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可以优化学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当前,影响初中音乐传统文化渗透质量的问题主要是重视不足、缺少兴趣、策略不当等。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除了要重视之外,教师需要在调动学习情感、尊重学生主体、遵循音乐本质、采用多元教学、注重实践体验这几个策略上多做文章。
【关键词】初中;音乐;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118-03
【本文著录格式】杨志鹏.初中音乐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20,11(21):118-120.
在“文化自信”战略目标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教学应重视利用自身优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当下,初中音乐教学对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存在着重视度不高、方法策略不当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认识到音乐之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没有找到适宜于音乐、传统文化、初中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面,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就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价值、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就有效落实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提几点建议。
一、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的价值
(一)优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学生不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而着眼于所谓的现代文化、西方文化,显然是一种残缺的文化认知。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是个复杂的体系,可以说包罗“万象”。而当下的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面相对较窄。对音乐显然还缺少文化认同,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娱乐工具。而要让学生接触、认同传统文化,自然以音乐为着力点,这可使文化视界得到拓宽。
如《喜相逢》《阳春白雪》这两首民族乐曲,无论是乐器还是旋律,都具有民族音乐文化专属性,是通过其他学科、其他国家音乐所不能接触到的。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为先是我国的核心教育方针,而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精神的内涵上,是与德育目标高度吻合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传统文化为途径是一种必然选择。
如藏族歌曲《洗衣歌》,“是谁帮咱们加桥梁呃?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这种各族民族团结平等、军队一心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鲜见的。通过民族歌曲培养学生的这种价值观,无疑对国家的和谐发展、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中国音乐与其他国家的音乐有着明显区别,自成体系。也就是说,中国民族音乐其实除了是传统文化载体之外,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大多会结合中国民族音乐。这样,在当下年轻人较多接触流行音乐和欧美音乐的情况下,无疑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得到拓展,对音乐文化有更全面、系统的认知。
比如教师带学生品鉴琵琶、扬琴、二胡、锣钹等器乐音质、音色,让学生领略到民族器乐的独特美感。从而使之改变原来对乐器“民族=下里巴人”的偏知,将民族音乐也放在自己审美的“大雅之堂”中。
二、初中音乐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自然就不会在音乐教学中去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受课改前音乐教学理念影响,认为音乐就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没有素养教育的职能。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第二,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有偏见。错误地将外来文化视为“高雅”“文明”“现代”的代名词,而视自己民族文化为“蔽履”。盲目崇拜。而没有理性看到,其实现在流行的“说唱RUP”“摇滚”其实不过是来自美洲的民间音乐而已,而所谓的西乐,根源上也是一种区域性文化。这些音乐,并不应放在比我们民族音乐高一头的地位上去看。在这种错误认知下,教师会轻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
(二)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引领
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因而,教师会认为音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不会像学习数学那样出现兴趣低的问题。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音乐确实具有娱乐性,学生也有一定兴趣。特别是初中生,已经开始出现追星现象,对音乐的兴趣度高于小学生。但其实,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主要集中于当下社会的流行音乐上,对课本中的音乐兴趣度并不高。而我们又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加入进来,就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原因与教师的文化偏解相似,学生其实也倾向于喜欢“流行”,而传统往往对他们意味着“陈旧”。比如《脚夫调》《澧水船夫号子》之类的民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不在一个时代,学生领悟不了、不感兴趣,再好听,没有审美意愿,也就起不到教育效用。
(三)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合
初中学生有其特有的思维和认知规律。通常来说,由于中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比较少。再加上他们知识面宽度也处于一个不太高的层面上。因而,对很多文化现象、思想理念缺少经验支撑,不太容易理解。而且,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也不太强,他们更多是通过感性的、直观的渠道来完成学习认知。音乐与同样是艺术学科的美术相比,又多少偏于抽象,不如美术那么视觉直观。如果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只采用听、解的方法,而不注意将内容和形式直观化、经验化,就会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接收出现困难,效率较低——而现在,有不少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这种认知规律。比如带学生赏析琵琶独奏《阳春白雪》,教师不为学生构建情境,而单一地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学生很难成为“知音”。
(四)教法与音樂教育的本质脱离
音乐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必须要抓住两个要点——第一,音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第二,民族音乐本身就是传统文化。这应该是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着力点。也就是教学必须以音乐为基点展开。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很容易“跑题”,把传统文化与音乐分开来。把传统文化教学变成语文课或者是历史、政治课的,并不鲜见。这样组织传统文化教学,虽然说也能起到作用。但这脱离了“渗透”的本质,音乐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特色、优势就不能得到体现。比如丰富文化认知、提升音乐素养等效用就失去了。
三、初中音乐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其实不难,关键是能抓住初中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后面所探讨的让学生深度参与音乐学习、采用多元教学法、组织音乐实践活动等,都因为参与性强、过程活跃而受到学生的喜爱。此外,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多组织一些有趣的小比赛活动、创新活动,也有很好的激趣作用。
带领学生学习民歌音乐常识,让学生欣赏江苏民歌《孟姜女》和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之后,给学生讲“鱼咬尾”这个有趣的民族音乐编创技法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模仿这种技法编创一组简短的小曲。然后,教师把各组的作品用钢琴演奏出来,让大家评一评,哪个小组编创的音乐最好听。即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音乐知识,又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
利用学生“追星”心理,把一些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教学生学唱。比如《最炫民族风》《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说唱脸谱》《盖世英雄》等等。这些歌曲在当下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流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民族团结思想、民族自豪感、京剧、戏曲等)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起来。与初中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倾向一致。学生对学唱这些歌曲的兴趣度非常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能把传统文化有效地传导给学生。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把握两个要素,一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二是给学生个性表达和思考空间。也就是,教师不能在教学中滔滔不绝地讲,向学生单向灌输传统文化理念,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体验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接受和认同。而且,当学生参与度高的时候,课堂氛围也就比较活跃,学习心态偏向于积极,这也能够起到调动学习情感、激发兴趣的作用。
《中国人》这首歌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非常有效。但要让学生感悟到歌曲的精神内涵,教师就不能仅带领学生听、学唱,而且要从歌词上进行引导。我没有直接提炼歌词的内涵,而是问学生,“八千里山川河岳——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大川?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在心中——说一说,我们民族经历过怎样共同的苦难?未来还有梦——那么,我们国家民族共同的梦想是什么?”——用问题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表达,找到家国的共同点,从而产生“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的情怀。
(三)遵循音乐教学本质
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一定要围绕音乐来展开,才能体现出音乐独特的教育价值。但现在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一到传统文化就容易跑偏,脱离音乐。把音乐课搞成了语文课、政治课。这种现象应该极力避免。
如在学习《生死不离》这首歌的时候,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这个国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不屈的精神。有教师在上课时,考虑到学生对08年汶川大地震基本没有印象——那个时候,他们刚刚出生或还没有出生。就干脆放下歌曲,给学生大讲当时抗震救灾时的场面、感人故事,占用了很长时间。完全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政治课。虽然说,这段往事也确实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触动。但音乐本身的感染效应一点也没发挥出来。学生知其意,但情感与文化内核没有形成饱满、有张力的共振。其实,对文化理念的传导,教师只需要简单介绍情况,制作一个反应抗震救灾感人场面的短片与歌曲一起播放给学生,用视频情境加音乐的渲染力去敲击学生的灵魂,可能效果更好一些。也能够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对应关系。
(四)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有些教师对音乐存在着狭义的理解,认为音乐教学就是乐理和演唱。但其实,与美术从造型艺术上分为绘画、雕塑、建筑等类别一样,音乐从广义上讲包含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特别是我国的民族音乐,其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民歌和民族乐器,众多的地方戏曲、说唱艺术以及与音乐相伴的民族舞蹈、民俗文化等等,都应该归属于音乐的文化范畴之内。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教师应该注意到,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将器乐、戏曲、舞蹈、民俗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都引入教学。一方面,这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系统的认知,打开其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多元的教学内容,也使音乐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五)注重实践强调体验
初中学生的认知思维习惯偏向于直观,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音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利用音乐本身的感染力进行熏陶。所以,通常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授、引导,其文化教育的效果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听、去体验。通过反复地沉浸于音乐,不需要教师过多解析,就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基于这个规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教师应在讲授、指导之外,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活动。这种直观、体验性的学习,与讲授引导结合,可以使文化教育得到深化。而且,从初中学生的心理上看,参加音乐活动,比单纯听教师讲课、听音乐要有趣得多。比如主题音乐展演、比賽活动,音乐情景剧表演,或者是传统文化音乐进社区等等。既可以使音乐的参与更有趣,又可以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的渠道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家国情怀”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曲目进行课下排练。比如《我爱你,中国》《在灿烂的阳光下》等等。学生为了把节目表演好,就会主动在课下反复听唱、仔细品味、商议探讨。无需教师多讲,传统文化思想就自然浸润其内心。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效抓手。在文化自信国策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和有效落实。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师需要重关注学生情感、尊重学生主体性、遵循音乐本质、采用多元教学、强调直观体验。
参考文献
[1]袁丽.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部素质教育,2017(2).
[2]魏艳梅.传承音乐之源弘扬民族文化——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评鉴,2018(7).
[3]卓美莲.古韵悠扬育新苗——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体会[J].考试周刊,2018(25):187.
[4]李琦.论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7(11).
[5]马慧琴.让传统文化走进中学音乐课堂[J].甘肃教育,2017(20):118-118.
作者简介:杨志鹏(987—),男,甘肃张掖,大学本科,中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