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胜
活动型课程是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和创新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课程以活动议题为中心,其议题具有引领性、主导型、开放性、思想性的特征,应体现学科内容,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活动型课程的实施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制订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和学习策略,让学生有自我表达的机会和时间。本文将活动型课程的优势发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依托情境创设,发挥议题的中心引领作用,利用综合评价,探索高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
一、优化活动议题,提升政治意识
好的活动议题是高效课堂的开始。具有深刻意识形态的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深度的师生互动,使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交流,形成政治认同,提升思维价值。
首先,议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学生才有言可“议”。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背景、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社区活动、政府网站宣传等当地资源拟定议题。其次,议题内容要能引起学生思辨。具备足够的思辨性的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度参与质疑、批判、辨析、发散等思辨过程,通过问题讨论、观点碰撞、理性交流,将自己的思考外化成具有交流性的行为,促进学生在观点的冲突中拓宽思路、深入探究。最后,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应充分预设议题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认定其是否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符合,使学生能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并内化新知,进一步开拓学科思维、提升认知能力。
《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六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从班级管理看国家机构”的议题,从学生熟悉的班级管理入手,通过开展情境再现活动,引导学生探讨班级管理中班委会设立的必要性、班委會职位设置、班委会人员选拔、班干部职责以及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作方式等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对国家管理的深度思考。从探讨班级管理到思考国家管理体系,以小见大,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二、创设活动情境,增强政治体验
政治认同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运用所学,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
恰当、巧妙地创设活动情境是实施活动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从政治实践与生活实践两方面入手,创设了体现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情境,使学生切身感受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增强他们的政治体验。在政治实践方面,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组建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利用人大代表联络处、人大代表之家、互联网等与本地人大代表联系,结合与学校教育和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向人大代表提意见,更好地传达民意,真实而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在生活实践方面,教师在“从班级管理看国家机构”议题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使班级管理更加有序和高效”,促使学生思考:“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需要设立哪些机构来管理国家,这些机构之间是什么关系?其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如何才能确保国家机关高效运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维护?”培养学生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政治自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三、完善综合评价,培养政治认同
学校教育教学要立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首先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对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活动型课程中的评价主体不应只有教师一人,而是学生个人、活动小组和教师共同参与。其次,还要注意评价维度的多元化。
在本节活动课上,教师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反思对知识的理解,遵循了从时政背景理解到政治活动现象体悟,再到内化为政治认同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