖祟所畏。”著名医家李中梓[3]评价:“盖殷中军之妙解经方,羊敬元之善疗危困,偶一为之而适造于神奇也。”据康熙《仁和县志·艺文》记载,陆圻曾著有《伤寒捷书》《灵兰墨守》等多部医籍,现今流传于世的,仅有《医林新论》《恭寿堂诊集》二书。《医林新论》抄本,约成书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恭寿堂诊集》抄本,附于陆圻文集《威凤堂集》之中,成书年代不详,两者均为珍贵的孤本医籍。

明末清初,以陆圻为代表的早期钱塘医家,对钱塘医派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以弃儒行医的人生轨迹开创钱塘医学文化,以隐匿山林的人生转折产生钱塘医学嬗变,以稳定的学脉形成钱塘医家学派,以高超的医术开启钱塘医学盛世。总结陆圻医术特色,对于了解明末清初钱塘医家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 取法诸家,师古不泥

陆圻医术,源于经典,师于各家,如刘河间、李东垣、张元素、朱丹溪等,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灵活运用。正如李中梓[3]所云:“丽京之于医,其学博,其思精,既能兼备众美,又能迎合病机。”陆氏认为:“今人之病,非即古人之病,而今人之方,多执古人之方,宜其所投之无验也。”临证必先审证,脉证合参,“是实热则用河间,果系虚羸即施东垣,宜汗下即用子和,真湿热乃任丹溪”,避免遣方用药漫无所主,又偏有所宗的弊端。如李东垣所立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陆氏从《内经》阴阳升降理论出发,指出中州脾土是人体阴阳升降的枢纽,补中益气汤用参、芪、术、草补中州元气,柴胡、升麻提下焦真气奉中州之土,实为脾胃不足、肝肾有余者所设。陆氏根据《神农本草经》所注,柴胡“下元虚,决不可用”,升麻“上实下虚,切勿轻投”,批判了时医不问下焦虚实而一概投用的错误。陆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脾肾虚乏之人,其下焦充实,可用升提者,十不过一二,而上焦心气不足,下焦肝肾俱虚者,十尝八九”,订立补中益气、调养心肾的良相调元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归身、五味子、远志、茯苓、杜仲、山茱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又如夏月暑病,时医多用香薷饮及六一散。陆氏认为,香薷饮及六一散均耗伤人体正气,反致招暑引邪。陆氏进一步分析:“长夏火盛之时,则金须囚伏,值夏季土旺之候,则水被刑伤。”中暑的原因,根本在于人体真元不足,肺肾受克,宜用补益药物治疗。陆氏遍考方书,只有清暑益气汤及十味香薷饮二方可用于暑月调理。但清暑益气汤中青皮、葛根,十味香薷饮中香薷、厚朴,非虚人所宜。陆氏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基础上灵活化裁,创立河朔避暑饮(人参、麦冬、五味子、茯神、扁豆、远志、甘草、山茱萸、归身、白术、黄芪、木瓜)。此方“有暑可以御邪,无暑可以固本”,诚为夏月暑病调理之良方。

2 望色为先,脉诊为重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四诊之中,以望诊为首,往往为医者忽略。《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陆圻穷研医籍,已得望诊之精义,“论证辨色已得大半,即不诊脉亦有可截”。一则望色定预后。如朱方庵内兄霍乱,群医治以藿香正气散,脉渐脱而死,陆氏察其手足爪甲俱青,知必失于温补而亡阳。二则望色明诊断。如赵开元之仆人,伤寒发热五六日,不饮食,不大便,面戴阳,脉极浮数而按之豁然甚空,若以伤寒合色脉,似为真阴证,陆氏抓住唇色紫这一特征,弃证舍脉,判断其为蛔厥,治之乌梅川椒汤而愈。三则望色抓病机。如洪玉之子,面色浮黄而青,陆氏指出此为脾病湿热,与洪玉之子患脾病喜食甘味相合。

临床疾病复杂多变,把握证机的关键,非脉诊莫属。丹溪[4]云:“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寸口脉诊法《内经》已有详细论述。《内经》将大小肠之脉定于两尺中寻取,而王叔和《脉经》以小肠配于左寸、大肠配于右寸,这使得后世医者莫衷一是。针对这一问题,陆圻认为,《内经》以大小肠配两尺,是从脏腑部位的角度,《脉经》以大小肠配两寸,是从经络表里的角度,故两者均不可偏废。陆氏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分析:“大肠秘结而右寸脉数者,则当并清肺火,右尺脉数者,则当并清命门之火。小肠闭结而左寸脉数者,则当并清心火,左尺脉数者,则当并清肾火。”使后学有豁然开朗之感。陆圻于脉诊实践,亦有丰富经验。陆氏告诫后学:“医家以证合脉,可以万全。然每见庸医误人,率由不能识脉,以虚为实,认热作寒,指下一差,虽腹笥盈车,杀人愈速。”如治沈志摩身发潮热、头痛烦渴。学生寿汉回认为:“身热,头痛,脉又浮数,外感不疑,法当表散。”陆圻从六脉皆芤,判断此为血虚身热,宜养阴血,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投以当归、地黄之类药物,一服而安。

3 寒热虚实,辨证施治

明晰辨证,为治病之不二法门,而辨证之要,在于辨别寒热虚实。针对伤寒病医者与病家拘泥于阴证、阳证,疾病误于疑似之间,陆圻提出以寒证、热证代替阴证、阳证,使病家无所疑,而医者可以正确施治。至于热证似寒,寒证似热,审脉辨证是关键。如徐誉星亲翁家两仆人,同时患伤寒各四五日,时医以为阳证,竟投芩连之剂,病人皆不醒人事。陆氏诊之,候其脉满指浮洪而略按即全无,断其伤寒阴证,本当回阳救逆,但因误服苦寒药物而导致卒中,两仆终因误治而亡。

遣方用药,是辨证的最终目的,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一环。针对时医用药喜寡恶多的现象,陆圻提出,用药无论多寡,均应根据病情需要。陆氏进一步指出,遣方用药的原则,应根据寒热虚实辨证的不同而施治。如治张尹来太夫人,患伤寒十八日,身发寒厥,懵不省人,家人已备后事。陆氏望其面色黄白而明爽,知其尚可救治,诊其脉左三部及右寸尺皆微弱,独右关一部弦滑数倍以上,断为痰证,用黄芩、制半夏、陈皮、竹茹、生姜、茯苓、前胡、归身等药。二剂后稍安,右关脉滑实顿减,重按空软。针对外实内虚的病机,陆氏嘱进浆粥以养胃气,但家属不听,病转呕吐而药食不进。陆氏再嘱禁前药,用独参汤并劝进粥,终使病情得以转机而愈。

4 天行疾疫,推明运气

运气学说是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载体。《黄帝内经》通过五运六气,分析自然气化作用影响人体疾病的发病、病位、病性及其传变规律[5]。正如陆圻所述:“运气之理,具五行之精义,泄天人之奥秘。”陆氏认为,天行疾疫,“大而乡郡百里,小而村落一家,老幼男妇,互相传染,病情首尾,不爽纤毫”,为运气异常所生之病,在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均与六淫、七情等本气所生之杂病迥然有别。诊断之时,不可拘泥于脉,当推明运气,应用脏腑补泻法通行治疗,则“一人愈而千百人愈”。如骆完宇之妻患喉瘅,喉间涌出双蛾,闷塞气窍,痰喘垂绝。陆氏分析当年太阴司天,久淫雨,喉风盛行,患者体弱而病重。以芦针从肿处取血,兼以鹤翎涌痰,并针少商穴,治之普济消毒饮,含服家秘玉匙丹,应手而愈。对于时医之中,有极力推崇运气学说者,亦有主张废除运气之说者。陆氏认为,不可武断废之,也不可全盘照搬,应审查病情,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对于本气所生之杂病,只须切脉审症治之,切不可机械运用运气学说而误治。

5 循因种子,广嗣有方

生育为人之本能,但种种原因导致不孕不育者自古至今比比皆是。陆圻为之胪列尽变:“有男子精寒、精热而不生者;有女子宫冷、宫热而不生者,经期不准而不生者;有元虚而不生者,有气阻而不生者,有血弱而不生者,有血滞而不生者,有痰壅而不生者,有肠胃湿热而不生者,有经脉隧道郁遏而不生者,有情志暴怒或忧郁而不生者,有天阉而不生者。”陆氏认为,种子之秘要,是针对不孕不育原因分别处置。陆氏特别指出,世人种子之方概以热药益精,调经之剂只唯四物养血,当寻其根原而治之,不应局限于调经种子本身。受孕种子之时,强调夫妻双方先“调之柎之,勿即为之,挑之鸣之”,排除杂念,“务使两意欢谐,百脉齐到”,这样才能阴阳感召,神气交融,阳施阴受而有子。对于影响孕育之因素,如女子外貌之美丑、男子身体之强弱、受孕的时机把握,陆氏认为并非绝对,而修德行善,加强德行的培养,却是调经种子的第一要务。如李晋县、王子谷、张佩将三人无子,陆氏以上述广嗣之论宣教之,未服药物而其妻皆有孕,可谓“心通其意”,广嗣有方。

6 防病祛疾,饮食宜忌

《金匮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说明饮食宜忌对疾病的发生和痊愈极为重要[6]。酒糟作为酿酒的产物,香甜醇美,受人喜爱,故江南等地有食糟味的习惯。《本草》言糟之性味甘辛无毒,苏恭言其主温中、消食、除冷气、调脏腑,李时珍言其能活血、行经、止痛,治伤损有功。前人均未提及糟味之害。陆圻根据临床实际,并结合自己食糟后头风病发作的亲身体验,指出食糟可致病情加重,或者愈而复发。陆氏进一步分析,糟“性最喜动人之痼疾,薄肠入髓,无处不到”。无病之人,固不能伤之。而有病之人,糟味之邪与人身之邪气为类,助邪害正,如鼓应桴,必须“痛戒之”。

江南暑月,常有布德行惠之人,或施茶茗,或舍香薷散,以之为防暑之法。陆圻认为,暑月之人,“劳伤困惫,元气已虚,茶茗性凉消克,冷饮则腹痛泄泻,热饮则散表出汗”,导致胃气虚弱,反而易感暑邪而发为中暑之症。香薷饮则以香薷发表,走散真气,使人腠理不密,厚朴攻中,摧陷元阳,使人胃气虚弱,均可招暑引邪。陆氏推荐乌梅砂糖汤食疗之法:“施汤饮者,热汤则宜调入砂糖少许,冷水则宜调入梅浆少许……收敛真气,大助元神。”此汤口味清凉爽口,既能补充元气,又能清暑,可谓简便廉验。

7 初学戒行,以正医德

陆圻行医,活人无数,受其影响从陆氏学医者,亦不计其数。陆氏课业授徒,极其重视医德教育,必授学生十二戒行(第十二戒已佚)以正其医德,医德正而医道正,进而医业乃成。这些医德教育的内容在当今亦具有参考价值。一戒不学无术。学医应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临证才能胸有成竹,不致手足无措。二戒习尚奇诡。遣方用药,贵在当机,注重实效,避免吊诡怪癖,耽误病家。三戒妄言祸福。行医当出言谨慎,不可妄言祸福,哗众取宠,愚弄病家。四戒忮刻蔽贤。医者治病,无效则精思改方,再无验则病家另请贤能,不可固执己见,排挤他人。五戒雷同植党。医者诊病,应据实情处方,不可曲徇情面,联结众医,同声附和。六戒夸诬不实。医者本色,当朴实无华,避免衣行奢豪,谈论矜诞。七戒过后自誉。医者治病,当顾病家性命,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病家愈后,又需顾及他人名声,不可叙己之功,形人之短。八戒贪黩嗜利。医者治病,不问贫富,均应尽心调治,不可趁人之危,索券索偿。九戒举止轻佻。医者诊病,当瞻视端庄,威仪严肃,不可举止轻佻,行为无道。十戒传送恶言。医者诊病之外,遇亵语琐谈,当缄默自处,遇机密耳语,宜摒身远立,不可传言而生事端。十一戒胁肩谄笑。医者行医,不必刻意奉迎巴结,当敬而无失,恭近于理。

综上所述,陆圻作为明末清初钱塘医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医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陆氏重视以经典理论阐述医理,与钱塘医家“尊经”的学术思想一脉相承。陆氏临证讲究望色切脉、辨证精细,以善治疑难病症闻名于一时,而治取中庸、善制新方,则体现了钱塘医家师古而不泥的诊疗特色。以陆圻为代表的早期钱塘医家,对当时的钱塘医学具有深刻的影响,为康乾时期钱塘医派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钱塘医家医者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观钱塘
白居易写诗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