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八百分之一的校长”!校长居然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不错,在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枣阳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枣阳一中”)的师生就是用这个称谓给自己定位角色的。这个新奇的称谓,是记者在枣阳一中时,那些被记者随机邀请参与座谈的师生脱口而出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四千八百分之一的校长”
枣阳一中位于绿波荡漾的浕水之滨,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办学历史的区域名校。进入新世纪,受人才流动大潮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一度处于低谷,学校也长期在低位运行中徘徊。直到2020年,这所拥有4500名学生的高中才重振当年雄风,教育教学成果再次成为区域教育名片。
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大背景下,是什么让一所有着近百年办学史的高中在低位徘徊中东山再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11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枣阳一中进行了实地采访。
进入枣阳一中,目之所及,整个校园干净整洁、井然有序:橱窗、电子屏等纤尘不染,各种体育设施布局巧妙;教学楼内书声琅琅,犹如天籁;行政楼中阒然无声;操场上则龙腾虎跃,掌声雷动,呼声连连。
走近师生,听到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四千八百分之一的校长”。初闻此语,记者觉得很新奇:校长还可以用百分数表示?据该校杜本志老师介绍,枣阳一中现有4500名在校生和300余名教职工,刘涛校长结合学校实际和时代精神,精准地对“校长”重新定位:所谓校长,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的成长”和“成长于学校”,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校长,当全体师生都是校长时,每个人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就能自觉地担负起责任。为了让学校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刘校长以身作则,要求全校师生“主动做主人,不做局外人”,无论是大会小会演讲,还是与师生私下交流、沟通,他总是用这句话勉励全校师生。久而久之,“我们每个人都是四千八百分之一的校长”这句话就内化成枣阳一中广大师生的自觉担当,“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也就集成了枣阳一中这台计算机的芯片。然而,让师生都当校长,并不意味着学校领导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学校领导依旧且必须义不容辞地充当引领、指导和示范的角色,正如刘校长所说:“用行动去说话,是最实在的话,也是最实用的话,大家看我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这个角色定位正是学校管理艺术和管理智慧的质朴体现。漫溯这朴实无华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都抓铁留痕、踏石有印。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学生为本;“与时俱进”就必须紧扣时代脉搏
采访中,记者途经办公楼前广场,镶嵌在广场“六经柱”上的六副对联72个字,从崇德、励志、职责、治学、精研、愿景六个方面移植了孔圣人培养72弟子的思想光芒,讲述着枣阳一中教师奉献教育的情怀。步入办公大楼,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楼一侧烫金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枣阳一中不仅把办学理念挂在墙上,更把办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在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学生为中心,聚焦课改,培养名师,让书香溢满校园,让教学充盈智慧;“与时俱进”就是向务实管理要效益,着力树立一线导向、实干导向、效能导向,评价机制从主观性考察向客观性变轨。记者在办公楼采访时,偶遇语文教研组组长韩丽,她这样解读:我们的教研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教研不能脱离“人”,离开了“人”的教研只能是空中楼阁;教研有“法”也无“法”,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研才有针对性,也才具有教研价值。“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研思想让我们不断地从实例中提取经验,从经验中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指导中提升智慧。
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学生为本。为了助力教育教学,学校壮大了管理团队,强化了全天候管理:一是严把大门,保证学生出入安全;二是巡查课堂,及时反馈课堂教情与学情;三是中午静校,弥补课外时段的管理空缺;四是夯实就寝管理制度,确保就寝纪律;五是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发挥学生会作用。除了全天候的“管”,更有全程式的“导”。为让学生一路走、一路拼、一路乐,学校创新教室布置,创设文化氛围,除了常规的激励、警醒标语、照片、倒计时牌外,学校还经常邀请专家进行励志演讲和心理疏导,校团委也利用国旗下讲话、经典诵读、辩论赛、文艺汇演、英语角展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成就感和获得感的引导。“管”与“导”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
近几年,入职枣阳一中的高校师范类研究生有17人,为了助力他们成长,学校不仅开展形式多样的“老中青传帮带”“师徒结对子”“青蓝工程”“名师引领”等活动,更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下足功夫,对于新入职教师,通过仪式感强烈的宣誓进行师德引领。与此同时,学校也不忘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比如,开辟教工食堂,整合公有住房,给教师家属提供临时工岗位,选拔优秀教师充实干部队伍。
正如刘涛校长所说:“学校管理无非‘人‘时二字,抓住了‘人,则上下同心;紧扣住‘时,则不断创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正是我们在低位徘徊中东山再起的法宝!”
引领为责——“我是干部看我的”,成長为务——“竞争让我把梦圆”
记者来到三楼高二年级办公室,刚与迎门而坐的一位教师交流,旁边的几名教师热情介绍:“这是我们年级的胡主任,第三排穿黑T恤的是我们年级的彭校长……”记者很纳闷:为什么大家如此热情地给记者介绍学校干部?通过对刘涛校长的采访,记者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学校要求,干部履职以身先士卒为范。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和保证。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办学理念的落实、发展状态。
枣阳一中的领导干部的确走在师生的最前面。枣阳一中坐落在人口密集、道路逼仄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租房市场火爆,校园周围摊贩众多,学生的饮食、交通安全及盲目消费等问题屡屡出现。2018年,校领导班子痛下决心实施全封闭管理,但这一举措立即遭到家长、房东和摊贩的抵制,甚至有房东以少数民族应享有特殊政策为由闯入学校“理论”。为了顺利实现全封闭管理,班子成员和教职工决定正人先正己:先让自己的子女住校,然后摸排与教职工有近亲、远亲关系的学生,争取这些家长的支持,再做其他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对于个别确有困难的房东,只要符合健康要求又有一技之长的,学校将他们安排到学生食堂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细致工作,全封闭管理终于实现,学生的消费一下子就降下来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此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晚上放学,记者遇到一位学生家长,问及全封闭一事,这位家长不假思索地回答:“全封闭管理,我们家长举双手赞成。以前,我给孩子的零用钱根本不够,现在,孩子的零用钱都省下来了,孩子也不再‘上课想饭点,下课奔小摊了,封得好!”
其次,学校强调,教学管理以落实为重。常规管理新常态,落实首先要“落下”,要下沉:管理干部应在对应学科的办公室办公,并强化推门听课制度;干部首先是教师,学校要求教师做到的,干部首先要做到,在学科办公室办公可以随时倾听老师们的呼声,推门听课则可以让干部带动全体教师自觉听、评课。这些举措能让干部及时了解教育教学问题,为学校精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学校要求年级管理以竞争为策。为努力营造能者上、平者让的竞争氛围,学校班子做出承诺:坚决落实教师教学积分制度,以业绩为标准,让教学效果决定奖惩,坚决抵制人情、关系;坚决打破“大锅饭”机制,杜绝慵、懒、散行为。学校打破了原来由学校根据学生成绩划分班级、由年级为班级指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模式,改为分层教学、层级竞争的模式。公平、公正、科学地分班,为良性竞争搭建了平台,有效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王秋爽同学是枣阳一中在良性竞争的氛围中众多受益学生的代表。他进入枣阳一中时,基础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教学的竞争为他助力不少,最终他以 648分的成绩顺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事有人争才是好事”与“事是干出来的”
没有个性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师生也很难有共同的价值认同,要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就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滋润。什么是枣阳一中的文化?正如分管教学的陈刚明副校长挂在嘴边上的那句话:“事有人争才是好事。”这句质朴的话直接折射出枣阳一中的文化内涵——尊严意识、竞争观、“四个特别”的航天精神。
尊严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是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是学生终身学习、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有了尊严意识,就会有感恩的情怀、吃苦的品格、克难的意志、奉献的精神。在枣阳一中,事事有人争,人人争做事;教师争多带课,学生争好名次。这就是尊严意识的体现。一个“争”说明大家想干事、能干事。去年已59岁的郑立志老师,应该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但,在枣阳一中,强烈的尊严意识让郑老师奋然请行,请求担任高三班主任并兼任三个班的生物课,整个高三阶段,郑老师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在2020年高考同层次班级中,他任班主任的班级考入一类大学的人数占全校第一。
事有人争,才能争出对错;争清思路,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实。枣阳一中就在“争”中号准了保证教学质量的命脉——务实慎行。教书要能力,也要态度,更要实效。为给恰当的岗位找到恰当的人,学校坚定落实教师升高年级积分制度。年级组在选聘老师时以业绩为标准,让成绩来决定,按能力选聘教师,实行末位淘汰制。评先、评模必须从高考任务完成的班级教师中择优推荐。以能力论英雄,用实绩来竞争,让教学评价真正回归到教学本源。
在对教师的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刘校长善于鼓励人,乐于用身边的人鼓励身边的人,用亲身经历的事感染将经事的人。他初到枣阳一中任职,在充分研究枣阳一中校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将“身边的人”、枣阳一中校友、中国航天英雄聂海胜作为引领者,将“四个特别”的航天精神植入枣阳一中文化,提出“事是干出来的”枣阳一中新文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獻,也正突出了“干”:干部敢干,老师会干,学生能干;在苦干中生能力,在巧干中长智慧,在实干中找差距。因为“事是干出来的”,两年来,学校有1名教师荣获“襄派教育家”称号,有2名教师被襄阳市政府评为“隆中名师”,有8名教师被评为“枣阳名师”;有5名学生被评为市级优秀干部,有8名学生被评为市级模范共青团员。
即将离开教师办公室,记者顺手翻看了一本摆放在书橱里的校刊——《好望角》,打开扉页,刘涛校长撰写的《有“位”应有为,在岗多下“岗”》刊发在卷首,记者浏览之后,一个“实”字脱口而出,这个字也许就是枣阳一中华丽蝶变的根本吧。
采访结束,夜幕四合,浕水之滨,华灯初上。回望枣阳一中,记者心中陡然生出这样一首诗:低谷不可惧,连枝当同气。“人”“时”“引”“争”“干”,东山再起时。可不是嘛,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干部引领、事有人争、人人干事,这不正是枣阳一中在低位徘徊中东山再起的原因吗?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