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摘要:以特级教师张学伟执教的《爬天都峰》为例,分析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要领:紧扣习作要点,帮助学生习得作者的构思方法;重视重点语段品读,在阅读中破譯言语表达的密码;巧妙植入迁移训练,养成在真实情境中表达真情实感的素养。
关键词: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要领《爬天都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其他单元的课文相比,究竟该如何定位教学价值?实施教学时两者应该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疑问,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张学伟执教的《爬天都峰》一课,深以为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应掌握以下几个教学要领:
一、扣要点,让学生习得构思路径
习作单元大多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以及单元习作组成,整体为实现单元习作目标服务。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包含的习作要点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独特“营养套餐”。教师应仔细甄别,选择能达成单元习作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习作能力的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点是“把一件事写清楚”。据此,编者安排了精读课文《麻雀》和《爬天都峰》。两篇课文都是第一人称,但在选材上各有侧重,写作角度也不一样。俄国作家屠格列夫的《麻雀》,侧重描写一个瞬时性发生的事件,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等描写猎狗与麻雀相遇时,老麻雀奋不顾身解救小麻雀的情景,而“我”只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见证者。《爬天都峰》侧重描写一个延时性事件,写了从爬山前到爬山中再到登上峰顶后的整个过程,而“我”就是其中的当事人。较之《麻雀》,《爬天都峰》更贴近学生实际,简单易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用一句话直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叙事过程中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一目了然,作者抓住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写了老少相约爬山的经过。大多数学生都有类似的旅行爬山的经历,该文堪称学生练习仿写、实现读写迁移的绝佳“案例”。
教学时,张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题目猜测课文内容,接着通过回顾《麻雀》一文的主要内容,重温课文脉络,理清了记叙文的三要素:起因、经过和结果。再结合本课具体内容直接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你们读过《麻雀》没有?学习一篇课文不光要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这篇课文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小麻雀坠地,然后写了猎狗逼近,又写了老麻雀以死相救,最后写了猎狗后退。(学生鼓掌。)
生这件事的起因是小麻雀坠地,经过是猎狗逼近,老麻雀以死相救,结果是猎狗后退。
师快速看一遍《爬天都峰》,告诉老师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然后写发现了一位老人,又写和老人一起爬天都峰,我们都爬上去了,拍照留念。
生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碰到了一个老爷爷,我们一起爬,最后都爬上了天都峰,爸爸帮我们拍了照片留念。(学生在阅读交流后形成共识,如图1。)
就如何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老少约定,奋力爬山),张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人物对话和动作来体会,在此基础上开启学生的发现、构思之旅。
师对比这两篇课文的两个故事(《麻雀》和《爬天都峰》),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都有努力的过程,开始都有困难了。
师也就是说,在起因的时候都告诉我们,他们遇到困难了,我们都在想:它还能回去吗?他还能爬得上去吗?这时候我们脑子里都有一个标点符号——问号。
师开始时是个问号,结果小麻雀得救了,他们也爬上山了,现在是一个什么符号?
生叹号。
生句号。
师中间时,猎狗逼近,老麻雀以死相救,我们又为老麻雀担心,最后猎狗被吓退了,我们才放心。接下来,老人和小孩约定,我们很担心他们能不能爬上去。到后来他们奋力爬上峰顶了,我们才放了心。中间这段我们如果来画线的话,是画直线还是曲线?
生曲线。因为还不知道最终的结果,还不知道能不能爬上去。
师因为中间有波折。起因的时候一般都是什么号?结果的时候都是什么号?经过的时候一般都比较波折,用什么线来表示?这就是写好一件事的秘密。
整节课,张老师围绕“如何讲清楚一件事”这个习作要点展开教学,紧紧扣住两个方面:一是要按顺序把事情写清楚;二是要将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即经过)写清楚。这也落实了“交流平台”板块中把事情“写清楚”的要点。指导学生领会时,张老师通过阅读实践、讨论绘制关于起因、经过、结果的两幅“路径图”,将习作思路提前印刻在学生脑海中,为他们内化、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叶圣陶说:“凡是学习语言文字不着眼于语言形式,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从习作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教学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更应侧重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让精读课文教学直接指向习作能力的提升。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眼中有文,心中有法,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悟法寻道,探索规律,实现教学内容与文本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重品读,让学生破译语言密码
虽说习作单元安排精读课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学会表达方法,但这些技巧和方法的习得并不能脱离对文本内容的深入阅读与感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有重点、有层次的品读赏析中,破译文本关于不同情感体验和不同语言范式的表达密码。
《爬天都峰》一文语言优美,暗藏情感,适合朗读的句段较多。教学中,张老师先后进行三次朗读指导。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处文段的教学:
师读书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我请同学先来读这一段。
(教师出示并指名读:“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她一读,我们就感觉到山特别高,特别难爬,有畏难情绪。
师眼看山那么高,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à)”,是赞美嗎?不是à,又是哪样的,谁会?
(教师指名读,一位学生读对,全班鼓掌。)
师(范读)不是à,是ǎ。天都峰太高,怎么爬得上去呢?
一个小小的“啊”的读音,关乎情节的推进,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刻作者的用心不是在赞美天都峰之俊美,而是看到山高路陡,想到爬山的艰难,进而产生了恐惧,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由衷发出感叹,为下文的老少相约爬山埋下伏笔。张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朗读指导语气词“啊”,于细微处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学生用书面语言来表达做出具体的示范和指导。又如,教学中,张老师还通过指导朗读“峰高”“爬山的动作”“人物对话”,让学生明白故事生动的奥妙是“让人物说起来,让人物动起来”。
可见,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需要教师有独特的语言教学视野,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基础,并注重通过阅读指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读写水平的提升。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是精读课文教学之个性,习作要点是精读课文教学之共性。习作要点串联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激活习作要点。教学共性和个性高度融合,习作方法和路径才会形神兼具,可视可感,学生才会在阅读中充分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表达之妙。
三、巧迁移,让学生形成表达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与各种真实情境的互动中,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习作单元,主要目的是在读写共生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因此,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主题阅读中领悟表达技巧和习作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迁移运用习作方法,形成在情境中表达真情实感的素养。
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张老师为了让学生练习如何将重点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精心设计了写法迁移环节,先出示一组“学轮滑”的图片,并简单描述事情的经过:小男孩开始坐在地上哭,结果学会了轮滑。接着,张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清楚事情的波折。教学过程如下:
师一个比较胖的小朋友来学滑轮,你有什么想法?
生他肯定很难学会。
师他能不能学会呢?我们就要打一个——问号,最后的结果是——学会了。假如让你来写,你怎么把情节写得有波折?只要大致说一下过程,不需要很详细。
生他要学滑轮,可是他不灵活,然后朋友来帮他,他就学会了。
师这个故事有波折吗?我们一看就知道结果,我们要求情节里面有波折。
生我感觉他们班同学都会了,只有他没有学会,因为他比较胖,学起来有点困难,但是他的同学帮助他,鼓励他。虽然摔倒过很多次,他也没有放弃,终于学会了,而且还减肥了。
生他们班同学都会了,只有他不会。他特别胖,同学们都嘲笑他,所以他尤其需要努力练习。他摔倒过很多次,也想过放弃,但还是爬起来,坚持练习,最后成了一个轮滑高手,还在比赛中获得了奖。
师受到别人的嘲笑是一个波折。
生他是一个小胖子,不会轮滑。有一次,学校有一个轮滑比赛,班上所有同学都报名了,就他没有报名。他觉得自己也应该成为轮滑组的一分子,于是,他下定决心学轮滑。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轮滑鞋,他穿上后不会滑,有些沮丧。隔壁小伙伴鼓励他,陪着他一起滑。他再次鼓起了学轮滑的勇气,一次次跌倒,都没有放弃。最后,他学会了轮滑,还获奖了。
师请你讲讲你学轮滑的经历,你遇到过困难吗?
生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轮滑鞋,我鞋子一上脚就摔倒了,妈妈鼓励我要坚持,然后我扶着桌子滑,慢慢地就学会了。
师还可以是一个小胖子遇到一个大胖子,两个人都不会轮滑,于是他们打赌看谁先学会。打赌的过程也很曲折。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故事写得比较曲折。而且,过程中要让学轮滑的同学说话,要有动作,这样就特别好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二学段开始“习作”,重在学生习作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习作教学需要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当习作链接学生生活,有了真实的情境后,表达自然成了一种需要和渴望。对比这几位学生的发言,不难看出,前几个学生为了设计曲折的经历,煞费苦心地在发挥想象编故事,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更新创造,而最后一位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象过程,学生说到“鞋子一上脚就摔倒了”“扶着桌子滑,慢慢地就学会了”这些细节,比起预设、想象的曲折更接地气。学轮滑,从“不会”到“会”,过程中抓住细节叙述清楚,表达因此有了真情实感。
日常教学中,这样的拓展训练应该成为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的规定动作。但需要注意的是,训练应具有针对性,要针对习作要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切忌目标游离、不着边际。正如张老师创设了生活情境,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避免了脱离生活的虚构想象。
综上,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应定位更精准,目标更简约,价值更鲜明。它的基本朝向是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基本方法是在阅读中领悟语言表达的秘诀,在真实情境下灵活运用,不断提升习作能力。每一册教材的具体文本应该怎么教,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且行且思。